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9-29 06:05蔡园园朱治宇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托班托育入园

蔡园园* 朱治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幼儿园托班是在幼儿园内开设托班,将招收对象的年龄从3—6岁向下延伸至1—3岁。笔者基于以下三点选取幼儿园托班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幼儿园托班是提供托育服务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有幼儿园托班、托儿所、早教机构、市场化托育服务机构等,而幼儿园托班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二是基于幼儿园托班是实现“托幼一体化”的重要形式。随着托育服务的发展,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方向,而在幼儿园开设托班是实现托幼一体化的重要形式。三是基于幼儿园托班是落实普惠托育的重要形式。如深圳市展开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试点;西安市支持幼儿园开设普惠托班,每生每年补助400元。由此,基于幼儿园托班在发展托育服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知识图谱分析幼儿园托班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为相关研究做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以“幼儿园托班”“小托班”“托幼衔接”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取文献305篇,剔除重复、会议、报纸和无效期刊后,保留241篇有效文献,其中学位论文有14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美超教授基于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的一款用于文献计量和分析的软件,具有显示发展态势和可视化的特点。由于CiteSpace软件只能勾勒整个研究领域的概貌,所以笔者根据CiteSpace的呈现结果,进一步对文献进行阅读,梳理出幼儿园托班发展的脉络,即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趋势、研究机构、期刊类别和发文数量进行描述统计,并借助关键词共现和时区图分析幼儿园托班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二、幼儿园托班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发文量分析

期刊文献发文量的时序变化是测度该领域发展历程的重要指标。根据年度重要文献发文量绘制幼儿园托班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近30年来幼儿园托班研究的发文量呈递增趋势,具体而言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5年为缓慢发展阶段,其间年度发文量都在5篇以内。2006—2021年为快速增长和回落阶段,其中2006—2008年发文量快速增长,年均发文量达到11篇,但2009年又随即回落;2010—2017年的发文趋势经历了第二次快速增长和回落,其中2013年发文量达到最大值27篇;2018—2021年发文量出现第三次峰值,其中2019年发文量为13篇。

图1 幼儿园托班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

(二)研究机构分析

表1 托幼一体化研究机构类型

经整理第一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发现,幼儿园托班研究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占比87.1%;其次为高校的教育学院和幼教中心,占比11.6%;其他研究机构为卫生防疫站、文化公司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占比1.2%。

(三)期刊类别及发文量分析

表2 期刊发文数量

通过期刊类别和发文数量,可以大致推测幼儿园托班研究的层次和数量。在95种期刊中,教育类综合期刊有54种,发文数量为139篇;学前教育类期刊14种,发文数量为73篇。从各类期刊的平均发文量上看,教育类综合期刊平均发文量约为2.6篇,学前教育类期刊平均发文量约为5.2篇,大中专院校学报平均发文量在1篇,可见各类期刊的发文量基本充足。

三、研究关键词及热点领域分析

(一)幼儿园托班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知识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呈正相关,圆形越大,代表着中心性越高,也表示研究的热点。如图2所示,1994—2021年期间,幼儿园托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托班幼儿、幼儿园、托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分离焦虑、指导策略和年龄特点等几个方面。

图2 幼儿园托班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二)幼儿园托班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 幼儿园托班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九个聚类结果。#0(分离焦虑)表示幼儿园托班研究的最大类,包括入园焦虑、焦虑情绪,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焦虑的原因分析、对策探析和适应性等主题。#1(幼儿园)是第二大聚类,相关研究对象涉及托班幼儿和3—6岁的幼儿,包括环境创设、家庭教育、分离焦虑和习惯培养等研究主题。#2(托班)这一聚类下关键节点可分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常规培养、教师、社会性、课程、图谱、教学法、歌唱活动等。#4(阅读)是幼儿园托班研究的第五类,研究对象主要为托班幼儿,相关研究包括亲子共读、图画书、指导策略和托班教学等。#5(标记图)这一聚类的主要节点为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盥洗室、七步法、步骤图、班级环境。#6(家庭教育)主要节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即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一类是家庭教育的途径,即言传身教、家园共育。#7(环境创设)包含幼儿园、托班幼儿、托班、区域活动、成长环境、娃娃家、创设策略、互动性、游戏等主要节点。#8(亲子活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对象为婴幼儿,包含了亲子教育、亲子关系、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等研究主题。

(三)幼儿园托班关键词词频分析

在CiteSpace知识图谱中,关键词词频和中心度是研究热点的反映,中心度(centrality)取值越高代表关键词在整个共词网络中具有越强的中心地位,若某个节点的频次高但中心度为0,则表示该关键词虽然出现频繁,但却是孤立的节点,不能被看作关键节点。从表4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排前十的是托班幼儿、幼儿园、托班、分离焦虑、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幼儿、指导策略、培养和入园适应。由此,幼儿园拖班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研究对象的聚焦,包括托班幼儿、幼儿园、托班、幼儿;另一类是研究主题,包括分离焦虑、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培养和入园适应。

表4 幼儿园研究关键词频和中心度统计

(四)幼儿园托班热点领域分析

借助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高频关键词统计,再结合对样本文献的精读,研究总结出幼儿园托班研究的热点领域:托班幼儿的情绪健康,托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托班亲子活动的价值,托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1. 托班幼儿的情绪健康

健康良好的情绪是婴幼儿教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托班对幼儿情绪的关注主要体现为入园焦虑、分离焦虑的消除和入园适应的调节上。曹鑫鑫认为可通过转移注意力、大朋友带小朋友、分析原因、家园合作的方式避免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苏守凤提出用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入园适应性的方法,通过将音乐与教学活动、生活环节、游戏活动等相融合,营造温馨的氛围,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托班幼儿持续愉悦的情绪状态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反映。从研究伊始,托班幼儿情绪健康的相关研究就一直备受关注,成为幼儿园托班研究的热点领域。

2. 托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

“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托班研究中的两个高频关键词,在CiteSpace图谱中的连线较粗,说明两者关系较为密切,再结合文献阅读可知“托班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是一重要研究领域。具体而言,在托班区域活动中进行环境创设时,应遵循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和适宜性四个方面的原则。徐堂诞认为2—3岁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区域环境的创设还必须具有情境性,以激发幼儿探索行为。区域活动是托班幼儿重要的活动形式,在不同区域中投放适当的材料,可满足托班幼儿精细动作、安全依恋等多方面的需要。一般而言,托班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需具备安全无毒、色彩鲜明、有层次性的特征。

3. 托班亲子活动的价值

托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往往比3—6岁的儿童高,当从熟悉的家庭生活转入陌生的集体生活时,经常出现哭闹等不适应的情况,亲子活动可增加幼儿、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绿色通道”。何春美在研究中发现,通过组织家长参观幼儿表演活动,与幼儿一起游戏等方式可有效缩短托班幼儿入园的哭闹时间,一般情况下从需哭一两个月到只间断地哭一周、几天。赵健梅在研究中为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亲子适应活动,有效减轻了托班幼儿的分离焦虑。托班开展不同类型的亲子活动还能促进幼儿动作、语言、智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如陈圣婷在研究中认为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幼儿与父母的感情,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托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要从幼时开始培养,特别是托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习得良好的习惯远比学习重要。当前幼儿园托班主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做好自我服务,如黄兢认为托班幼儿只有学会盥洗、进餐、午睡等,才能形成自我服务能力,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蒲世清在研究中通过与家长合作有效提高了托班幼儿的如厕能力,不仅帮助幼儿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还提高了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做好一日生活常规尤为必要。具而言之,教师可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利用一日生活环节、借助家园共育等方式培养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

四、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清晰呈现1994—2021年我国幼儿园托班研究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绘制出该领域的关键词时区图(图4)。时区图是从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

图4 幼儿园托班研究热点时区视图

1. 研究起步阶段(1994—2006年)

从图1、图2可以看出,1994—2006年期间,关于幼儿园托班的研究发文量较少,主题单一,相关研究主要总结了托班教育经验,论述了托班课程、做好托班健康卫生、托幼一体等基本问题。其中,托班教育经验总结类文章主要谈及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问题,如1996年发表的《帮助儿童解决生活难题》总结了一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经验,2000年发表的《托班孩子如厕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教会托班孩子如厕的问题。课程是落实教育理念的载体,赵寄石在2—3岁托班儿童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相应的教育规律,形成了2—3岁托班综合教育课。2003—2005年期间,随着“托幼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相关发文量增多,并形成赞成和反对两种声音,如薛生从师资、举办托班的条件和政策三方面对幼儿园办托班质疑,杨爱英为幼儿园办托班提出加强师资和课程建设的建议。

2. 多元发展阶段(2007—2018年)

从图1可知,此阶段关于幼儿园托班的研究发文量突增,特别是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出台,指出国家和政府要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和婴幼儿教育,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发文量达到最大值。此阶段,研究主题丰富,主要关注热点有四类。一是对托班幼儿情绪的关注,包括入园适应的调节、分离焦虑的缓解等。二是开始关注托班环境创设,包括环境创设的意义和策略等。三是聚焦于托班幼儿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服务能力和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四是探索亲子活动的价值,包括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增进亲子关系和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3. 创新发展阶段(2019—2021年)

2019年随着《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幼儿园托班的研究显著上升,此后发文量回落。该阶段仍然关注托班幼儿习惯的培养、入园适应、环境创设等热点问题,同时从图2可知,环境标识成为新的关注点。标记是用来表示某一事物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具有形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在幼儿园环境中使用标记能帮助幼儿熟悉周围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张雨龙娃在研究中发现,法国的环境标识对托班幼儿来说易识别性更强。此外,随着托育服务关注度的增高,“托幼一体”也重新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五、结语

(一)研究合作性有待提高

从幼儿园托班的研究现状来看,首先,研究机构类型分布较为合理,既有幼儿园参与,也有高校的教育学院和幼教中心与其他研究机构参与,体现出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其次,发文的期刊类别以教育期刊为主,且在学前教育类期刊中,包含了学前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幼儿教育等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体现出幼儿园托班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最后,研究缺乏核心作者,且研究机构间联系较弱,没有形成研究网络,说明研究的合作性有待提高。

(二)普惠托班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在人民对实惠而有质量的托育服务的需求下,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已成为未来托育服务发展的必然走向。而幼儿园托班借助幼儿园成熟的运作机制,将成为落实普惠托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展望未来,普惠托班将成为幼儿园托班发展的新趋势。

猜你喜欢
托班托育入园
私人还是公共:我国托育服务体系供给范式研究
南京江宁区开展送安全进“爱心暑托班”活动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办好“暑托班”是一项民心工程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
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
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