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022-10-12 12:41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师范生

何 莹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自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以来,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不断完善[1]。目前,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已经涵盖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和特殊教育等师范专业类别,是国内高校师范类专业办学的指导性的文件。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又要重视在人才培养的全程跟踪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用于后续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课程教学是师范认证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根据师范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师范认证的要求。课程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它不仅可以检查课程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目的,达到了何种程度,判定课程效果,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改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课程评价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及不断改进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能极大程度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成效,学生能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调整学习状态,更好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师范认证之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多数课程评价只是针对教师进行的“评教”和针对学生进行的终结性评价。根据师范类认证的要求,应以学生为中心,把评价重点由“评教”专为“评学”,只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师范认证的要求。开展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可以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师范专业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以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考试题目和内容较随意。传统的课程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契合度较低

传统课程的授课内容、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与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契合度较低。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人才培养应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毕业要求应服务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应支撑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和评价内容都赢与课程目标一致,这样才能完成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注重对知识的考核,忽视对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对师范生考核主要以知识考核为主,而师范认证注重的是促进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不利于促进师范生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师范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通过参加期末的课程考核衡量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考完后师范生只会得到一个分数作为一学期学习情况的反馈。这种“一考定结果”的方式不能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等进行及时地评价、反馈并加以改进,不能对师范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利于师范生的发展。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

传统的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很少参与课程评价过程,特别对于实践类课程的评定,单一的评价主体不能全面地反映师范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的结果较片面。

二、开展课程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在师范教育中积极开展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课程评价的弊端。形成性评价在师范生教育中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形成性评价能够即时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获得学习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通过及时发现评价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评价方式、教学方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质是以服务主体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定位设定适合本专业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教学可以朝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动态地调整,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一)设计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过程中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需求的体现。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设计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得等显性方面,而是要注意重点考评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同时,为了实现启发性原则,形成性评价的题型也应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2.多元性原则

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也是为了让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应该由教师、学生、实践单位、家长等组成,形成性评价至少要由两种以上的评价主体完成,这样做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全面学习情况。

3.多样性原则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多样,多样性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视角去实现多元性的评价目标。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如平时作业、综合性大作业、学习笔记、课堂表现、自主学习、阶段性测验、教学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践单位评价、家长评价等。

4.科学性原则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2],做到客观、有效地进行评价。评价应注意科学的依据和量化的标准,每次形成性评价都要有量规。评价内容要依据要教学大纲进行设计,重视能力培养,依据课程目标设定相应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尽量保障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5.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是当代教学理论所要求的基本原则之一。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如果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开展,那么对师范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遵循情景性原则,学生才能自然地表现学习状况,评价才能体现出较高的效度。

6.动态性原则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应是动态的发展过程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动态性原则有利于从学到教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学生能够从对其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评价结果中发现自身学习方法、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更好地适应后续的课程学习。同时,也能在动态评价中肯定自身的优势能力,强化自信心,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7.合理性原则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应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以及各门课程教育形式、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尽量体现评价机制中的合理性。评价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其他直接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人为辅。评价主体应依据评价标准对学习过程公平公正地评价,真实地反映学习的情况。

(二)设计要求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评”一致

教学目标是课程起点,也是课程终点。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最终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严格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能够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有效评价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3]。师范类人才培养中的课程目标都应对应合适的师范生职业能力,如教育教学实践的课程在综合育人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支撑作用,那么对这类课程的评价就应选择能够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发现、分析、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能力的方法来完成,可以选择教育方案设计、教育实践问题解决的实操论文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来实现。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考核学习成效

形成性评价方案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不应是考核学习成绩,而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4]。无论是理论类还是实践类课程,都需要注重能力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传递。在理论类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理论课程教学其实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过程。实践类课程的作用在于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点理解和提高技能,以能力为主线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流程

形成性评价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流程[5],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应明确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支撑毕业要求的情况,分析清楚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学情等特点,才能确定形成性评价的方向。其次,教师要根据上述内容以及形成性评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确定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每种评价的标准(量规)。形成性评价方案经过专家审核后方可实施。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了。评价开始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本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方案,学生清楚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量规后,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每一次形成性评价。评价后的反思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的改进极为重要。最后,教师对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及改进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反思,总结出来的经验用于改进下一轮的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形成闭环。

图1 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流程图

从流程可以看出,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严格按照毕业要求、教学目标及课程特点进行设计和实施,保障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性。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强调“评学”,强调持续改进。其目的不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甄别选拔,而是强调通过形成性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课程形成性评价实施面临的挑战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从而导致评价无法实现其目的,教师应在实践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努力完善课程的形成性评价。

(一)从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到课程形成性评价主线的落实问题

根据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再结合课程特点,才能确定该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做到“教-学-评”一致,彻底落实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主线。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一个难点,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主线落实出现问题。

(二)课程形成性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很多,需要评价的内容类型也很多,每一次评价都必须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

(三)课程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改进问题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是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多次评价,每次评价后都应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师生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如果不能做到对每次结果进行反馈并改进,就无法实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要设计出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实施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及时反馈并加以改进。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无法替代的。师范类专业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专业教学过程和内容合二为一,教师所操作的形成性评价过程同时也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学生极有可能将自己经历过的教学评价过程用于未来的专业实践当中。因此,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极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深挖细究并优化教学形成性评价,在提升评价质量的同时也能起到传授专业技能的双重效果。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师范生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