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资源资本化:民族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2022-09-25 10:09李军明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村寨村民民族

李军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1],没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2]但是,民族乡村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民族乡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相对于发达地区,民族乡村普遍比较落后,同样的产业,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全面处于劣势地位,这决定了民族乡村不能选择与发达地区同样的发展路径来实现产业兴旺,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竞争力的发展之路。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民族乡村与发达地区最大的不同就是经济的落后性,民族乡村能不能从“落后”中发现独特的资源,将“落后”资源转化为资本,找到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呢?为此,本文从“落后”资源资本化的路径入手,探讨民族乡村特色发展之路。

一、何为“落后”资源

资源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称。资源并无先进和落后之分,“落后”资源中的“落后”并不是指资源的落后,而是指经济的落后。“落后”资源是指因经济落后而形成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经济落后的民族乡村,资本等生产要素匮乏,但“落后”资源却十分丰富,典型资源有以下几种。

1.绿水青山。经济落后就意味着工业发展不足,甚至没有工业,因此也就没有工业污染,经济落后的乡村仍然保持着原始的青山绿水。许多民族乡村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处处鸟语花香。例如,贵州省荔波县的大小七孔景区,山上苍翠欲滴,地下流水潺潺,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宝石”;广西龙脊,山峦叠翠,鸟语花香。很多民族都有树崇拜的习俗,很多村寨旁边都有一片古老的树林,称为保寨树,村民视保寨树为他们的保护神,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人们平安幸福,禁止砍伐和破坏,从而保护了一方绿水青山。例如,许多苗寨都有保寨树,村民认为其有灵性,为了获得其护佑,有的村民甚至认其为干爹、干妈,成为其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重要的节日都会举行仪式进行祭拜;广西京族哈亭周围古树参天,人们认为其是神圣的,禁止破坏,还赋予其美好的寓意。

2.传统农业知识。民族乡村经济落后,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一套独特的传统知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病虫害、灌溉、除草等问题,维持了人们的生计。例如,广西龙胜壮族形成了一套梯田开垦、维护、耕种、引水灌溉等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知识体系;三都水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发展了一套传统育种、引水灌溉、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农业知识体系;从江县侗族发展出“稻鱼鸭”共生的立体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有别于现代的农业生产知识,是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的,农业生产与自然融为一体,融生态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探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野生的和古老的动植物。经济落后的乡村受比较封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小,还保留有部分古老的农作物。例如,广西龙脊的高海拔山区生长有古茶树,自然生长,几乎无人干扰,所产之茶叶没有任何农药成分,深受顾客欢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巫不社区凉风坳的深山里发现了500 亩左右的古树茶,有近2 万株茶树。封闭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品种。例如,贵州都匀市螺蛳壳景区生长着很多野生的猕猴桃;兴义因盛产野生石斛(俗称黄草)而得名“黄草坝”。

4.特色医药体系和养生文化。深山中的乡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少,原始而神秘。村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医药体系。例如,神秘的苗医、苗药;独树一帜的藏医药学体系等。民族乡村的村民从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例如,苗族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养生防病的传统理念,总结了常用的养生防病措施与方法,生成了苗族特色的养生防病方法。

5.民族传统文化。经济越是落后的民族乡村,其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的就越完好。民族村寨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传统工艺巧夺天工,神话、传说、信仰、观念、制度等无形文化玄妙莫测。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文化浓厚,三洞乡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端节,九阡镇的水族村寨则举行被外国人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卯节。苗族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节日。水族马尾绣被称为刺绣“活化石”。苗族蜡染文化被誉为“民族艺术之花”。神奇的水书,苗族神秘的蛊等。

民族地区因经济落后而形成的资源种类繁多,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落后”资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既具有生态价值,又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二、为何要“落后”资源资本化

(一)“落后”资源具有核心资源的特征

民族乡村“落后”资源丰富,但“落后”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并没有转化为资本,没有给民族乡村带来利益,很多村民甚至没意识到这些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谓“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乡村文化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领域的价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3]例如,龙脊梯田景观优美,梯田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独特,最初当地人并不认为其是资源,只是埋头种地,资源没有转化为资本,没有产生收益,人们生活困苦。当时交通不便,很多游客爬山越岭到此旅游,当地人很不理解,后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才意识到这是宝贵的资源,于是对此资源进行开发,转化成了资本,给当地人带来大量收益。如今龙脊人在旅游旺季经营旅游相关产业,旅游淡季外出旅游,一方面是休闲,另一方面也是参观学习他人是如何经营旅游业的,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4]民族乡村“落后”资源具有核心资源的特征,对其资本化能够转化为民族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落后”资源能够创造消费者所看重的价值

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新冠肺炎暴发后,人们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健康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消费者普遍认为,顺应自然就是安全的、健康的,所以消费者认为无污染的、原始的、传统的就是顺应自然的,其产品自然是健康和安全的。调研发现,收入越高的群体越关注饮食的健康和安全,尤其是有高额退休金的老人更是如此。有的为了买到正宗的土鸡蛋,不惜开车几十公里到农村收购,有的不惜巨资,到处搜寻有机食品。民族特困区无工业,自然也没有工业污染,这样的环境是原始的,自然是安全和放心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用传统方法种植的古老的农作物、野生的水果是顺应自然的产物,食用这样产品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这样的农产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宁静的原始环境与城市的雾霾、工业污染、水泥森林、嘈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人从内心深处渴望回归原始,寻找曾经的恬静的生活。民族乡村的熟人社会、互帮互助、缓慢的生活节奏与城市的陌生冷漠、激烈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城里人会从中发现生活的本质一类的东西,如亲情、友情、感情。因此,“落后”资源在发达地区的人看来非常具有价值,发达地区的人们内心实际上非常渴望体验看似另类的“落后”生活,反思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因此,“落后”资源带给他们的边际效用很高,用“落后”资源所生产的商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人们愿意为此支付高的价格,落后资源资本化很有前途。

2.“落后”资源是稀缺的

“落后”资源是与特定的地理、气候相关的,民族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造就了独特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在民族乡村是丰富的,但其他地方因为没有该种类型的条件而不具有该种资源。例如,贵州茅台镇独特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为茅台酒的酿造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特殊的微生物群落,是其他环境所无法克隆的独特茅台酒酿酒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环境。[5]正是这样独特的环境,造就了茅台酒独特的风味。民族乡村独具特色的环境多种多样,但由于没有意识到其是资源,没有开发,被闲置和浪费。有些“落后”资源是与当地的生计方式、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决定了只有该地才有这种资源,其他地方没有这种资源。例如,广西龙胜梯田,是广西壮族、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开垦出来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景观,这种资源只有本地有,其他地方不具有这种资源。这也决定了该种资源是民族乡村所独有的,不仅是稀缺的,也是难以模仿的。

3.“落后”资源具有扩展性

以“落后”资源为核心,向外扩展,可以发展多种产业。在纯天然的环境下可以利用传统知识发展生态农业,生产高端有机食品。运动员、老年人等群体对食品有专门的需求,经济发达地区的商品很难达到这类群体的需求,即使达到了,也难以让这类群体信服。经济落后地区无污染,生产的食品很容易达到这类群体的需求,所有的农产品给人的印象就是纯天然的,不用过度宣传就能让人信服,因此,可以针对各类群体的需求,开发相应功能性食品。食用该类食品是安全的,有益健康的,该类食品于是就有了“健康”的象征意义,如果开发成礼品,送礼就是送健康,自然深受人们的欢迎,能够满足人们相互馈赠的需要,因此,可以针对礼品市场,开发各种商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包装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各类珍稀动植物资源,可以对此进行保护性开发,生产地方特有商品。例如,贵州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独特品质的红缨子高粱和各类微生物群落,利用此资源生产茅台酒,闻名全国。因此,以“落后”资源为基础就从第一产业扩展到第二产业。民族乡村可以利用特色环境、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景区,发展旅游业,能够吸引全球游客。例如,广西龙胜县平安壮寨,人口8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除此之外,还能利用传说、故事、神话等文化资源打造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电影等文化商品,既能获取收益,又能借此进行免费宣传。例如,以广西壮族等民族文化打造的印象·刘三姐、桂林千古情等实景演出,深受游客欢迎。因此,利用“落后”资源还能发展第三产业。由此可见,“落后”资源具有扩展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二)“落后”资源资本化能够促进民族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有些国家和地区资源贫乏,按古典经济学理论,其经济增长应该较慢,但是,事实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却很快。在“二战”中受到巨大破坏的国家恢复得很快,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也可以快速增长。[6]这种现象只能通过人力资本进行解释。例如,日本资源贫乏,但其经济增长较快,其原因就是教育较先进,人力资源积累较丰富。再如,我国东南沿海教育发达,虽然资源贫乏,但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其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促进了东南沿海人力资本积累;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教育不很发达,资本积累不足,所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较慢。“落后”资源资本化能够促进民族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为民族乡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奠定深厚的基础。

1.“落后”资源资本化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迁移

这里的劳动力迁移指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迁移到“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并不包括地理空间的迁移。之所以能够形成劳动力的迁移,是因为“落后”资源是由当地村民所掌握的,如农业传统知识、民族文化等,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也不需要过多的职业培训,当地村民就很容易参与到这类产业。例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发后,会吹芦笙的就吹芦笙,会跳舞的就跳舞,会做当地特色美食的就做特色美食,什么都不会的,穿上苗族传统服饰也成为景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广西龙脊平安寨,一家专门接待高端客户的酒店老板说,她80 多岁的老奶奶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穿着壮族服饰,在酒店大堂里日常活动,就能增加酒店的文化内涵,吸引国内外高端客户入住。民族乡村的劳动力本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当其转移到高生产效率的产业,自然能够增加其收入。而且,村民并没有放弃传统农业,而是兼业经营,即村民不仅能够获得农业收入,还能获得经营收入或工资收入。

2.“落后”资源资本化能够让村民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

成语“熟能生巧”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会不断摸索,效率会不断提高。Arrow(1962)最先用“干中学”代指公司学习。[7]474不过,实践中的学习也会出现边际效率递减的情况。民族乡村的劳动力本来从事传统农业,经过长年累月的劳动,所需要掌握的传统农业的知识和技能早已经掌握,再投入劳动,很难再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即实践学习的边际效率几乎下降到零,人力资本难以进一步积累。迁移到新的产业后,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如经营管理、客户接待、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等,这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可能。为了增加收入,就需要提高效率,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这给村民提供了“干中学”的动机。广西龙脊平安寨,村书记说当地村民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关于炒菜的书籍,因为菜炒的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入住他们开的农家乐。几位老太太不仅会说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也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她们说她们向游客兜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天天与人打交道,自然就会了。绝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都能熟练地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国外游客沟通,为国外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迁移到新的产业后,也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提供了途径。一是向客户学习。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村民会主动向顾客请教,顾客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也会主动教村民。广西龙脊平安寨,一位当地村民虽然年纪很大,但调洋酒和做西餐的手艺很不错。他说,国外游客来了,要喝洋酒,吃西餐,当地都没有,外国游客就自己动手,也教他们怎么做,其实西餐很简单的,于是他们就学会了。二是通过网络学习。“落后”资源资本化带来产业的发展,自然带动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就会通过网络来学习有关的知识。例如,广西平安寨就有很多村民通过网络学习炒菜、客房布置等有关知识。三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经营,来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龙脊平安寨的一位村民说,旅游淡季的时候,她们外出旅游,入住酒店,就仔细观察酒店的客房布置、经营管理等等,然后回家改进,于是她们家的客流量就越来越多。

3.“落后”资源资本化,通过熟人社会,加速知识外溢

民族乡村是熟人社会,在这个社会之中,人与人之人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相通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强关系。强关系对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新思想产生初期更容易获得认可,因而有利于促进思想发展。[8]全国打印市场几乎被湖南娄底市新化县人垄断,就是因为打印的商机和打印的相关知识通过熟人社会不断传播而形成。兰州拉面,就是偶然发现的商机,由青海化隆县人通过熟人社会不断扩散,最终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产业。沙县小吃的成功,也与知识和商机在熟人社会中传播以及同乡人相互帮助分不开。这说明,在熟人社会,如果某个村民获得了一个新的知识、信息,很快就会成为整个熟人社会共同的知识和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在熟人社会中传播。Krackhardt(1992)提出了强关系优势理论,认为出于情感和信任的需要强关系更能促进创新。边燕杰基于中国“人情”的研究支持Krackhardt 的观点。[9]“强关系”所带来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创新活动非常重要。[10]“强关系”对于创造力合作成功至关重要。[11]例如,湖南新化人从修理打印机到开设打印复印店、倒卖二手复印机、生产打印耗材、开发写真绘图仪器,新化人不断学习、创新,并将知识在熟人社会传播,强化了新化人的竞争力,为新化人垄断打印市场奠定了基础。因此,熟人社会中一个微小的成功,通过熟人社会的不断放大,最终会变成整个熟人社会的成功。民族乡村“落后”资源资本化所产生的新的知识、信息等通过熟人社会的传播,最终会成为所有人的知识和信息,无疑促进了整个乡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怎样进行“落后”资源资本化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四种本国决定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12]67要素条件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落后”资源的优势当然能够成为民族乡村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民族乡村可以利用“落后”资源的优势,通过“落后”资源的资本化发展相关产业,巩固和拓展竞争优势,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说,民族乡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落后”资源资本化。

(一)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

1.“落后”资源资本化形成主导产业

邓宁(Dunning)提出的区位优势理论认为,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区位优势。[13]12企业为了获得该要素,就会在该国投资。“落后”资源是民族乡村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构成民族乡村的区位优势,民族乡村可以用“落后”资源为媒介,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民族乡村,来促进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筱原三代平[14]139提出了收入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两大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他认为应该选择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产业包括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对这些产业商品的消费需求是高层次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低层次需求已经被满足,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自然地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增加。赵卫军、张爱英研究发现,长期来看,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与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15]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出游概率,促进家庭旅游消费。[16]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居民的家庭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7]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呈上升趋势。[18]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商品的需求增长很快,该类商品的消费收入弹性明显大于1;“落后”资源是民族乡村所特有的资源,人们比较熟悉,上手快,生产率提升比较快。因此,可以选择“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

2.市场细分和发展互补性产业避免同质化

民族乡村主导产业选择要避免同质化的误区。同一个民族,具有同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地理、气候条件等也很相似,但分布于不同的村寨,在进行主导选择的时候,容易选择同样的主导产业,而且相互模仿,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相同。例如,京族聚居的万尾和巫头两岛,分享同一片海域,过同样的哈节,推出同样的海洋旅游服务,如拉大网、海钓等。贵州每个苗族村寨,推出的旅游服务项目无非就是拦门酒、斗牛等等。即使不同民族村寨,推出的产品也具有相似性。例如,广东连南南岗瑶寨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提供的无非就是民族文化体验、传统建筑展示、土特产销售等等。其他学者的研究同样发现民族乡村产业的同质化问题。吴黎围、熊正贤研究发现,云贵川地区康养休闲特色小镇数量庞大,在发展中存在规划定位相似、产业项目相仿、资源转化表层化等问题。[19]王坤、刘康运用GIS 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研究发现,贵州乡村旅游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类型同质化与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20]产品和服务相似,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顾客消费其中一个地方的产品和服务,就不会再消费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和服务,这就会导致各村寨之间彼此竞争,相互采取低成本战略展开激烈竞争,相互压价,从而导致利润率极低,这反过来又使民族乡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产品和服务创新,这就使各个村寨陷入低水平竞争陷阱之中。而且某个村寨在某个方面,如交通、通信等条件较好,就会吸引几乎所有的顾客,而让其他村寨几乎无发展机会。因此,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时候,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

市场细分是避免产业同质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各村寨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专门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有部分老年人,有稳定的退休金,但年老体衰,最需要的是康养产品和服务,因此,有温泉、交通条件较好、气候温和的乡村,可以针对老年人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中药材和传统养生知识,开发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食品和药品;利用当地的特色食品,如利用野生刺梨富含维生素C 的特点,开发延缓衰,防治肿瘤的食品;也可利用当地天然的泉水、民族医药资源、气候资源等,推出特色康养服务,以吸引老年人。爱美是青少年女性的天性,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服饰元素,根据当时的时尚潮流,开发既具有民族风情,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服饰,并提供专业性的摄影、短视频制作服务,吸引年轻女性前来拍摄美照和录制短视频,上传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来吸引关注。有特色农产品的村寨,可以利用该特色农产品,开发减肥食品、特色面膜等化妆品,以吸引年轻女性。青少年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上学阶段,他们的需求来源于父母,父母希望子女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因此,有条件的村寨可以利用特色资源开发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智力发育的特色食品,也可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传统农业知识发展研学旅游,开展夏令营活动等。

互补性发展也是避免产业同质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可以根据各村寨的特点,有意识地发展互补性产业,这样,村寨之间产业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例如,某一村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可以发展民族旅游产业。而附近的村寨,有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游客提供各色农产品,满足游客品尝和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这反过来又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又带动更多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有的村寨可以发展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产业,专门进行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的设计和加工,然后送往景区销售;有的村寨可以发展发展相关的服务业,如餐具清洗、消毒和配送产业、床单被褥清洗配送产业等配套服务产业,甚至日常消费,如矿泉水、纸巾等的生产、配送等,专门提供相关的配套性服务;有些村寨可以专门组建表演团队,专门负责节目的设计、开发、演员招募和培训等。这样,各村寨适度分工,专门负责某个产业,实现专业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业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套,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实现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这样,不仅避免产业同质化,而且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注重象征价值的开发

只要生产的产品能够以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出去,企业就能生存和发展,当地经济就能发展起来。民族乡村“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产品,必须以高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出去,这种发展路径才是成功的。“落后”资源资本化所形成的产品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要以较高的价格销售出去,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价格是边际效用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为了获得该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为此,要了解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然后提供相应的商品使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最大。

消费者效用函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饥饿使人们对食物产生需求,寒冷使人们对衣物产生需求等等。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收入较低,特别是生活在温饱线上时,人们虽然有多种需求,但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给人的边际效用更大,人们会购买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而不会购买钻石等使用价值较小,象征价值很大的商品。所以,民族乡村用“落后”资源开发的商品,如果仅仅满足消费者基本的需求,则只能吸引低收入者。但是,这类商品的替代品很多,发达地区运用自动化、规模化的设备生产了大量低成本的商品,不仅成本很低,而且使用价值更高,民族乡村的商品无法与之竞争。从动态角度看,随着收入的增长,低层次需求已经被满足,这类商品的边际效用很低,人们只愿意支付很低的价格,甚至可能低于民族乡村商品的成本。因此,民族乡村不能走这条发展路径。

消费者效用函数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从静态看,高收入群体的低层次需求已经被满足,产生了高层次的需求。从动态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对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高层次的需求包括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交往体现出来,即人们的效用函数越来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在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她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他/她的角色。他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21]1~27人类对人或事所采取的行为首先基于他们对这些人或事赋予的意义。[22]66比如水族的传统美食鱼包韭菜,如果仅仅当作一种食品,来满足人们填饱肚子的需要,与其他食品比较,在口感、营养和价格上并不具有什么优势,人们可能并不会消费。但如果赋予其象征意义,如水族特有的美食,品尝就代表了去过水族地区、喜欢水族文化,那么,到水族地区游玩的游客就会品尝鱼包韭菜;如果再挖掘其起源,赋予其防病和保健价值,送鱼包韭菜就是送健康的意义,则会吸引更多游客购买,以便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因此,民族乡村在利用“落后”资源时,可以挖掘其历史起源,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那么,这种商品所满足的就不再仅仅是人们的低层次需求,而是高层次需求,其象征意义给人的边际效用很大,而且缺乏替代品,人们就愿意花高价购买这样的产品,这样就能够促进民族乡村的发展。

保护象征符号的意义。落后乡村商品的价值,由其象征意义所决定,而一旦其象征意义被毁灭或扭曲,那么其价值就会一落千丈,甚至一文不值。例如,民族乡村无工业、无污染,在人们的印象中,民族乡村运用传统知识和方法种植农作物,没有农药和化肥,在纯天然的环境中生长,用纯净的山泉水灌溉,出产的农产品是纯天然的,象征着健康,人们愿意花高价购买,用于自己消费或作为礼品送人。但一旦被曝光其农药或重金属超标,那么其健康的象征价值顷刻化为乌有,甚至被打上有毒食品的标签,象征着对身体的损害,没有人再愿意购买。因此,民族乡村应该时刻关注可能影响象征意义的潜在因素,发现苗头,要立即消灭其于无形。

4.注重产品的创意

传统上,人们有一种固有的意识,认为消费者喜欢“落后”资源,于是将“落后”资源直接作为商品进行销售。例如,很多民族乡村强调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任何改变都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不容许将民族传统文化做任何改变,强调要将民族传统文化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给游客。但调查发现,消费者并不喜欢原真性的民族文化,因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落后”资源资本化是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利用民族乡村的有关资源,通过一系列经济运作,获取经济利益。只有生产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顾客才愿意花钱购买,“落后”资源资本化才是成功的。因此,需要针对顾客的需求对“落后”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意,以便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需求,让顾客愿意花费高的价格进行购买,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乡村振兴。

从静态看,需要利用落后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各种不同的产品。在同一时期,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老年消费者、青壮年消费者、少年儿童消费者等,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注重保健,有的追求美丽,有的渴望知识,有的寻找爱情。如果只开发一种商品,只能满足某一类消费者的需求,其他消费者就很难满意,经济效益就比较低。因此,应该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利用“落后”资源进行合理创意,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商品,以最大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动态看,需要时时刻刻进行创意,不断开发出新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来的商品就不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商品因过时而被消费者抛弃。如果固守原来的产品,不进行创新,就可能被其他商品取代。因此,需要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利用“落后”资源适时创意,不断开发出新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新的需要。

从竞争的角度,利用“落后”资源开发的商品,在某一时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生产该商品的利润率较高,这就会引起众多企业的模仿,于是原有的竞争优势就会逐渐缩小,一旦有企业开发出功能更好的替代品,原来的产品就会被淘汰,因此,民族乡村需要通过不断地创意,利用“落后”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不断保持竞争力。

从避免同质性的角度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意。许多民族村寨,具有相同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似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所拥有的“落后”资源几乎完全相同,一个村寨利用“落后”资源发展成功,其他村寨往往会群起效仿,从而导致各村寨的同质化,影响民族乡村整体的发展。因此,各个民族村寨应当独自创意,利用“落后”资源开发出各自不同的商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作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弥补市场失灵

1.避免外部负效应

庇古(Pigou,1932)发现,当私人承担的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时,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经济活动主体所生产的商品数量超过社会适度的数量,大量的成本由社会所承担,例如环境污染,这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在民族乡村,村民的经济活动实际上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一村民养的鸡,时不时跑到邻居菜园吃菜,使邻居蔬菜减产;一村民灌溉,必须要经过他人的稻田,使他人稻田所施肥料随之流走。随着民族乡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外部负效应出现,如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等,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庇古认为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来治理外部负效应。如果税率正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由企业承担的成本加上税收正好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企业生产的数量正好等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这就能减少负外部性。但问题是,企业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很难查清,更难以用金钱衡量,这就使得征税变得困难。如果采取监督措施,如果投入的成本低,被查出的概率很低,企业仍然会产生外部负效应;如果采取严格的监督措施,又需要投入大量的监督成本。民族乡村利用熟人社会的规则、声誉效应和非正式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外部负效应问题。如果某村民的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成本,如果他不给予补偿,由于是熟人社会,这个信息就会被整个村寨所熟知,这种行为不符合村寨共有的价值观念,他的声誉无形中会下降,以后不管他做什么,所有的村民都会进行防范,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因为村民的任何行为,不是与这个人有关联,就是与那个人有关联,村民的不配合使他几乎寸步难行,甚至其子女的婚姻都成问题,对于村民来说,这种成本很大,超过边际外部成本。所以,如果一位村民的经济行为可能会他人带来成本,他会主动与该人协商,给出补偿方案,这就会使外部负效应转化为内部成本,从而使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解决了外部负效应问题。因此,民族乡村发展中,可以引入传统熟人社会的规则、价值观念和非正式制度,发挥其功能来治理外部负效应,如企业参加村寨的各种重要活动,主动融入民族村寨,这样就能避免外部负效应的产生,同时也能够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帮助。

科斯认为,外部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产权界定不清晰。[23]27所以,如果明确界定产权,外部负效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民族村寨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这些规范既包含有形的,如村规民约,也有无形的,但深入每位村民的内心,该规范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责任,每位村民必须遵守。该规范不是法律规范,但却被村民严格遵守,等于是用这种规范界定了“产权”,所以民族村寨能够很好地解决外部负效应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民族乡村的发展中,让企业融入村寨,成为村寨的一部分,共同制订新的村规民约,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外部负效应等问题。

2.促进正外部效应

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以带来两方面的边际收益,一是给自己带来的边际收益,二是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这部分收益称之为正外部效应。民族乡村的村民的行为,有时也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例如,自己灌溉时,水流经他人农田,他人的农田因之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灌溉;为了喂养自己家的牛羊,到他人田间拔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人除草,他人收入因之而增加;为了出行方便,捐资修路,他人随之受益。由于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并没有得到补偿,经济主体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收益,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所确定的产量,低于社会最满意的产量,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随着民族乡村的发展,需要采取措施,激励更多经济主体采取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不仅自己受益,民族乡村也因之而受益。

庇古认为,当存在外部经济时,每增加单位产品应该向生产者给予边际收益的补贴。[23]8但问题是,正外部性是否存在,其大小如何,往往很难界定;即使能够界定,当界定的成本过高时,正外部性也就消失了;再者,正外部性是给他人带来的好处,常常不在政府的考核目标范围之内,这样,政府就没有动力给予补贴,尤其是当政府财政困难,有更急需的项目需要政府支持时。传统上,民族乡村通过给予极高荣誉等方式激励人们从事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如在很多民族村寨都建有功德碑,对捐资修路、建桥、办学等的事迹刻于碑上予以纪念和表彰;广西京族将对当地有功人员上升到神的高度进行纪念,如杜光辉是抗法英雄,抵抗法国对当地的侵略,万尾村杜姓降生童奉他为“祖师神”;刘廷宝、刘玉珖父子俩捐资修建山心哈亭,京族人为了纪念他俩的功德,便尊奉他俩为“后神”。民族乡村通过这种方式,让行为人虽然没有获得金钱或物质的奖励,但却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其获得的效用甚至超过金钱或物质所带来的奖励,这样就激励更多人做具有正外部性的事。因此,以后民族乡村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激励各经济主体从事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3.避免公共地的悲剧

美国学者哈定(Garrett Hardin)提出了公共地的悲剧,[24]即由于产权不明晰,每个人都有权使用公共地,而没有义务对公共地进行维护,于是公共地由于过度使用而变成不毛之地。民族乡村同样存在公共地,如公共的山林、池塘、道路等,但民族乡村并没有出现公共地的悲剧,公共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例如,广西龙脊平安寨,其梯田之上是郁郁葱葱的竜林,从古至今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经济理论认为,公共地的根源是产权不明晰,解决公共地悲剧的根本措施是明确界定产权。但民族乡村没有明确产权,也没有出现公共地的悲剧,其根本原因,一是制订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对公共地的使用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对违反规定者由寨老组织依据村规民约进行罚款等处理;二是视公共地为神圣之地,一草一木都具有神性,不能触犯。例如,云南壮族称山林为“竜林”,“竜林”所在之山坡称为“竜山”,是神圣之地。“竜林”在村民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任何人不得砍伐一草一木,更不能在竜林留下任何污物,无事不得进入竜林,女人任何时候都不得进入,甚至经过竜林边都要轻言细语,以免惊扰竜神。[25]民族乡村的这种处理方式,比界定产权成本更低,效果似乎更好。随着民族乡村的发展,会面临着如何处理山林、池塘等公共地的问题,也会产生新的“公共地”,可以借鉴民族乡村的传统处理方式,将其引入现代经济发展之中,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难以解决的公共地悲剧这样的问题。

4.解决信息不对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市场机制发挥有效配置资源功能的前提是完全信息,但现实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主体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即一方会利用信息优势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即代理人会利用信息优势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使自己获益,而使委托人的利益受损。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需要建立信息甄别机制,采取激励手段或监督措施,这都会增加成本,有时成本还非常高。民族乡村是熟人社会,信息不对称程度小,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却没有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如X 村寨的村民在给本村一村民修建房屋时,突然出现超出预期的行为,如果按市场机制,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按照合同,按原计划施工,即使以后出现问题,也与己方无关。但施工的村民却改变了计划,增加用料,延长了施工时间,消除了按原计划施工的隐患。按施工村民的说法:“虽然没与房主重签合同,但大家都是本村的,房主会给予补偿的”。

民族乡村之所以能够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在于民族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们所有的行为及其及所产生的结果,最终都会变成整个社会共有的信息。熟人社会的规则是互惠,如果有村民违反了这一规则,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了其他村民的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和结果最终被民族乡村所有人所熟知,村民通过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并尽可能避免与其交往,万不得已与其产生联系时,也会采取防范措施,以免受其侵害,这无疑增加的交往的困难和成本。因此,在民族乡村,即使存在信息不对称,村民也不会利用信息优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其他村民的利益,从而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民族乡村的经济主体应当尽量融入民族乡村,如遵守民族乡村的风俗习惯、参与乡村的公共事务、积极与村民交往,让自己成为民族乡村熟人社会的一分子,这样就能够利用民族乡村熟人社会的规则,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信息,降低风险和成本。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推进民族乡村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在实践中,民族乡村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有些民族乡村取得了成功,而有的民族乡村模仿发达地区发展的道路,因缺乏发达地区的条件而困难重重;有的模仿成功民族乡村的发展,落入同质化陷阱。本文的研究为民族乡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从“落后”资源入手,挖掘“落后”资源,通过“落后”资源资本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通过产品创意和象征价值的开发,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利用“落后”资源减少负外部效应、增加正外部效应、避免公共地悲剧、解决信息不对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猜你喜欢
村寨村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无蚊村寨丁屋岭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