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弦进阶训练中的听觉认知

2022-09-27 13:59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调性和弦音响

刘 丹

七和弦,以三度叠置结构原则为基础,根音与七音构成七度音程而得名。在西方音乐史上被各个时期的作曲家频繁使用于各种体裁的作品中,同时也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打开听觉视野与构建全面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内容。强化对于七和弦的综合认知,并将其纳入调式中的多种音响形态来进行分析,对于学生发展多声思维、完善听觉技能、提高听觉思维以及实践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和训练价值。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阶段对七和弦的学习展开探讨。

一、理论储备阶段——七和弦的起源与发展

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数字低音的时代,和声作为一种“独立的”、纵向的多声部创作手法在这一时期得到肯定,“和声语言”的出现是一个标志[1]。在18世纪初,拉莫·让·菲利普在其和声体系中,提出了和弦的三度叠置结构原则及和弦的转位理论并践行。一个三和弦可以通过加上一个或更多的三度而加以扩展,(不能两个大三度连续)。由此而产生七和弦和九和弦。[2]自此,三度叠置的原则被同期的作曲家广泛运用,并在后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古典主义时期,大小调功能和声已经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其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创作成为作曲家们实践所共同遵循的准则。乐曲整体的和声结构功能以主、属、下属功能为基础。因此大小七和弦与小小七和弦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如小小七和弦,常被用于大调的Ⅱ级并采用第一转位的形式,将下属音置于低声部,强调其下属功能。同时也为旋律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即在下属功能的和弦上面,可以载负着调式Ⅱ级的旋律音,这对终止旋律的音调的扩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1:鲁宾斯坦:浪漫曲,作品44之1

浪漫主义时期,对于调式色彩的强调逐渐成为焦点。如大调降Ⅵ级音的使用,“随着艺术风格的演进,作曲家们逐渐意识到该降Ⅵ级音所赋予音乐的特殊风韵,而有意将它置于和声进行的高音旋律声部。于是,人们便开始将它作为调式意义上的色彩变化来领受了。”[3]直至19世纪中期,和声大调的风韵更具锋芒。降Ⅵ级音的应用已渗透到下属功能的各种和弦结构形式中。[4]在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的一首钢琴浪漫曲中,如图1,在补充变格终止中的下属功能Ⅱ7和弦,都被降Ⅵ级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暗纱。因此,在和声大调笼罩下的Ⅱ级降五音的减小七和弦成了浪漫主义时期十分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浪漫主义格调也更具典型性。

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由于喜好对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以德彪西与拉威尔为代表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逐渐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无视和弦音在功能结构中的倾向作用,把整个和弦看成是一个多音凝结成的色彩性实体。如减七和弦的使用,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局部的减七和弦没有解决已很常见,常与其他不同性质的七和弦穿插使用,听觉上带来极强的色彩感。

通过梳理可以看到,七和弦在各个时期的使用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与个人特点,不仅给音乐的张力、音响的复杂及其调性的明确带来了重要标志,更给音乐的发展及色彩与变化带来重要影响。于学生来讲,了解并掌握七和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运用及其风格特点,对于实际作品的结构、时期、风格以及音乐形象的把握则更清晰。同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强化对于七和弦的综合认知,对于学生掌握多声音乐、发展多声思维以及作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及训练价值。所以,七和弦的听辨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模块构建阶段——和弦色彩的音响感知

音响感知,即通过听知觉达到对外在的音乐音响及其内部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与总体知觉。关于音乐音响感知,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中就有所记,“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师旷之耳”也就是能辨别音响的耳朵。[5]而音乐的‘形式’又是使得‘精神内涵’得以体现的音响构成样式。[6]那么在七和弦的听辨学习中,通过联觉对和弦色彩的感知以及内部结构“形”的把握便成为我们走向音乐“精神内涵”的必经之路。而在具体听辨训练中,笔者以有无调式为依托将七和弦划分为单个和弦与调式中的和弦,进行模块化的训练。

(一)模块构建

1、单个和弦的听觉训练

第一,原位七和弦。首先明确和弦结构。七和弦是由四个音按三度叠置而成的一种和弦,其最低音与最高音相距为七度,故称七和弦。七和弦的性质由名称中的形容词“大”“小”“增”“减”来表示。如:大小七和弦,“大”是指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最低音与七音形成小七度。其次,是对七和弦音响色彩的判定。大小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加上不谐和的因素,浑厚丰满的不谐和和弦,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及向主和弦解决的倾向性;小七和弦,在较柔和暗淡的小三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不谐和的因素,无尖锐的倾向性;[7]减小七和弦,下方的减三和弦决定了它自身的不协和性,给人以急促不安、害怕惊恐的感觉,但它与外声部所形成的小七度又使自身覆盖上一层忧郁、朦胧的色彩;减七和弦,在减三和弦基础上加入一个不谐和因素,不谐和与不稳定的向内紧缩和弦。第二,以二度音程为核心的转位七和弦。转位和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二度音程,所以在听觉感知的过程中,除分辨和弦色彩外,我们的注意还需分配到二度音程的具体音位上。所谓注意,指对某事物现象或某心理内容有较之其他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需求。[8]由于音响的复合性,聆听音乐时可以注意到多种因素的活动,这种能力谓之“弥散注意”。因此可根据和弦上方的大二度不同于其他音程的“挤”“靠”的特点来训练分辨和弦位置的排列。

2、调式感知中的七和弦

图2: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构成乐曲的若干个乐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以其中的一个音为主音,其余各音都倾向于它,这个体系叫做调式。[9]而七和弦的运用,对于调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启示。以减七和弦为例,既不协和又不稳定,具有强烈的解决倾向性。如图2,和声功能进行为t-D34-DⅦ56-t6,在最后一小节,属功能组的减五六和弦re-fa-bla-si解决到以三音为低音的主和弦bmisol-do,从而实现了对调式调性的判断,为c和声小调。在大小调的体系下,单个和弦被赋予功能倾向性成了各具性格色彩的和声语言,因此各种功能不同的七和弦成为音乐史中作曲家们表达音乐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拓展训练

传统和声理论构筑于以平均律为理论基础的大小调体系之上,而和声理论中,所有和弦的“功能”都是指其在不同的调性体系中所体现的对于调性的不同支持功能,这同样意味着,离开了大小调体系,和弦也就没有了“功能”。单个和弦的听觉训练是整个和声听觉训练的基础,而调内以和声序进这一形式为主的和声听觉训练才是重中之重。

1、单行谱表的和弦连接。不同于单个和弦不受和声序进的制约,由于融入了调式调性,所以既有纵向的和声音响又有横向的多声部线条,更富旋律性,且听觉完全集中于和弦本身所带有的功能特性及基本色彩感。听辨时两个外声部的旋律线更容易听到,故在听辨时可将我们的注意首先追踪到旋律运动上,尤其是低音,在确定低音的音高及所在音级的同时,根据已有的听觉经验对和弦的纵向和声音响做出辨析,这时我们的注意由专一注意变为弥散注意。通过对和弦结构与色彩变化的把握、结合调性的知识,推算并标记出每个和弦的功能及具体音高。

2、四声部大谱表的和弦连接。四声部的和弦连接对于和声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听辨之前要达到熟练掌握和弦名称、功能标记、音响色彩、和声功能序进逻辑以及声部连接的基本要求。四声部大谱表的和弦连接更加强调声部走向的线条、立体的和声功能支撑以及调性内在的倾向。因此,在大谱表的和弦连接中,对于和声功能解决倾向性的强调需特别关注。如图3,SⅡ2只能解决到D6、D65,但SⅡ2在T与D65之间充当过渡性和弦,对于巩固调式、使功能完满、丰富和声色调发挥了作用。

图3

3、织体化的和弦连接。动感是旋律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感的实质表现为听觉对线性运动的方向性、音符运动方式的感知能力。”[10]织体化的和弦连接以多样化的律动形式使我们的训练更接近实际作品,和弦的序进也不同于四部和声凝固的块状和声节奏,强调低音声部流动性线条下的和声功能的连接,将和弦连接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节奏织体形式,更有利于从和声理论过渡到实际音乐作品的运用与实践。

三、实践应用阶段——实际音乐作品的听辨

视唱练耳作为发展音乐听觉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与表演实践中去。”[11]因此听觉训练还是要还原到音乐作品当中去,对实际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此外,还应选取多种音色音响的作品进行训练,因为单一乐器的训练是不能满足学生在听觉中对所有音乐要素的学习,且多种乐器的音响相较于单一音色的乐器对于人耳的“刺激——反应”也会大有不同。

图4: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Nr.310第一乐章

(一)单一音色实际作品的听辨

首先,从“整体听觉”入手,以整体感知为原则,宏观上把握乐曲的音乐风格、色彩与音乐形象,并明确调式调性,再从局部微观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线、和弦内部结构、和声功能序进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反证音乐的整体。如图4,微观上看,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S-D-T的和声功能进行,Ⅱ级五六和弦作为下属功能组的和弦向属解决到原位属七和弦,Ⅱ级七和弦作为独立音响单位被运用在强拍强位,且七音以外音形式出现,为功能进行带来了更有力的色彩对比,“Ⅱ-Ⅴ”的进行也比“Ⅳ-Ⅴ”的进行更有力。

(二)多种音色实际作品的听辨

多种音色的实际作品让听辨更加丰富多元,既有纵向与横向音乐色彩的比较,又有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分析。在有针对性的听辨七和弦的同时,也更加构筑人的音乐思维。如图5,以小提琴为旋律声部,大提琴与之形成对位,钢琴声部则保持和声伴奏织体的地位。在听辨时,首先判断调式调性,针对旋律声部进行听觉分析,再根据小提琴音色、旋律句法,听辨大提琴对位声部;其次针对和声走向标记出和声功能,如图5所标识,和声序进为D7-S6-D65-T。

图5:门德尔松《d小调三重奏》op.49第一乐章

任何一项听觉技能最终都应服务于音乐实践,包括实际作品的听觉训练。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专家伊雷妮·玛兹教授认为,“听力教育的意义在于真正的音乐,它贯穿于整个音乐而不是孤立地训练某项技术,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清醒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12]实际作品的听觉训练实际上是多种单一要素的综合,在“整体听觉”下,完成实际音响形态的听辨并从整体上把握单一要素及其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 语

通过对七和弦起源的追溯以及在各个时期发展运用的探索,可以了解到人们的听觉需求不断提高,从古典主义典型的和声功能序进到印象主义时期着重强调的音块色彩感,七和弦的听觉感知范围与维度不断扩大,它所带来的丰富的音响色彩也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七和弦的学习从单个和弦到调式中的和弦连接,再到实际作品的听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要素到多个要素的综合,实现技术训练与艺术作品的充分融合,听觉思维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扩大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正达到为音乐实践应用服务的目的。■

猜你喜欢
调性和弦音响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倡导让音响与精致生活完美结合 西安阿波罗音响正式开业
田野里的音响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