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模式研究与探讨

2022-09-28 12:55尹茜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政治

尹茜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44)

书 名: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卷(2015-2019)

主 编:黄泰岩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 价:128.00元

ISBN:9787520173353

新时代赋予思政教育新使命,新时代开启高等教育新征程。经济全球化、观念现代化均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多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并在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改观精神面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外来思潮影响,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受到新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势依旧严峻,不容丝毫懈怠。《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原则,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坚持关心厚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与积极引领相统一,致力建构完善的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并赋予其时代性的实践价值,对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聚焦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从“轰轰烈烈”的理念倡导到“扎扎实实”的系统推进,将培养“心中有信仰,行动有方向,脚下有力量”的逐梦人及奋斗者作为编制理念。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书中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坚持不懈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粗放化教育向科学化、专业化与精细化转变。该书系统阐述了思政理论、思政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建设、思政教育特色发展、思政教育案例等内容,从理论、实践、实证、改良四个方面指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目标。该书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示例读物,也可作为教育研究者、一线从业者参考用书。

教育类书籍编排架构包括学术文献式架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问题——措施)、常规章节式架构、项目式架构和文献整合类架构(整合同类优秀学术文献,编制成册),该书属于文献整合类架构,但相比市面的同类书籍,该书将所有文献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让书籍结构更加清晰。第一篇为思政理论研究篇,列示了“‘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重在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高校的‘政治课’该怎么上”、“新时代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四个维度”、“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究”等七篇文献,该篇重点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范围,同时从理论层面解读思政教育的理论完善路径。根据该篇文献,可了解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其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将精神资源外现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素质提升的理论武器。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亲和力,应将共同理想教育作为实现奋斗目标不竭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体现,其中的道德评判标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印证,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其二为道德观教育,道德观是公众舆论、社会风俗、个体信仰的载体,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其三为法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民主内容的教育、法制内容的教育、纪律内容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构思政理论网络时应将民主、法制、纪律的内容囊括其中。其四为特色校园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中需依托学校特有的物质基础及精神氛围,如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实现对学生的精神熏陶,校园文化可让思政教育更具活力,凸显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传承性及影响力。总体而言,该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可汇总为“育才造土、固本安邦”,注重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同时实现精神资源的整合及运用。

第二篇为思政队伍建设篇,阐述了“思政工作不能重生轻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要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基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组织支持研究”五篇文章。教师资源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思政队伍建设程度决定着思政育人的成效。该篇指出了当今教育领域十分普遍的问题,即教育产业面向学生侧改革,但忽视了对教育执行者的能力培塑。该篇列举的几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客观且深刻地反映了当前思政课程组织结构与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并指出思政教育全面把握及理解精神资源和教育执行者的内在关联。结合该篇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多元化改革,并遵循“金字塔”结构。以四层架构为例,最底层为保障思政教育的基础资源,施加主体为学校、社会及政府;倒数第二层为课程架构,是利用底层资源的模板,课程建设应具备时代性与深刻性;倒数第三层为思政队伍,基于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充足的育人资源,教师需具备调配资源的能力,并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成长需求调整育人模式,这要求思政队伍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顶层为学生,学生虽然为受育主体,但其客观反映出的学习状态是下属层级改善教育模式的重要参量。从“金字塔”架构可以看出,思政队伍扮演着调配资源的角色,该篇正是强调教师的“枢纽”作用,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第三、四、五篇为思政课程建设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篇、思政教育特色经验篇,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模式的多维度探讨,其中列举了“启发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大学文化视域下课程文化育人探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扎实推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认同的层次结构及培育路径探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三轮驱动’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基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研究生导生关系建构研究”等多篇内容。第三、四、五篇列举的内容围绕资源内化、尊重教育对象、创新教育载体、注重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强调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探索的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动态性、创新性六大原则。根据书中阐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模式可汇总为:其一,注重理解。所谓理解就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二者间的了解、尊重及支持,据此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理解是减少摩擦、促进教育效果倍增的积极因素,也是思政内容直达学生内心的直接途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应让教育对象认同、信奉精神资源,同时在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思想碰撞、积极冲突的环境中自主成长,消除对“权威”的盲从,秉持主体的差异性成长原则让受育主体具备批判精神、道德判断力,目的是打造思维范式,而不是打造思维定式。其二,创新教育载体。书中指出多类思政教育手段,同时也提出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设计方案,但均围绕目的、功能、内容、方法四个环节入手。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教育实践带来诸多机遇,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探索应全面了解各类载体的特征功能,同时熟练掌握多类载体的使用方法,善于根据受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恰当选择、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不同教育载体的功能。以网络载体为例,互联网可传播海量信息,表现出极强的交互性,极大程度增强了思维开放。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可建立网络系统,打造思政新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融思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官方账号,学生通过查看相关内容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思想。

第六篇为思政教育案例篇,列示了“新时代提升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思考”、“实施‘六大工程’,系统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等文献,该篇从实证角度入手,列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并站在普适的角度提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模式的创新路径。该篇以年为节点,指出2016年~2019年北京某大学本科生发展概况,分析思政教育变革与学生成长的内在关联。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中心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及价值诉求,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生命及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新时代思政工作目标,坚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汇集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收录了一系列特色经验、工作案例、调查报告等,对总结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规律、探索路径具备充足参考价值。该书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潜心钻研及实践探索的结晶,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