论广西壮族蚂信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2022-09-25 10:09周碧琬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崇拜壮族信仰

周碧琬

一、广西壮族的蚂信仰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隶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独立民族语言壮语。据先秦、秦汉时期的史籍记载,壮族源于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族群,其聚居范围东起广东连山,西至云南文山,北达贵州从江,南抵广西北部湾。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

在我国,将蛙类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由来已久,河南省渑池县出土了距今约6000年的绘有蛙纹的陶器。并且,蛙崇拜文化有较广的地域分布,除了广西壮族地区,还有西北、西南、中原等都盛行过蛙崇拜,涉及汉族、壮族、黎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记载:“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尪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缯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凿社,通之于闾外之沟。取五虾蟆,措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虾蟆焉。”[3]352这里描述了汉族在大旱时求雨的情景,其“取五虾蟆,措置社之中”,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根据雨天青蛙会叫的生物属性,将蛙与降雨联系了起来,从而通过崇拜蛙而求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4]12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蚂信仰,同样需要放在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来考量。所以,壮族蚂信仰的历史渊源,与我国大多数地区对蛙类的崇拜相似,都与其生存环境、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及生活祈愿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稻作农耕说。由于广西地区的壮族人民以稻作农耕业为生,蚂生活在稻田中对破坏农作物的害虫进行捕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水稻生长。此外,一个容易引起联想的现象是,蚂的鸣叫和活动规律与天气的阴晴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先民们不能科学地认识蚂的生物属性,认为蚂具有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够主宰云雨,便试图通过对蚂的崇拜和蚂图腾的创造以缔结人与蚂之间的血缘关系,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吴伟峰在《壮族图腾概述》一文中指出:“壮族的蛙图腾起源于早期农业生产。原始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蛙的鸣叫和活动情况与天的晴雨有很大关系,出于旱时祈雨、涝时求晴的愿望,遂崇拜蛙。”[5]黄增庆认为:“在气象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只有根据青蛙的鸣叫现象,作为判断风雨的依据。认为青蛙能够给人传递风雨的信息,是预报风雨的神灵。”[6]228蚂基于其与天气、农作物特别是稻米以及人类之间的生态联系,成为壮族先民的信仰对象。其二是雷王崇拜说。由于壮族生活的南方地区多雷暴大雨等强对流天气,壮族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对雷的崇拜。人们相信雷王能够呼风唤雨、识别善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记载,“……敬事雷神,谓之‘天神’,其祭曰‘祭天’。盖雷洲有雷庙,一路之民敬畏之,钦之人尤畏,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番曰:‘天神降也’……”[7]269蚂在雷雨来临之前,一般都会在田间地头鸣叫,雷鸣、蛙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交相互应,犹如神灵相通,因此壮族先民认为蚂是雷王的儿女,便将对雷王的敬畏移植到蚂身上。其三是生殖崇拜说。早期人类社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与大多数民族一样,壮族先民希望多生孩子,多子多福。由于蚂的叫声与婴儿的哭声相类似,蛙类外形腹大,犹如女人怀孕时候的体态,并且产卵繁多,繁殖能力强,人们通过对其崇拜而建立人与蚂之间的联系,祈求也能像蚂 那样获得较多子嗣。

人类对每一种神圣事物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对其神圣的体验,例如仪式、神话、信仰和崇拜对象等,这些神圣事物蕴含着人类关于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观念。[8]3蚂在壮族的原始信仰中被人们视为神圣物,它作为自然界具有神性的力量,在人们心中表现了一定的观念形式,并且引起人们在情绪上的神秘、敬畏等体验。

四、民族民间信仰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呈现出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特征,要想应对新的世界变革,有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就需要维持各民族的紧密团结和共同奋斗。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5]200与此同时,他强调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才能枝叶繁茂。”[16]246可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起着重要作用。壮族蚂信仰作为民族文化、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也应当站在这样一个层面来认识。

一方面,对待民族民间信仰文化,应该持尊重、保护和扬弃的态度。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民间信仰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信仰,不仅是该民族的文化,而且融汇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应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来对待。民间信仰是原始思维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形成具有社会经济基础。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性、规律性和系统性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将一些自然现象神秘化。因为民间信仰的形成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与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基于原始思维的民间信仰,是人类处于原始社会低级阶段形成的思维产物和文化现象,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也是历史发展之局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跨越的一个阶段。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一经形成,也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汇合交融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通,其中一部分直至当代社会依旧会保留下来,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它包含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壮族的蚂信仰、壮族先民对蛙的崇拜反映了人们从敬畏自然,到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稻作丰收、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样,其他民族也有着这种期盼,诸如五谷丰登、天伦之乐,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相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怀。唐宋时期不少的文人曾被贬谪到偏远的南方地区,譬如柳宗元、李商隐、秦观等,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汉族诗词文化对壮族的民间歌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三姐”是广西的,也是中国的;是壮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蚂信仰作为壮族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是壮族先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物,传达出壮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枝叶,是应当予以肯定、保护与传承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发掘民间信仰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在2021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16]245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壮族蚂信仰体现了一种文化审美,是壮族文化心理构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上所述,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们自身繁衍力低下,人们对生殖力十分憧憬,蚂信仰就是生殖力强的意象。“蚂”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壮族的标志之一。而后蚂习性与天气的关联,也折射出人们对农作物丰收的祈愿。这些不同的案例都展示了“蚂”作为民族信仰的文化符号,反映出人类生存与生产的根本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再生产。”[9]2蚂信仰虽然是思维的产物,但具有切实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基础,是一个民族面对自然、适应自然的文化现象。中国依赖“那”而食的饮食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诗经》记载:“乃积乃仓,乃裹糇粮”。[10]320“糇”同北方的“粮”即干粮、主食的意思,源于古越人语言,壮族至今仍将稻米称作“糇”。这些史料都是对壮族“饭稻羹鱼”,以“那”为中心的稻作文化的生动记载。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血脉。”[17]313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毫无疑问,各个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中华文化,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6]244必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所以,尊重和维护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造就相互尊重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强大的中华文化主干,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她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1]6壮族蚂信仰融汇着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并通过图腾、祭祀、乐舞、节日等多种形式展现并传承,丰富的文化特质是壮族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力量,“文化给人类的生存、生活、意识以符号的形式,将原始的混沌经验秩序化、形式化”。[18]7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蚂信仰理应予以深入研究,“中国多民族的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中华本土文化的沃壤中,广泛地影响或支配着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史关注的重点。”[19]3壮族民间信仰源于人们对超自然力的精神体验和审美观照,时至今日,仍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着,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20]323在新时代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信仰与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崇拜壮族信仰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我崇拜的那条“龙”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