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技术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
——以民族管弦乐作品为例

2022-09-27 13:59卢梦琪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胡琴声部

卢梦琪

一、二胡演奏技术发展简述

据有关文献记载,二胡的前身是“奚琴”,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种乐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提到“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蜚而形也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由此可见,在当时奚琴是“奚”部落较受欢迎的胡琴类乐器。

宋代的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提到“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徐衍为大家演奏“嵇琴”时,突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外一根弦奏完整首曲子。说明在北宋时期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元明清时期,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二胡主要演奏功能是为戏曲、说唱、歌舞伴奏和参与某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当时二胡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十分有限,专业性和独立性有待提升。

发展到近代,在杨青的《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初创时期的探索轨迹_下》一文中提到“而作为接受‘五四’思想熏陶的新型知识分子,刘天华则有条件切身感受并接受一定的欧洲音乐教育,因此他的艺术视野是一种开放状态下的不断扩展。因此,刘天华的音乐不仅有扎实的民族音乐基础,又能审慎地选择和吸收外来手法,并尽力加以融化,创作了一种兼具中西音乐意义和风格的新型民族器乐曲”。刘天华将二胡演奏技术进行了发展革新,首次借鉴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术应用到二胡演奏方面,将与传统二胡演奏技术相结合,大大丰富了二胡的表现能力,通过西方技术的应用,使二胡的演奏技术逐步向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胡演奏技术种类繁多,可整理为左手技术和右手技术。常用的左手技术大致包括换把、揉弦、打音、滑音等;右手技术大致包括双音、顿弓、跳弓、颤弓等。在现代民族管弦作品中,作曲家旨在有所创新,体现出进步的新元素,在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采用氛围式二胡演奏表现手法,烘托表达某种音乐情绪,渲染气氛。在下文中笔者将通过作品分析,举例说明此类二胡表现技法。

二、二胡演奏技术在民族管弦乐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对二胡发展历史演变及其演奏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笔者将具体举例说明不同时期二胡演奏技术在民族管弦乐曲中的发展变化,并加以分析。

(一)建国前——以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为例

《春江花月夜》是从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而来,而《浔阳夜月》是清代李芳园根据流传更为久远的古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在古代演奏乐曲中,箫鼓是一种组合方式,即由笳、排箫和鼓等乐器形成的合奏音乐。

1925年大同乐会成员柳尧章,将《浔阳夜月》这首琵琶独奏曲改编为供琵琶、筝、三弦、二胡、京胡、箫、笛、管、笙、扬琴、云锣和鼓板等十二类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1926年郑觐文正式将此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并将十段分别配以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迴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晚唱、回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整首乐曲通过流畅多变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景象,动静结合,给人以一种岁月静好、风光无限的美好感受。

《春江花月夜》采用多段组合而成,是G宫系统商调式。曲子由琵琶拨奏模拟鼓声的引子段开始,加入萧和筝轻奏的波音,呈现出一种夜色幽静安逸的意境,接着乐队合奏,引出主题旋律。这一旋律奠定了全曲基调,之后的每段是在这一主题旋律的基础上采用同头换尾、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进行衍变发展而成。

此曲主要借用琵琶为主奏乐器改编而成,又因受到社会背景文化局限性的影响,几乎很少有专业性的作曲编创者,因此二胡作为伴奏声部的织体语言并不丰富,多采用合奏的形式进行主题烘托,二胡伴奏也多是较为传统的技术技巧,比如琵琶拨奏呈点状时,二胡进行长弓和声伴奏;或与琵琶等乐器共同完成合奏等单一演奏形式。因此,建国前大同乐会这一时期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已是在有限的音乐条件下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后来民族管弦乐队及民族管弦乐的研究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以《翻身的日子》为例

建国后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尤其注重音乐内容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民乐工作者和作曲家都努力表现出了新中国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无形之中用音乐记录了我国人民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例如土地改革、大跃进、大丰收等。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有《翻身的日子》。此曲是由作曲家朱践耳于1952年创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是为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而创作的。这首作品的调式是D徵调式,节拍是2/4拍,由引子、A段、B段、C段和尾声构成。此曲引子部分由板胡、二胡演奏的旋律声部组成,诙谐风趣,其他声部以伴奏的形式出现。

引子部分二胡表现力加强,在领奏板胡的带领下,左手采用回滑、压揉的演奏技巧,右手则采用垫弓、顿弓的演奏方式与左手相呼应。大量重音记号诠释了北方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接着二胡再反复演奏这一主旋律,将人民欢畅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引出乐曲下段做好铺垫。第二段是一个对比声部乐段,由管子首先领奏,表现出欢快的语调,并运用山东吕剧风格语言凸显这部分主题,二胡采用长弓加小短弓的演奏技巧作和声铺垫,突出管子的领奏地位。此曲尾声是根据引子部分作变化再现,通过再现段使乐曲前呼后应,使作品结构丰满、完整。

此曲从技术技巧来看,大大增加了二胡演奏时的张力,二胡在模仿板胡演奏方式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板胡弓与二胡弓相比更粗更硬,板胡演奏时右手持弓会带有下压力,二胡演奏想要贴近板胡的演奏张力首先要解决这些基本的技术难点问题,这较建国前二胡在乐队中演奏技术有明显的进步性,增加了二胡在乐队演奏的应用性,丰富了乐队整体表现力。

(三)改革开放后——以《长城随想曲》为例

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在传统音乐创作领域呈现出复苏后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此曲是刘文金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大型二胡协奏曲,通过对长城雄伟壮观的描写,以宽广雄厚的音响效果,表达了人们登长城时感受,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以及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作曲家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北方戏曲音乐元素,比如北方说唱音调、京剧风格等等。在第二乐章快板主题中,二胡演奏爽朗的弓法技巧是根据京剧伴奏元素中京胡推拉弓的演奏方式创作而成,因此这段旋律富有京剧韵味,同时也借鉴西方小提琴弓法演奏技巧,多采用分弓形式,长弓与短弓相结合,这要求演奏者左手触弦十分干净有力,右手短弓拉奏应与左手触弦音相对且精准,这种创作手法也对二胡演奏技术提出更高要求。(见图1)

图1

在147-159小节,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采用一问一答、转调模进的演奏手法将主题铺展而来。在二胡与柳琴、琵琶相互融合、交替配合演奏的过程中,随着声部间紧凑的衔接以及逐渐加强的演奏语气,把战士们英勇善战、不畏险阻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见图2)

图2

在129-138小节,作曲家将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充分融合,采用和弦分解创作手法,将二胡与乐队的和声织体表现得更加丰富和谐,用十六分音符突出紧迫感,再加上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丰富了和声,使音乐层次更加鲜明,烘托出整个乐队的演奏气势,饱满且有力量。(见图3)

图3

(四)二十世纪末至今——以《火祭》为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涌现出一批打破传统常规创作手法、寻求在音乐中体现“自由”的作曲家们,他们力求用独特新颖的技术手法最大化来突出传统器乐的演奏张力。谭盾的胡琴协奏曲《火祭》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胡琴协奏曲《火祭》是作曲家谭盾为胡琴独奏(中胡、二胡、高胡)、两个民族乐队及乐队成员的人声而作,于1995年完成,是作曲家根据其1995年电影《南京1937》的配乐重新创作而成,来源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作品表达了一种对心灵的慰藉和民族悲剧的怀念,对战争中不幸牺牲无辜者的缅怀,以及对人类和平的殷切期盼。整个作品并没有持续陷入一种悲思低沉的情绪氛围,而是通过欢快的祭祀音乐主导动机来对比出一种超脱世俗、升华哀思的感受。

《火祭》在创作上最具有突破性的地方,在于对胡琴技术技巧全方位的挖掘及灵活应用上。这部作品分为三大段落,胡琴独奏也分为三种表现情绪,每段对应一种胡琴演奏:中胡——悲情叙述;二胡——纯美无辜;高胡——鸟虫声语音效。中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担任中音声部,相当于西方交响乐团中大提琴声部,其音色低沉宽广,但灵敏性较弱,因此善于演奏长线条抒情旋律,即开头中胡主题旋律。

二胡音域相对接近于钢琴中间区域音色,富有歌唱性且具有较强灵敏性,因此善于演奏跨度较大的技术技巧性难点旋律;高胡则担任高音声部,音域高且较窄,声音明亮。作曲家紧抓三类胡琴的声音特点并将每种胡琴技术技巧灵活运用,比如多次使用五、六度乃至八度音程大跳换把,这要求演奏者换把技术十分娴熟,并加入许多倚音、泛音等装饰音演奏技巧,无不体现当代民族管弦乐作品对二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高要求、新突破。类似的胡琴演奏技术在《火祭》中多处体现,在此不一一列举。

结 语

通过每个时期二胡演奏技术在民族管弦乐队应用的分析梳理,笔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民族管弦乐队才露头角,乐队主要声部虽齐全,但整体音量偏薄弱,由于条件有限,作曲家对二胡演奏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作品结构也较为简单,声部演奏形式单一,能感受到当时作曲家及演奏者追求创新的心境,但也体现出心有余力不足的无奈。直到建国后民族管弦乐队才逐步向专业化演奏道路迈进。

从建国后民族管弦乐作品可以看出,二胡的演奏地位逐步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伴奏声部过渡到了主奏声部,担任主旋律声部,其演奏技巧的多样性与大同乐会时期相比有明显提升。作品主要由齐奏为主发展成各声部间的配合,和声配器较之前更加立体丰满,伴奏织体丰富。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建国后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大胆创新,民族管弦音乐的发展也从单一的以改编曲目为主,过渡到反映现实生活多种题材和曲目改编形式并存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民族管弦乐作品开始逐步的复苏发展。因受西方交响乐队的影响,作曲家学习借鉴优秀小提琴演奏技术,并移植到二胡演奏技巧上来,加上二胡本身富有旋律性和歌唱性,大大拓宽了二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表现力,创造出多样的二胡演奏风格。因此这一时期出现大量多乐章的二胡协奏曲,备受作曲家关注,在曲式结构方面也逐步走出固定创作思维,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现代作品更是打破常规创作手法,作曲家更注重音乐表达的自由性,而不是在固定的曲式结构中创作。在二胡与乐队演奏中,作曲家也尽可能避免齐奏的音响效果,而是突出主奏乐器的演奏技巧魅力,更多营造一种整体的氛围感。而当代优秀作曲家的创作趋势也在迎合大众的审美及欣赏需求,这也是作品被熟知且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其中体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坚守,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才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二胡演奏技术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胡琴声部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阅读理解专练(四)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
管弦乐队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