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参与理论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意义及方式研究

2022-09-28 08:3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遗产房屋

毛 翔

(1.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俄罗斯 350072)

随着乡村的快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如何集中整合乡村优势资源,拓展乡村规模等方面,忽视了乡村遗产改造问题。改革开放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虹吸效应,导致很多乡村居民举家搬迁至城市,农村中出现大量房屋遗产,由于缺少维护与管理,大部分房屋遗产处于闲置状态。想要践行乡村多元化发展策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就要对新农村遗产处理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利用现代化的空间设计理念及方式,令房屋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1 公共参与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理论分析

1.1 公共参与阶梯理论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乡村居民主动参与到遗产空间设计工作之中,需要制定一套能够让乡村全员参与的制度。为了兼顾效率,需要围绕每一位乡村居民得到的参与权的多少,将公共参与权利分为“不参与”“象征性参与”“实际参与”三大类,共计八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围绕公共参与阶梯理论,对于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活动的参与及决策方式进行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决策模式下,遗产空间设计与乡村居民意志之间的剥离感,使得乡村遗产空间设计符合乡村居民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1]。

1.2 沟通规划七原则

每一位乡村居民对于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均有着独特的认知,为了确保农村遗产空间设计不会因为各种意见的尖锐冲突而停滞,需要坚守沟通规划七原则。以哈贝马斯理想言谈情境为蓝本,借助沟通规划七原则确保沟通的有效性,也就是在公共参与交流过程中,只有满足七原则的意见才是“合理意见”,通过对沟通意见的过滤,排除一些不合理或者过于片面的空间设计意见,令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能够兼顾民主与效率(详见表 1)。

表1 沟通规划七原则

2 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收益评估

针对农村遗产进行空间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村民收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基于投资收益视角,评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收益情况。实地调研采集费用、通讯费用、食宿费用是构成遗产空间设计经济成本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心理建设等非经济成本,这里所说的实际收入,除了经济方面的收入之后,还包括乡村居民精神方面得到的提升。

实际工作中,无论乡村居民是否主动参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此项工作在客观上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生活成本,这类生活成本用C1表示,农村遗产通过空间设计为村民带来的收益用I1表示,实际收益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差额及村民主动参与或者被动参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所形成的净收益(△I1),设成本率为R1,则能够得到公式:

如果村民是主动参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则生活成本为C2,收益为I2,净收益为△I2,则收益成本率表达式为:

公式(1)与公式(2)中,净收益实际上是村民参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最为直接的动因,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开展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时,如果净收益为正,则表示此项工作能够提高村民收入,可以视为村民主动参与农村遗产空间设计。

3 公共参与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3.1 刘曹楼村遗产空间设计

该村的房屋遗产具有一定的特色,大部分房屋采用“灰瓦+坡屋顶”的设计方式,一些房屋遗产的门窗设计参考了朗香教堂的门窗结构特点,窗口的大小具有不规则性,且空间排列不规则,有别于传统的对称设计模式[2]。该遗产空间设计突破传统的高院墙模式,主动减低院墙的高度,将院墙高度控制在1.2m,在视觉上打通院墙内部与外部,并且在入口处布置了凹型空间,提升遗产空间整体层次感。此外,在院墙附近还布置了供人休息的长椅以及绿植景观,为遗产院落增添一份人文情怀。基于公共参与原则,相关工作人员鼓励村民参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积极开展“自修”“自建”“自改”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形式风格迥异、各具特点的农村小院。

为了评估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的收益,工作人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四个维度进行调研,利用李特量表围绕“空间设计原则”“整体布局”“公共服务”“空间环境”四个方面,调查村民对于遗产空间设计的满意度,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收回200份,评价标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详见表 2)。

表2 刘曹楼村遗产空间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通过分析图2可以发现,现实参与和希望参与之间的数据差异,直观地反映出村民对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的参与心理。在“公共服务”方面,希望参与的人数高于事实参与人数,这说明村民希望通过对遗产进行空间设计,令房屋遗产成为能够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建筑,应将该诉求作为今后遗产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

图2 刘曹楼村遗产空间设计事实参与、希望参与统计图

3.2 土关村遗产空间设计

土关村针对房屋遗产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由党员带头围绕“如何针对村内房屋遗产进行空间设计”的问题开会讨论,基于公共参与原则,动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方面对村中公共环境进行集中治理,针对大部分村民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进行集中处理,动员村民对自家院落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对村中的房屋遗产进行分类,将临街或者视野开阔处的房屋遗产设计为公共场所,为村民提供服务。按照“一心、两轴、两片区”的方式对遗产进行改造,通过村内发达的交通网络,令房屋遗产与其他建筑融为一体,提升乡村建筑布局合理性[3]。

此外,依照刘曹楼村遗产空间设计效益计算方式,对土关村遗产空间设计进行评估(详见表 3)。

表3 土关村遗产空间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分析图3可以发现,土关村所开展的遗产空间设计活动中,整体布局、公共服务以及空间环境三项参数,其事实参与人数要多于希望参与人数,说明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图3 土关村遗产空间设计事实参与、希望参与统计图

3.3 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收益对比

经过实际调查,总结土关村与刘曹楼村开展遗产空间设计活动的成本与收益(详见表4)。

表4 遗产空间设计成本收益比较

分析表4可以发现,刘曹楼村与土关村的净收益均为证书,说明在这两个村庄中开展遗产空间设计活动,能够产生净收益,且村民保持着较高的参与度,基于公共参与原则所进行的遗产空间设计,充分保障了村民的权益,并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与传统的农村遗产空间设计活动相比,基于公共参与的遗产空间设计,有效改善了“政府干、群众看”的弊端,通过构建全新的“政府+村党委+普通村民+专业设计机构”多层次交叉工作模式,对遗产空间设计责任进行细化,明确各方主要工作内容,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优势资源的集中整合,让群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遗产空间设计工作当中,体现乡村房屋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4 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具体措施

4.1 建立公共参与意愿

想要发挥出乡村房屋遗产的真正价值,需要坚决贯彻落实公共参与原则,特别是对于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具体内容,应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从时间维度来看,公共参与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应保持连贯性,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并要贯彻落实该原则,在理想状态下,每一个设计环节都应遵循“全方位、深层次”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公共参与内容无法真正落地。例如在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的某些环节,普通村民只有建议权与知情权并不享有决策权。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遗产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且专业的工作,需要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方案,普通村民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因此无法参与空间设计方案决策过程。由此可以发现,基于公共参与原则的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不能简单地将全力配合给每一个利益相关方,还是要基于客观事实,对权益进行科学分配,确保此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此外,一些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内容涉及机密,并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讨论,例如一些军用设施或地下人防设施的建设。这种情况下要根据其保密程度,对参与者的权限进行严格把控[4]。

在进行遗产空间设计工作时,不同利益相关方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可能预见的利益诉求,以及能够影响项目决策的各种因素,依据其重要程度对各类因素进行管控。

4.2 了解遗产空间设计内容及流程

尽管普通村民对于遗产空间涉及专业知识较为陌生,但其对于乡村房屋遗产的形成以及地理位置较为熟悉。因此,在对乡村遗产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向村民介绍相关工作的流程与内容,保障普通村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村民在了解遗产空间设计基本理念以及预期收益之后,会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详见表5)。例如分阶段开展设计讨论会,向村民分批次介绍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进度,基于广泛参与原则,鼓励乡村居民建言献策。一方面针对居民提出的疑问进行专业解答,必要时可适当为居民普及房地产空间设计相关知识,帮助乡村居民消化理解遗产空间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对于乡村居民提出的空间设计意见进行归纳与整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乡村居民对于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的实际需求,让经过空间设计的乡村房屋遗产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表5 遗产空间设计流程

在开展设计研讨会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AR、AI等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房屋遗产空间设计效果图以及建筑施工流程,通过这种方式降低遗产空间,设计门槛让更多的乡村居民能够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之中,以此来提升遗产空间设计公共参与水平。一直以来,乡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由政府主导,采用单一化的“政府主导模式”,尽管这种模式较为完善,能够有效控制设计、施工成本,但是没有顾及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可能引发各类矛盾。基于公共参与原则开展遗产空间设计工作,令政府由“台前”转移至“幕后”,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确保遗产空间设计价值与乡村居民价值追求同向同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保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此项活动的同时,要尊重专业人士的专业判断,在群众意见与专业意见之中寻求平衡,既要肯定乡村居民所提出的各项意见与措施,也要充分考虑专业设计机构所提出的空间设计方案思路。要明确乡村居民与专业设计人员在此项工作中的身份定位,乡村居民是主体,专业设计人员为辅助角色,设计机构不能越俎代庖,代替乡村居民对遗产空间设计进行判断,还是要充分听取乡村居民的意见,运用专业知识对设计方案进行灵活调整。具体而言,设计人员要深入乡村,与普通居民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房屋遗产的真实情况,结合乡村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人文资源,通过空间设计将房屋遗产转变为乡村中必要的公共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围绕乡村遗产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建筑群,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实现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添砖加瓦[5]。

5 结语

开展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参考村民以及相关利益集体的参与意愿,保障普通村民参与新农村遗产空间设计工作的权力,发挥乡村居民主人翁作用,通过研讨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遗产空间设计工作内容的看法与观点,调动乡村居民参与感,积极为遗产空间设计工作建言献策,令遗产空间设计符合乡村居民切身利益,达到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乡村居民精神需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遗产房屋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UMAMMA历史房屋改造
遗产怎么分
房屋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千万遗产
奇怪又有趣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