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临床观察

2022-09-26 08:27苏锦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温胆汤通窍汤加减

苏锦华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内一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眩晕为中医病名,其中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1]。临床中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则如坐船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或伴有恶心、汗出、呕吐、面色苍白,甚则仆倒。如《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载:“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眩晕多见于西医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尔综合征等疾病。笔者采用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阜新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7.02±9.01)岁。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6.96±9.68)岁。82例患者中病史最短者约1个月,最长者约15年。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及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第二版《实用中医内科》[3]中眩晕诊断标准,证属痰瘀阻窍证,症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梦绕纷纭,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或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的第二版《眩晕》[4],主要诊断要点为:(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的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和(或)体位的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的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闪光、复视等)、肢体麻木或无力、内耳疼痛、猝倒、晕厥等;(3)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比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者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心电图、脑干诱发电位、电测听、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MRI或MRA等检查。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的疾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以头晕、眼花为主症,频繁发作,且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2)年龄30~80岁;(3)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4)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眩晕者。

1.4 排除标准 (1)存在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智能障碍或严重干扰观察、疗效判断者;(2)合并有肝、心、肾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者;(3)资料采集不全者;(4)生命体征不稳定者;(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者;(6)中医证型非痰瘀阻窍型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在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10 mg,每日晚睡前1次口服。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姜半夏6 g,枳实10 g,茯苓15~30 g,陈皮15 g,竹茹10 g,麝香0.05~0.1 g(冲服),赤芍10 g,桃仁10 g,川芎 15 g,红花10 g,葱白10~15 g,生姜10 g,大枣2~3枚(擘)。口干者,加天花粉、知母;肢体麻木、乏力者,加僵蚕、黄芪、丹参。每日1剂,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2次,每次100 mL,温服,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显效:眩晕等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者头晕目眩症状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或者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然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5.61%(31/41),低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0.24%(37/41)(P=0.039<0.05)。见表1。

表1 2组痰瘀阻窍型眩晕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1],眩晕多是由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久病劳倦、饮食不节、外感六淫、跌仆坠损等导致。其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气、精、血不足,髓海失养;实者为风、痰、火、瘀扰乱,清窍失宁,导致眩晕。本病的病位在脑窍,其病变的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痰瘀阻窍型眩晕甚为多见,辨证采用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予以治疗。

痰瘀阻窍型眩晕因上述多种因素导致痰瘀互结,阻滞脉络,清窍不明而发为眩晕。《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此证属痰多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多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于濡养;或者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久病成瘀,痰瘀互结,上阻清窍,均可发为眩晕。反之,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年老体弱,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等均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如《叶氏医案存真》云:“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阻,水液代谢失常,日久积聚生痰,痰瘀互阻脑窍,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发为眩晕。

痰瘀阻窍型眩晕临证时需痰瘀并治,笔者常处以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络。

温胆汤源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6]。其为黄连温胆汤去黄连而成,现代医学有研究显示[7]加减黄连温胆汤具有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的作用。温胆汤方中姜半夏、陈皮、生姜性偏温,竹茹、枳实性偏凉,温凉并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和胃清胆,胃气降则胆郁舒,痰浊去则胆无扰,如此则眩晕诸症自愈。

通窍活血汤源自《医林改错》,具有活血通窍之功效[6]。该方活血化瘀,养血而不伤阴,醒脑开窍而不伤神,是现在临床上不可多得的经方、验方。现代有试验表明[8]通窍活血汤能上调血清 VEGF 的水平,使血液流变学的状态得以改善,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从而改善脑内缺氧的状态,缓解眩晕症状。

温胆汤与通窍活血汤合用加减,共奏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之功效。方中姜半夏、陈皮辛温,可燥湿化痰、理气行滞、和胃止呕;有研究表明[5],姜半夏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拮抗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保护脑血管,使痉挛的脑血管得到恢复。另有药理学研究表明[9],姜半夏此类化痰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凝血酶促凝反应等作用,可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的产生,进而调节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使大脑的血流量增加,从而纠正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眩晕症状。竹茹味甘而性微寒,枳实味辛苦性微寒,可清热化痰、降气除痞。上四味相伍,二温二凉,行气化痰之效相得益彰。“脾胃生痰之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消,以绝生痰之源。生姜可制半夏毒性,并与大枣调和脾胃。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行气活血、祛瘀通络;川芎是血中之气药,可行血中之气;麝香、葱白、生姜辛香通阳开窍;天花粉、知母滋阴生津止渴;僵蚕、黄芪、丹参益气活血通络,气为血之帅,三药合用可达气畅血行之功效。

综上所述,应用温胆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临床效果颇佳,具有临床积极推广应用的意义。

猜你喜欢
温胆汤通窍汤加减
温胆汤在明清时期类方的衍化发展❋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he In fluence of Adjusting Methylation of OB-R,POMC Gene Promoter of Wendan Decoction (温胆汤)
疏风通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黏膜恢复的影响分析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滋肾通窍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生长激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的影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