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2022-09-29 08:38阮智慧郭楚宁胡容容钱爱兵
中国医院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效率

■ 阮智慧 郭楚宁 胡容容 钱爱兵 张 沛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但我国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1],在中医药资源短缺与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的双重压力下,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运行效率的提高必然成为深化中医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然而,中医药资源分布受到自然地理分布与行政区划双重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在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

本文基于BCC-DEA模型测算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揭示区域差异的构成及来源,最后选取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以期了解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空间布局及演变趋势,为促进中医药资源集约利用、优化中医医院布局的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与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研究时间跨度为2012-2020年。由于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故未纳入研究范围。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医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医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中医医院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作为产出指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2-3],选取城镇化率、医护比、床护比、床位数、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作为空间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的控制变量。

1.2.2 数据包络分析。已有不少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医院效率[2,4-6],本文采用产出导向型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测算2012-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效率值范围为[0,1],效率值越大,说明中医医院发展情况越好。

1.2.3 Dagum基尼系数。Dagum基尼系数将总体基尼系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对象间交叉重叠且无法揭示总体差异来源的问题,弥补了传统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的缺陷[7]。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研究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

1.2.4 空间相关性模型。存在空间相关性是检验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空间收敛性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判断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是否存在空间关联和聚集特征。

1.2.5 空间收敛性检验模型。若存在β收敛,则表现为中医医院运行效率低水平省份增长率高于高水平省份,从而使得低水平地区逐渐赶上高水平地区。当β收敛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并以一些控制变量的存在为条件,则称之为条件β收敛。本文根据Moran's I指数结果,在条件β收敛的基础上加入空间因素,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收敛性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测算结果

如表1所示,2012-2020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年均值为0.875,年均降幅为0.75%。东中西部区域中医院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1.08%、0.64%、0.48%。说明在大力振兴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并未提升。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中医医院发展仍主要依靠增加卫生人员、卫生财政投入、床位等资源要素投入,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8]、公立医院绩效考核[9]等效率因素的提高相对滞后,导致实际卫生服务产出水平与目标相距较大。

表1 我国各省份2012-2020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存在明显区域差距。2012-2020年西部地区中医院效率年度均值为0.933,东中部地区中医院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度均值分别为0.852、0.825。可能原因有:一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并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大倾斜支持力度[10];二是西部地区发展中医医院的基础相对较好,如四川、甘肃、贵州等地传统中医药产业优势突出[11]。

2.2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差异

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计算我国及东中西部区域中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及贡献率,结果见表2。从总体差异来看,2012-2020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呈波动上升状态,2012-2013年缓慢上升,2013-2014年急速下降,2014-2020年稳步上升,年均增幅为0.33%。

表2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贡献率

从区域内差异来看,就区域内差异的年均增幅而言,东中西部均呈微弱扩张态势,但西部扩张态势强于东、中部地区。就区域内差异的年度均值而言,中部地区大于东西部地区,均值分别为0.113、0.063和0.050。

从区域间差异来看,2012-2020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间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西部和东部-中部。造成东西部区域间差异较大的可能原因是:东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医药事业财政投入力度、医学高等院校数量等因素为中医医院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提升提供了有效支撑,尽管西部地区拥有资源禀赋优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中医医院发展的动力较弱,导致东西部区域间的差异较大。

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高,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最低,三者贡献率的均值分别为37.62%、34.74%和27.63%。说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即不同区域交叉重叠问题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造成重要影响。

2.3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收敛性分析

2.3.1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空间相关检验。研究显示,2012-2020年,Moran's I均大于0,Moran's I指数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中医院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因此,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中需考虑空间因素。

2.3.2 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空间条件β收敛。(1)收敛性特征。ln(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加入空间因素后,我国中医医院效率存在条件β收敛。W*ln(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系数以及空间滞后系数ρ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显著为负,说明中医院运行效率具有空间负向溢出效应,这表明省份间的中医院发展可能存在各自为政与过度竞争的现象。(2)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ln(城镇率)、ln(医护比)、ln(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ln(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人口城镇化、医护比和医疗服务提供因素推动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向高值收敛。ln(床护比)、ln(床位数)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床护比、床位数对中医院效率的提升存在负向作用,不利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向较高稳态水平收敛。Kirigia等[12]指出医院合理床位规模应在200~600张,过高的床位数会提高医院成本,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效率。从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角度出发,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划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床位护士比。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中医医院护理资源短缺[13],难以满足床位的临床需求,导致中医院效率降低。

3 讨论

3.1 我国中医医院发展存在优化提升空间

3.1.1 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有待提高。2012-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均值为0.875,即在既定的中医药事业投入下,中医医院产出水平仅完成目标值的87.5%,说明中医医院发展仍存在提升空间。2020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年均降幅为0.75%,东中西部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东部、中部,三大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降幅较大。

3.1.2 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具有空间非均衡特征。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西部地区内部中医医院的运行效率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来看,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大于东部-中部、中部-西部。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差异来源来看,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不同区域交叉重叠问题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造成重要影响。

3.2 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存在空间条件β收敛性

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条件β收敛趋势,即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低水平省份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而高水平省份具有较低的增长率。各省份中医医院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现象,但由于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和医疗服务提供因素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地理空间因素对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具有加速收敛作用。人口城镇化、医护比、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等因素对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床护比和床位数等因素对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

4 政策建议

4.1 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激活中医医院发展新动力

基于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现实情况,一要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重点考虑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二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应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要改善中、西部地区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扩大优质中医医疗服务供给。三要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实现中医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与中医药事业投入增长同步。区域层面上应重点关注东部地区中医医院运行效率降幅较大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深化人事管理制度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医务人员培养评价制度等措施,激活东部地区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推动东部地区中医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4.2 解决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差异问题

由于超变密度是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即不同区域交叉重叠问题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造成重要影响,而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较高。针对这一现象,现阶段仍有必要对西部地区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其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重点是要加强西部地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一方面,通过加大西部地区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的投入力度、完善中医医师规培模式等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西部地区通过学科专科以及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等方式,培养一批属于本区域的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以及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

4.3 优化中医医院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

各省份应立足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动态,瞄准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以解决中医医院发展问题为导向,多策并举优化中医医院发展环境。人口城镇化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尤其是西部地区要通过县城建设释放人口城镇化对中医医疗服务的巨大内需潜力。医护比、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对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同样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东部地区中医医院应积极采取措施整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而中、西部地区中医医院主要是通过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运行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中医医院中医药效率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