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方法在普通话播音发声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29 12:3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呼吸肌声带音量

王 茜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10599)

声乐艺术和播音与主持艺术都是塑造声音的艺术,虽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方向,但不可否认它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两个专业同样需要学习呼吸器官的结构以及如何加强呼吸肌群的工作能力,同样要了解喉的解剖和发音时如何能有一个稳定的喉部状态,同样要知道什么是共鸣、共鸣和音质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等。播音与主持专业从出现至今短短数十年,仍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虽然课程设置已有完整的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依然在不断探索、优化其设置。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为播音与主持专业设置声乐课,也是希望借助声乐训练帮助同学们加强对用气发声器官的控制能力。

一、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呼吸控制、喉部控制和共鸣控制

播音发声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既不太深、也不太浅,恰好能够为播音发声提供足够的气息支持。

播音发声时,在呼吸肌群的作用下肺部空气被向上挤压,在声带处形成声门下压力,当这个压力大于声带闭合力时,气息便将声带冲开。在声带被冲开的瞬间声门下压力迅速下降,同时,由于声带自身的弹力与喉肌的作用,声门又恢复到原先的闭合状态,声门下压力又再一次升高。就这样,在气息由下向上不断地定向输送过程中,声带振动,喉原音就此形成。

人体共鸣是一种复合共鸣,这是由于共鸣腔的构造和共鸣情况较复杂等原因造成的。单纯的喉原音音量极小,它会先传到各共鸣腔体进行“加工和放大”,之后才能被听到。由于通过骨骼、肌肉的运动已经改变了各共鸣腔的形状、容积大小、腔壁的软硬度和弹性,因此,这个声音在被人们听到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听众的审美兴趣要求播音发声的共鸣控制采取以胸腔共鸣为基础、以口腔共鸣为主、以混合共鸣为后备的声道共鸣方式”。

二、声乐的呼吸控制、喉部控制和共鸣控制

歌唱的呼吸跟平静时的呼吸不同,歌唱中呼吸气流变化更加明显,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参与呼吸的肌肉有吸气肌肉群如膈肌、肋间肌,呼气肌肉群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肋间肌等(腹直肌不参与呼吸,因此一些锻炼腹直肌的动作训练对加强呼吸肌群的力量没有用处)。我们需要明确的点是,呼吸与歌唱的关系即“歌唱锻炼了呼吸,而不是呼吸锻炼了歌唱”。呼吸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即使是一个专业的歌者,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方式来训练自己呼吸肌群的能力。只有符合生理规律的呼吸方法,才能给予歌唱正确的音量、响度和音质,在设计训练方法时,这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用最少的气息得到最好的声音效果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歌唱发声时,神经肌肉和空气动力两个因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肌弹力——空气动力学说:歌手发声前的一瞬间声带已关闭,来自肺的呼气气流作用在关闭的声带下产生气喷,激起声带振动,形成声音”。理想的起音是干净利落没有紧张感的,是声带闭合的瞬间,气流在声门处与声带准确相遇的结果。喉内收肌的收缩和呼吸的力量可以维持一定的声门下压力,无论在任何音调上发音,当声音强度增加时,声门阻力就成了支持声音强度的主要因素。受过良好训练的歌手能够协调好起音、气流和声门下压力之间的关系,并能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这种协调、平衡能力使歌手的演唱达到最佳的效果。

歌唱的共鸣器官是声音的“滤镜”和“放大器”,对声音有美化和放大的作用。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质感的声音来表现,共鸣器官能做到这一点。声乐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找到一个最符合创作者意图,同时又最能体现表演者自身特点的声音状态,便是歌唱共鸣要寻求的目标。咽部是人类嗓音最重要的共鸣器。咽部上起自颅底,下止于环状软骨底部,由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能产生某种特殊类型的共鸣。一是鼻咽腔具有放大鼻辅音和鼻化元音的作用。二是口咽腔位于咽腔中部,起自软腭止于喉的入口处,是最大的共鸣区域。在口咽腔里,舌头的运动和形状的改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改变口咽腔的形状,甚至可以堵塞口腔进入咽腔的入口。三是喉咽腔位于咽的最下方,起自喉的入口处,止于环状软骨的底部,是由会厌软骨和杓会厌皱襞组成。喉咽腔和口咽腔为声带最初阶段的振动充当着共鸣的装置。歌唱发声的重要原则,一定是依赖共鸣而不是依赖强制的力度,只有发声器官完全地松弛,才能得到大量的共鸣。

三、播音专业声乐课的设计

明确了声乐和普通话播音发声中呼吸控制、喉部控制和共鸣控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一)呼吸控制的训练

练习1:膈肌弹发练习。打开节拍器数数,每数一个数字换气一次(注意膈肌的紧张与松弛),100 个数为一组。慢慢增加组数,以一次能完成五组为佳。节拍器设置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分钟120—220 左右,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再降低速度)。

此外,每次练习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在声音的高低虚实上做不同要求,这种简单的、带声音虚实高低变化的“加强版”练习不仅能训练呼吸肌群的爆发力和弹性,还能够同时训练喉部的稳定性。当然,“加强版”的练习应该是在完全掌握呼吸控制的要领之后进行的。

练习2:呼吸肌群练习。平板支撑是训练腹部肌肉群最高效的练习之一,它通过一个动作,就练习到了绝大部分呼吸肌群。此项训练在保护脊柱的同时锻炼核心肌肉群,特别是腹部深层肌肉(包括腹部的呼吸肌群),同时还具有简单易操作、练习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点。建议零基础的同学从30 秒一组、每次五组开始,慢慢增加单组时长,加到每组一分钟并长期保持训练即可。

呼吸器官是一个整体,所有的肌肉互相配合、协同运作,单独设计某一部分的肌肉练习,显然是不明智的,就像一个常年健身的人,如果只练胸不练腿,即使练习再长时间,也不会有好身材一样。如果把训练呼吸肌群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练习,首先不要把目光放在所谓的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这样的分类方式上,尝试从“是发声锻炼了呼吸”这个点出发,把呼吸训练看作是整个呼吸肌肉群的能力训练,不论是慢速的呼吸还是快速的呼吸,不论是吸气量多还是吸气量少,总之只要是发声需要,我们就尝试去做到,但是绝不能脱离符合生理规律这个基本原则。

(二)喉部控制的训练

练习3:a.长音练习(在不同音高上哼鸣或唱元音a)。主要以自然声区为主,尽量多地吸气(注意是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的吸气,肌肉不能僵硬),并在老师给出的音高上保持尽量长的时间,在音准或气息不能再坚持时停止(每次10—20秒左右)。此外,每次练习时,老师可以在自然声区(小字组a 到小字一组e)内任意变换音高,或者对声音强弱虚实变化做不同要求。

b:长音拓展练习。练习时使用不同元音做替换,音域的选择应依据每个学生的自然声区,向上和向下拓展三度左右,这样练习所覆盖的音域,基本就是该学生在播音发声中能使用的音域。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练习好基础音域的音,再逐步拓展。

此练习比单纯训练缓吸缓呼更加高效,呼吸必须跟发声结合,才是练习用气发声的最佳路径。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尽量忘记每个具体的部分,把用气发声想象成一个整体,在练习中体会各个器官相互配合时的身体感受,这是需要给学生强调的重点。分析辨别学生在训练时,具体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则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对于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与其让解剖结构和理论知识烂熟于胸,不如先体会到松弛自然的发声状态更让人充满信心。

练习4:上下行音阶练习。从自然声区开始,每次升高或降低一个半音做音阶练习。先做五个音的音阶上行,再做五个音的音阶下行。每次练习可以做哼鸣练习或替换不同的舌面元音进行练习。

由于性别和能力的不同,每个同学能够完成的音域是不一样的,老师需要在第一次指导的时候确认每个学生的音域,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属于他们的训练目标。此外,考虑到不是每个播音专业的学生都有音乐基础,部分学生可能有音准问题,教师在进行此部分训练时,可以顺便进行音准训练。

(三)共鸣控制的训练

练习5:单元音的训练。选择简单的歌曲(应以学生在演唱最高音和最低音没有负担为佳),去掉歌词,用单元音替代歌词进行连贯的演唱(可以一字多音,也可一字一音),元音的选择因人而异或因歌词归韵要求而定,以元音的转换在演唱时自然连贯为佳。不同的元音,在发音时,共鸣腔体的调整都是不一样的,连续的元音转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共鸣腔体之间的调整和配合。

共鸣控制在发声中对音量的作用,要比呼吸控制更加重要和直接。声带振动产生的基音,立刻会在喉咽腔和口咽腔这个放大器中被第一次放大,在这之后才会有声音继续传递到其他共鸣器官,被不停地再放大或再“润色”。在指导学生进行此练习时,老师需要特别注意辨别学生共鸣腔体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学生为了模仿老师示范的音色,出现挤压腔体的情况,如梗住脖子、舌头僵硬、后缩舌根压会厌等。

需要强调的是,会厌的作用常常容易被忽略。在吞咽时,舌根后缩、会厌弯向喉咙闭锁呼吸道,避免食物进入,吞咽完成后,舌根和会厌恢复到之前的位置。自然歌唱时,会厌应当直竖着,舌头则是松弛地平躺在口腔底部,这是自然的发声位置,能为共鸣提供足够的场地。如果为了得到某种音色,舌根后缩使会厌后弯,即使发出一个听觉上差不多的声音,这也必然不是一个正确的声音。声带因为喉咙收缩而缩小范围,阻碍声音到达共鸣室,这样发出的强制的声音,音量受限、缺乏共鸣。更有甚者还要再继续追求音量,使咽喉部肌群越来越紧张,与松弛二字完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会给声带造成伤害。

练习6:简单歌曲演唱的训练。把简单歌曲加上歌词逐句演唱,还可以变化音量和音色进行演唱,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不同的声音和共鸣调节的关系。教师在完成歌曲时设定不同的要求:如用中等音量,用最接近说话的方式演唱;如声音竖起来、打开口腔抬高软腭,不考虑字头,把元音发得饱满即可;再如用较小音量,强调字头,用靠前的声音演唱等。此练习要灵活处理,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声音要求。总之,在设定时把握三个维度即可:音量的大小、腔体的开度和声音位置的前后。

另外,不建议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刚入学、零基础的时候,过分给他们强调所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等,实际上这些说法也不能算严谨。这样做,会阻碍同学们体会好的共鸣是多个器官协同运作的结果。声音经过第一个共鸣装置后,理论上会不停地继续传递到更远的腔体,往上是鼻咽腔,往下则是胸腔,在“想象力”的加持下甚至还能更远,至于传递到什么位置就不继续往前了,这跟发声者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身体的位置、健康状况以及想象力都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鼻窦腔并不具备产生共鸣的条件,所谓的头腔共鸣实际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现在的教材或文章对共鸣的解释和练习方法的设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训练中,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老师需要示范并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先找到所谓好的共鸣的声音;另一方面,在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时,能即时判断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在大学本科阶段,普通话播音发声课程的教学对象更多的是零基础或者有少量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声乐课设计为三分理论七分训练较为合理,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以唱练说、以说带唱。这样既能突出汉语普通话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能体现声乐艺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特点,还能充分发挥声乐教师的专业优势。

声乐艺术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声音的艺术”领域里的不同方向,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专业魅力,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播音发声教学中的声乐训练方法设计,除了可以用在呼吸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训练外,在咬字吐字训练、嗓音保护等方面,也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讨论的地方。相信这样的声乐课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能够为发展中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猜你喜欢
呼吸肌声带音量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
基于运动员呼吸肌训练技术分析
实用小技巧Windows 10音量调整更智能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全面管理应用程序音量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呼吸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