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分析

2022-10-12 12:41甄伟锋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文媒介文献

甄伟锋,张 瀛

(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速普及,我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达9.89亿,其中青少年占21%,高于其他年龄群体[1]。青少年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以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构成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新媒体使用问题,强调网络要为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2]。伴随着新媒体普及,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及其应具备的媒介技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媒介素养研究源于欧美,英国学者ER·Leavis最早提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这一概念[3]。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在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生产等方面的能力[4]。媒介素养主要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培养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选择和使用技能。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涉及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学者们都认为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5],以防止青少年主流价值观被误导[6]。青少年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培养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总结国内外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7-8],总结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内容[9],以探讨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10-11],以及分析青少年媒介素养与公民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12]。也有学者提出了利用青少年媒介素养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素养[13]。

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受不良媒介信息的干扰,造成一些负面后果。部分学者关注到青少年媒介使用中的负面作用,会形成青少年对网络媒介的依赖[14],青少年犯罪与媒介暴力[15-16],媒介影响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观[17]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提出了避免媒介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对策,比如强化媒介批评教育[18]来引导青少年对媒介信息进行识别,强化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以减少媒介对青少不良影响的。

2018年11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拉开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进校园的序幕[19]。为了更加全面了解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此次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梳理当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学者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出的对策。为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能力、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成效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由于国内论文数字出版多以中国知网为主,因此此次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文献检索以“青少年媒介素养”与“青少年媒体素养”为主题分别进行检索,跨库选择学术期刊、硕博、会议、报纸等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18日。其中 “青少年媒介素养”检索到文献927篇、“青少年媒体素养”检索到文献127篇,共获得研究文献1054篇。导出文献数据格式为Excel文件,采用人工清洗的方法除去重复的文献以及公告等非研究文献20篇,最终获得研究样本1027篇篇为此次统计分析的最终数据。

2.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使用文献计量学进行量化分析,对获取的所有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文献使用 Excel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这些文献的作者、单位、期刊种类、引用频次、下载量、基金情况、关键词等,同时也分析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趋势。最后使用VOSviewer软件对获得的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统计分析与研究发现

1.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2001年才有第一篇研究论文发表。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年度发文量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在本世纪初缓慢起步,到2007年之后形成相对稳定数量的研究文献,之后几年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272篇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表明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表1 “青少年媒介素养”“青少年媒体素养”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统计表(单位:篇)

2.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作者统计分析

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1027篇文献中,共有1256位作者参与署名,其中独立作者的813篇,独立署名文献占文献总量的79.2%;合作发表的文献214篇,共署名443人。该领域平均每位作者发表0.8篇。

普赖斯定律认为,同一主题的研究中,半数研究成果是一群高生产能力的学者所创作的,这一学者群体的数量为该领域全部学者总数的平方根[20]。主力作者的发文量计算公式为:M≈0.749×(Nmax)/2,其中Nmax代表发文量的最大值,此次研究的最大值为5篇。根据公式可以得出此次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为M≈1.9,据此将发文量2篇以上的第一作者确定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而此次研究统计了发文3篇以上的研究者,详见表2。

表2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发文3篇以上作者统计表(单位:篇)

从署名第一作者的发文量来看,最多的一位作者发文5篇,发文4篇的作者5人,发文3篇的作者15人。相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领域大多数研究者仅发表一篇来说,这20多位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更加深入,形成了以蔡骐、耿益群、周大勇、张新明、陈钢、张志安、张学波等为主的研究团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除了上述发文3篇以上的学者外,大多数学者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仅限于单篇文章,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该领域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3.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在1027篇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文献中,共有署名单位1169家,以第一署名单位发文2篇以上的单位87家。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作者单位发文8篇以上统计表如表3所示。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发文8篇以上的机构24家,中国传媒大学以28篇发文量排在第一位,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中新闻传播学方向占比较高。从发文量8篇以上的24家研究机构来看,双一流高校(原来985、211高校)占比较高,普通高校比重较低。表明双一流高校在青少年媒介素养这个新兴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研究比较深入,研究队伍形成了一定的梯度。普通高校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

表3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发文8篇以上的单位统计表(单位:篇)

4.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关键词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常用词汇,是文章中研究主题概念的体现,关键词搜素是文献索引的主要方法之一。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研究者提供研究趋势参考。

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词汇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通过表4可以发现,研究者向“媒介素养”倾斜明显,总共有368篇文章中出现“媒介素养”这一关键词,占总文献的比例达40%。“媒介素养教育”和“青少年”是该领域研究出现频次第二、第三的关键词,分别总文献的近32%左右,其他关键词占比较小。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上。

表4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排名前10统计表

图1是利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绘制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圆圈的面积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间的连线表示各个关键词的共线性,线条的粗细代表了共线性的强弱。通过图1可以发现,在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中,媒介素养、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关键词的面积相对较大,表明这些关键词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出现频次比较高,与表4所统计的数据基本一致,表明了该领域研究重点集中在“媒介素养”“青少年”“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与关键词排名统计基本一致,反映出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热点。

图1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可视化聚类图谱

5.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期刊发文情况统计分析

为了了解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期刊发文情况,在剔除硕博论文、会议论文之后对剩下的659篇期刊研究文献进行重新分析。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发文前5刊物统计表5所示。发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都是新闻传播类杂志,普刊中北大核心期刊占三分之二,普通期刊占三分之一。可见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期刊无论普刊还是北大核心期刊都集中在新闻传播类杂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青年记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爱好者等期刊研究文献相对集中,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期刊。

表5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发文前5刊物统计表(单位:篇)

6.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

被引用频次是学术文章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表6是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被引用频次排名前10的文章统计表。通过表6可以发现被引用前10的这些文章总共被引用了1976次,其中排在第一的文章是张志安等2004年在《新闻大学》发表的《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这篇文章被引用了高达873次,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参考。在这10篇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中,研究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最多,其次是研究青少年媒介素养与文化的融合、国内外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的综述等。

表6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被引用频次前10统计表

7.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下载量统计分析

研究文献的网络下载量可以反映出该文献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关注程度,表示该领域的研究者认可该文献的研究价值,愿意下载文章作为学习参考。表7是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被下载前10的统计表。通过表7可以发现,被下载频次较高的文章以CSSCI期刊为主、其次是博士论文,表明CSSCI期刊论文在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排在第一的发表于2004年的博士论文,被下载12696次,说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博士论文的参考价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论文。

8.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资助基金统计分析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从2006年开始有基金资助,文献共获得228项基金资助,具体资助情况如表8所示。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各省社科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114项,厅级课题121项。由此可见,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已经形成了不同级别基金资助梯队,成为基金资助的热点研究领域。

表8 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基金资助统计表(单位:篇)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1.双一流高校研究成果丰富

从文献的基金资助以及作者、机构等统计结果来看,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的高水平文献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发表刊物多数是CSSCI期刊,而且获得了大量的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就有30余项。表明我国双一流高校在新兴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研究团队在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多数学者研究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研究团队

从发文量统计来看,在1027篇文章的1236位作者中只有20多位作者发文在3篇以上,余下的1200多位学者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的发文只有一篇,说明多数学者没有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从单位发文数量来看,有24所高校发文在8篇以上,表明这些高校形成了研究团队。大多数研究机构发文量不足2篇,表明多数高校没有形成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团队,研究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3.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从文献的研究主题和摘要来看,多数学者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范式和理论,通过分析国外的理论范式和理论来分析国内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少量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探讨青少年媒介素养,通过调查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青少年媒介素养对策。后续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根植于我国互联网现状,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新媒体对青少年传播的引导。在传播理论指导下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判断不同变量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影响,采用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进行研究。

4.移动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移动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已经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群体。青少年通过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各种平台获取信息,同时他们也是这些平台信息的生产者,新媒体平台彻底改变了传受双方的角色,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成为信息传播者。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青少年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青少年网民的上网时长也不断增加。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对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新媒体,避免沉溺互联网。

青少年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更关乎国家发展前途,“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要积极关注新媒体带来的新变革,加快构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叙事体系,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精准传播,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发文媒介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