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群建设的回顾与建设建议
——基于2006-2021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与梳理

2022-10-10 07:01陆琪柳
高教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课程

陆琪柳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科研处,广西 南宁 530100)

一、 研究背景

2006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的概念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同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2015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计197所,其中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56所(A档10所、B档20所、C档2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所,共计立项建设专业群253个,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当前,制约专业群高水平建设的难题和关键还是缺少对专业群的统一认识,同一名称的专业群所包含的专业相关较大甚至是巨大,如果不搞清楚专业群的内涵是什么,不能从学术层面形成统一的专业群认识,谈论专业群如何建设、如何评价,只会事倍功半,不利于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经验。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是学者们和职业院校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输入检索条件:主题是专业群建设,出版年度为2006-2021年,检索范围为核心期刊,共获得文献总数440篇。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即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十五年关于专业群建设研究的核心期刊进行梳理、归纳及分析,反思过往研究,提出专业群建设建议。

三、专业群建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发表数量年度趋势

由图1可见,2006-2018年关于专业群建设研究较少,年均发表文献20篇;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文献数量略微上升,2020年伴随着第一轮“双高计划”高校的建设,文献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发表核心期刊文献达73篇,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已发表核心期刊72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总量未破百。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在进入“双高计划”建设后,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图1 文献发表数量年度统计图

(二)主要主题分布

关于专业群建设研究主题有30个,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专业群建设、专业群、高职院校、课程群、专业建设。发表的文献侧重在概念的探讨,如专业群的概念,专业群组群逻辑等以及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路径、专业群建设的瓶颈与突破、各地区专业群建设的具体做法等。从文献的内容上看,研究者对专业群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共识,但服务区域经济彰显自身特色的做法介绍较少。

(三)期刊分布

由图2可见,关于专业群的研究主要分布在20种期刊,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中国大学教学》,除《实验技术与管理》之外,其余均属于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但从数量上来看,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也仅发布了16篇,多数期刊录用的篇数都在10篇以下,关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偏少。

图2 期刊分布统计图

(四)研究基金分布

由图3可见,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基金较多,发表5篇及以上核心期刊的关联研究基金共6项,其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有研究基金均为国省级重要研究项目,项目层次较高,研究团队精良,研究内容深入,研究能力专业。

图3 研究基金分布统计柱状图

四、专业群建设研究的热点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笔者同时分析了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经典文献、引用排名靠前的文献、最新发表的文献约40篇,梳理出以下专业群建设的主要热点。

(一)专业群的概念以及定位

关于专业群的概念,尚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研究者、实践者及其相互之间仍然存在争论。大众认同度较高的解释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成群的基本要素包括:集群的专业数量3~5个,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面向同一服务领域(岗位群或产业链)。随着专业群的发展,专业群的内涵也逐渐清晰,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由培养学生就业迁移能力、发展适应能力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目前,专业群内涵研究相对于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是滞后的,迫切需要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

(二)专业群的组建与调整

专业群的组建从以专业大类下的二级目录组群,到依据产业链、职业或岗位群、资源共享建群[2],到以域建群、以核建群(“以域建群”就是围绕职业领域、产业领域和技术领域设置相关专业;“以核建群”就是围绕产业链上的某个核心环节, 将该核心环节的专业作为骨干专业, 再逐步带动其他相关专业[3])。组群由简单组合到适应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转变。从组群方式的变化看到,对内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提升办学效益、凝聚办学特色;对外是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跟经济发展步伐。然而,紧跟时代发展转型升级的行业,与其对接的专业群能否跟上行业改革的步伐,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专业群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姚寿广根据专业群的概念提出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的专业设置框架模式,基于此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4]。任占营建议通过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共性和个性, 构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5]。潘海生等人认为职业教育需要转变基于工作岗位培养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培养具备适应技术变迁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迁移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6]。课程教学内容由书本上的知识到技术技能培养到工作世界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知识,教学聚焦于知识的应用、整合以及技术创新,学生的能力培养从技术技能水平到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日趋完善和成熟,但是各课程之间如何紧密衔接、课程的更新如何跟上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是专业群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其他区域发展参差不齐,行业特色不明显;二是专业群的组群“形聚而神散”,群内各专业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组群逻辑牵强,缺少对目标产业链的精准分析和对接,与产业链的融合度普遍偏低,校企合作在面上,实质性的进展少,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三是专业群的培养定位模糊[7],培养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重技能培养轻素质教育;四是专业群的团队成员缺乏企业生产、实践、技术创新能力,无法引领专业群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相应对策为:一是不同区域的专业群应主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建设,同一区域的专业群可联合2-3所学校共同建设[8];二是对区域产业集群内部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调研后,根据知识关联度将所服务的岗位群进行归并与分类,从知识层面去寻求组群逻辑[9];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四是多平台全方位培养专业群教师团队:知识对话与反思平台提升教师团队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实践探索与研究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情境学习与训练平台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领悟技术要领、岗位要求和职业内涵[10]。

五、专业群建设的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与现有的研究基础,为建设能够引领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身显著特色的高水平专业群,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专业群建设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专业群的调整与转型

专业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对市场需求的灵活性是专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专业结构既要通过专业群核心课程和共享性产学研平台建设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积淀办学底蕴和专业特色,也要兼具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与优化[11]。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快速替换和淘汰旧的产业、工种、岗位。现有专业群应跟随市场经济的走向和产业需求,重新审视和调整组群逻辑,及时关停市场淘汰的旧专业,升级现有专业或开设符合产业(链)发展的新专业,使专业群的拓展向良性发展。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原有的779个专业中,仅保留414个,其余365个均有调整,调整比例达46.8%,其中新增面向“十四五”时期重点布局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等需要的专业74个,更名相对应的产业已转型的专业152个。调整比例之大、涉及面之广,足以说明专业群调整是必然趋势。以广西区域内的电子商务为例,当前传统的电子商务市场已趋于饱和,新型电商发展迅猛,消费方式由主动消费向创新型消费转变,市场对主播、中控运营、短视频制作等人才需求旺盛,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应运而生。广西大部分地区盛产农产品,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农产品从电商平台、网络短视频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农村电子商务也成为新兴产业之一。以电子商务专业为龙头,专业群定位为网络电商的专业群,可紧随市场的需求开设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专业群定位或开设农村电商方向的专业群,可开设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有利于输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专业群的校企合作

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是确保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没有深度校企合作,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校企合作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案例并不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校企合作双方性质不同。学校是非营利机构,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目的是向企业输出合适的人才;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利用人力、资源开展生产活动,创造社会财富,学校相当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培养、输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和企业是供求关系。如将人才培养的任务强加给企业,只是增加企业负担,并不能真正调动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因此,互惠共赢才是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而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的学校显然没有更多的利益与企业分享。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地方、企业、学校可三方联合,由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企业向学校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基地、教学等全方位支持,学校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出并输出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为有效刺激校企合作的开展,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成果成正比,校企合作的效果越好,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

(三)专业群的课程群建设

在明确专业群的组建和对接的产业链后,高校通过制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本校的课程体系,以相对稳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织教学。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课程体系的调整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课程体系的调整首先要解决源头问题即专业质量标准,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专业质量标准发生了哪些改变、课程体系如何应变,成了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市场需求的关键。为了尽快捕捉到变化,专业群负责人可寻找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在紧密的合作中采集到最新的变化信息,同时获取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将其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的更新迭代。其次是建立起支撑专业群发展、内容衔接恰当的课程体系。如何将所有课程及其内容有序链接、如何分配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课程组合、如何通过各门课程联合发力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编制。采纳华中科技大学赵炬明教授在其发表的关于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系列文章中提到的“专业教育矩阵”编制方法可解决以上的问题[12],如表1所示。表中最上面一行是课程群,第二行是专业群要开设的所有课程,排序时,将关联度较大的课程按照开设的先后顺序排序。第一列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第二列是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用*标记该门课程在某知识点的贡献度。制作该表时须汇集所有的任课教师,分别提出自己所负责课程所能做出的贡献,每年将市场调研的新知识、新技术在本表上进行更新,通过共同讨论以及持续更新,最终达成培养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培养目标。

表1 专业矩阵

尽管专业群建设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距离“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群如何实现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如何由服务地方经济向引领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如何由服务社会发展向引领社会发展转变,都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课程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