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播要素分析

2022-10-08 13:42秦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4期
关键词:葫芦丝民族文化

秦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葫芦丝文化在两千余年的传播历程中从未中断。以葫芦丝为主的民间音乐,通过吹奏山歌、小调等载歌载舞,主要在不同民族各种民俗节日场景中出现。民族不同,吹奏文化形式迥异。通过对葫芦丝的文化背景进行源流梳理,可以对葫芦丝文化的演进产生较为立体的认知。基于葫芦丝的文化背景,文章对葫芦丝传统社会功能和现代社会功能的演化进行分析,指明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为促使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团结民族情感,文章结合传播环境、传播框架、传播路径等传播要素,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文化传播路径,旨在增大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影响力,为葫芦丝文化厚植传播土壤,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葫芦丝的文化背景

(一)葫芦丝文化的起源

葫芦丝的文化历史悠远,源自先秦时代的中原地区,由“笙”改良得来,别名葫芦箫,拥有筚郎叨(傣语)、毕格宝(德昂语)、泼勒翁(阿昌语)、拜洪廖(佤语)等民族雅称,极其具有民族特色。如今,葫芦丝正处于高度发展时期,葫芦丝作为簧管类乐器,在形状和构造上依旧沿袭古代民族乐器的遗制,在世界民族乐器中可谓是一枝独秀。葫芦丝音乐文化通过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媒介,向全世界传播开来,不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东方萨克斯”。

在先秦时期,葫芦丝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音质轻柔细腻、质朴圆润,表现力较为丰富,能够发挥出音箱的作用。先秦的葫芦丝由竹制主管、簧片、附管和葫芦四部分共同组成,葫芦丝中间较长的竹制主管开有7 个音孔,以前6 后1 的形制,能够发出9 个全孔音和8个半孔音,竹制主管背部下方1 出音孔2穿绳孔,是在傣族传统前5 后1 葫芦丝形制基础上改良得来。竹制主管是旋律管;簧片是发声部件,安装在竹制主管一侧。簧片形状以长方形、等腰三角形两种类型为主,材质通常以铜质为主。进行镶嵌时,先民将3 根长度不同的竹制管以排插方式,排列在葫芦丝竹制主管下方,形成附管,主要功能为辅助发音;一个附管能够发出一个单音,葫芦丝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高音附管;吹奏过程中,手指按压葫芦丝竹制主管音孔,左右两侧竹制管能够同时奏出固定单音,发出组合孔音。通过竹制主管与附管的相互配合,能够使音质更加富有活力。

远古韵律始终与黄钟之龠相生相伴,而葫芦丝的箫管数量恰好与管龠保持一致,可谓“万籁声清鸣管龠”。与此同时,葫芦丝两只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产生较大相似性,能够持续发出协调、融合、悦耳的五度音程,这一点充分表现出葫芦丝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化飞跃。除傣族先民外,先秦时代的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民族,均在傣族传统葫芦丝形制构造上进行过持续性研究。在葫芦丝吹奏方法上,使用自然换气法、虚指颤音法、循环换气法等高难度且特殊的技巧,演奏出柔美、婉转、圆润的五度音程,葫芦丝颤音犹如轻逸飘动的丝绸般含蓄、朦胧。现阶段,葫芦丝历经多年的形制改革,在音域和音量上均得到扩展。充分保持传统形制独具的音色和风格,同时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簧管类乐器。

(二)葫芦丝文化的演化

1.葫芦丝传统社会功能的演化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葫芦丝作为云南等地区的民族所独有的簧管类乐器,已经逐渐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播人民群众思想情感的民族文化符号,社会功能不断变迁。

一方面,传播情感信息的功能。葫芦丝可以作为传递情感信息的媒介,吹奏葫芦丝便于各民族青年男女互倾思慕之情,触碰内心深处的情愫。

另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葫芦丝是凝结各民族先民艺术智慧的思想结晶,各民族将葫芦丝的制作方法和吹奏方式口耳相传、代代传承。时至今日,葫芦丝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簧管类乐器,承载民族文化、传承艺术发展,切实发挥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2.葫芦丝现代社会功能的升华

其一,成为民族文化标识。葫芦丝流行于云南德宏、临沧等地区。“细竹葫芦笙”富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主要用于吹奏民族山歌和农曲等民间小调,是民族文化的“风向标”,成为民族文化标识,能够充分发挥强化族群认同感的作用。与此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赋予葫芦丝娱乐大众的功能,促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纽带,引领人民群众从民族舞台向国际舞台发展。

其二,成为技能运用艺术。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葫芦丝作为一种表达民族文化艺术的音乐载体,以其独特淳朴的音色,朴实、精致的外观,简单易学的技法,广受垂青。不仅是各民族男女老少深谙技艺,越来越多的葫芦丝爱好者已经将葫芦丝吹奏作为一项技能运用艺术来训练,能够吹奏出音色柔美的葫芦丝乐曲。现阶段,葫芦丝社会艺术考级中,一至十级(顶级)的等级考试曲目众多。

二、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一)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

葫芦丝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持原有风貌,同时将其本体音乐文化与当今音乐文化巧妙融合在一处,促使其自身形成更加巨大的生存能量,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传播。足见葫芦丝不仅是宝贵的民族遗存,更代表着重要的民族精神。

一方面,葫芦丝是云南等地区多民族庆祝重要民俗活动、节日的乐器之一,知名度大、影响力广。每逢各民族民俗节日、娱乐活动,各民族人民群众自发聚集,吹葫芦丝、赛歌、赛马、斗牛,场面盛大且热烈,可谓“厅堂挤得满满”。这亦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是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走向全球的关键性路径之一。早在2008 年,以葫芦丝为代表的“芦笙音乐”就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扩大葫芦丝文化知名度,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文化载体,葫芦丝动听的乐声能唤起思乡之情,引发情感共鸣,能有效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黄不接问题。

另一方面,伴随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群众思想的开化,各民族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愈发强烈。但是,因为葫芦丝文化产业发展的缺口较为明显,致使民族文化内需持续扩容。葫芦丝作为多民族地区吹奏民歌、小调的乐器,不仅在音色上富有自然、浓郁、流畅的民族风情,同时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带来别样的文化感受。对受众来讲,其持续散发独特魅力,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较为深远的传承空间,有利于塑造和传播葫芦丝文化品牌。

(二)葫芦丝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

1.历史文化特征

以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心,该文化族群支配者多个民族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思潮。由于云南地区大部分民族并未形成统一的文字符号,于是口耳相传的葫芦丝文化已经成为这些民族进行沟通、描述生活场景、传播知识文化的关键媒介。云南地区大部分民族的文化能够在葫芦丝民歌、小调中体现,通过葫芦丝这一传播纽带紧紧地凝聚民族情感。因而,葫芦丝不仅是一种民族乐器,同时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留声机”,也可以说,云南等地区的芦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痛点,是历史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的文化宝藏。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葫芦丝音乐文化存在一致性。从近年来葫芦丝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葫芦丝在音乐中不断添加众多新的文化元素,例如“江南文化”等,促使葫芦丝逐渐淡化地域性特征,对不同维度的文化元素能够敞开胸怀接纳,包容性极强。这一特征能使葫芦丝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单单以边缘文化为主,创造更多可能性。

2.艺术鉴赏特征

以葫芦丝为代表的“芦笙文化”,集合音乐、舞蹈于一身。作为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载体,葫芦丝通过独特的音律和簧管耦合振动形式抒发情感,其高、中、低三种音调,通常需要根据音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因此,葫芦丝在艺术鉴赏上,其音域通常在9 度内,最多不超过11 度,是特殊的民族调式音阶。音色细腻、迷人,在表现力上极具张力,深受各民族人民群众喜爱,在任何一种舞台均能够听到葫芦丝优美的吹奏旋律。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婚誓》 《情深意长》 《景颇山》 《蝴蝶泉边》等经典曲目,已经成为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等族群,娱乐助兴时重要的抒情演奏内容。无论是在节日里,还是在龙舟、江上,饮酒欢宴、“赶摆”时,都能听到葫芦丝真挚热烈、舒缓绵长、缠绵悱恻的美妙音色,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折射出不同民族的高尚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葫芦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葫芦丝民族文化的传播要素

1.传播环境

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在传播时机上已经十分成熟,需要通过厚植文化传播土壤,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促使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云南等地区需要积极组织展示葫芦丝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葫芦丝爱好者共同参与文化传播。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可以通过文化市场形成多元文化传播局面,将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符号,满足葫芦丝社团、俱乐部等音乐团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地方文化主管部门要将以葫芦丝为主流的“芦笙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融合。通过流行歌舞和表演艺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群体,建立良好的葫芦丝文化传播环境,激发人民群众对葫芦丝文化的浓厚兴趣,形成葫芦丝文化传播热潮。

2.传播框架

图1 木质葫芦丝(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以葫芦丝为代表的“芦笙文化”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结合信息技术对葫芦丝文化进行完善的保护,通过建立完善的传播框架促进文化传承。地方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葫芦丝教学、比赛、交流、演出活动契机,依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China Nationalities Orchestra Society,CNOS)、中国音乐家协会(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及各类文化艺术类社团,共同完成民族文化传播工作,形成完善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各地葫芦丝巴乌学会需要对传播体系中的传播环节,借助众多传播平台,通过变通宣导、科学统筹、分步实施完成落实传播工作,循序渐进做好传播环节的服务工作。

例如,可以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宣导优势,进行葫芦丝制作过程的发布,让更多热爱民族文化的葫芦丝爱好者零距离接触葫芦丝,扩大“芦笙文化”受众范围。

3.传播路径

其一,从宏观角度看,需要选择理论联系实践的传播路径,传播葫芦丝民族文化。通过公益普及联合商业运作的方式,提升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覆盖范围,与大众娱乐齐头并进展示文化成就。

其二,从人才角度看,需要培养更多传承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匠人”。通过言传身教,促使其具备高超的葫芦丝吹奏技巧,并且兼具过人的葫芦丝音乐文化素养,更加深刻地解读葫芦丝吹奏技法和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综合素养。

其三,从发展角度看,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应当结合现代审美和形制手段设计葫芦丝,在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间搭建糅合桥梁,提高葫芦丝文化传播的便利性。

(二)葫芦丝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

1.形制工艺的发展趋势

葫芦丝凭借特殊的音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快速传播,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普及的民族乐器。

首先,伴随葫芦丝的发展,其形制和制作工艺不断改良,打破选用天然葫芦原则。灵活选取胶质、木质和景泰蓝等新颖材料(图1)作为葫芦丝制成原料,在葫芦丝表面附加新型漆制工艺,赋予葫芦丝更加美观、耐用的特性。

其次,在簧片的发展上,使用铜质簧片代替竹质簧片,大大提升葫芦丝的稳定程度。当下的葫芦丝已经将外形原始的葫芦丝发展为完善的、具有不同规格体系的乐器,既保持传统葫芦丝特有的风格,同时提升了音量、扩大了音域,表现力得到显著增强,质量好、耐使用且音准音色更加完美。

2.演奏技法的发展趋势

在音域扩充上,其一,葫芦丝的音孔改良大大扩充葫芦丝音域。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已经将8 个音域的葫芦丝拓展为11 个音域,后扩展到13 个音域,符合十二平均律原理,可以支撑十二调新型葫芦丝。其二,葫芦丝爱好者制成六管葫芦丝,能够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音响色彩的表现力更强。其三,为扩大音域,便于调音、转调,已经出现8 孔、9 孔、11孔葫芦丝。葫芦丝传统演奏技法主要分为传统指法、气息运用、滑音、单吐、颤音、波音、叠音和打音八种。在演奏新技法上,随着吸气发音、“花舌” “碎舌”、循环双吐等技法的出现,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更加灵活多变。葫芦丝在改良后更加规范化,成为舞台音乐艺术,诞生一大批葫芦丝演奏名曲,例如,葫芦丝音乐演奏曲目《竹林深处》已经成为葫芦丝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该曲目以后,众多葫芦丝音乐演奏曲目相继问世,以独特的美感隐含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出生于云南昆明的青年葫芦丝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考级评委,被誉为中国葫芦丝王子的李春华先生已经出版发行多部教学专著及专辑,长期以来,为葫芦丝的推广普及进行义务演出、作讲座上百场,编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 《专业葫芦丝基础教程》,录制教学片《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多首代表作诸如《柔情丝语》 《葫芦心经》《丝恋》等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

四、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除了强调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独特的外形赋予葫芦丝美好的寓意,它那“轻、柔、美”的声音一直流传至今,让人陶醉。葫芦丝是云南多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标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乐器中成功自然变迁发展的乐器之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针对葫芦丝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播要素进行研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对葫芦丝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播,需要在深入挖掘传播要素的同时,正视其自身面临的传播困境,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文化环境、科学设计文化传播框架。在传播路径延伸过程中,创造有利于葫芦丝生存的文化空间。

猜你喜欢
葫芦丝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
民族万花筒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