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奇:自信从容再出发

2022-10-17 10:15曾于里
时代邮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动画片动画传统

文 曾于里

中国动画诞生之后风华绝代,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百年来步履不停,百年来高歌前行。其间有过短暂的迷失和低谷,却始终在曲折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辉煌的开端

20世纪初,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兄弟四人相继从南京来到上海,或学习美术或从事绘画工作。在电影院里,他们看到了美国的动画短片。从小迷恋皮影戏的万籁鸣,眼看着“画笔底下的人物真的动起来了”,激动不已。

兄弟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中国人能否做出自己的动画作品?

他们曾给在上海的美国动画制作人写信,请教让画动起来的方法,但欧美动画制造商将动画技术和资料视为机密,并不愿意告知。万氏兄弟只好自己琢磨。

他们租下一个7平方米的亭子间,白天各自上班,晚上聚在这里做动画片实验。无专业设备无专业资料,他们吸收了来自走马灯、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养分,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带有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中国动画自此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动画史,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万氏兄弟既奠定了中国动画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彰显民族品格的精神内核,也创造了中国动画史上的诸多个第一: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也是亚洲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它首次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并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塑造了许多具有民间传说色彩的生动艺术形象。《铁扇公主》深刻影响了亚洲的动画创作,“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正是因为在16岁时看了《铁扇公主》,深受震撼,才走上动漫制作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世纪前,中国动画史的另一华彩篇章主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书写。

上海美影厂于1957年正式建厂。作为早期成员,万氏兄弟依然是其中的重要角色。1958年,万古蟾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61年至1964年,万籁鸣导演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上海美影厂两个辉煌阶段,动画界的“中国学派”佳作频出,屡屡斩获国际大奖。

“中国学派”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著称,题材多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古代神话、寓言、古典小说等,创作思路上融合中国水墨画、剪纸、皮影戏、泥塑、木刻、年画、折纸、窗花等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代表作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山水情》《天书奇谭》《葫芦兄弟》等等。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丰碑

从万氏兄弟到“中国学派”,中国动画有着世界瞩目的辉煌开端。这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离不开对民族特色的坚守与发扬。

创造与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在市场化以及“日风美雨”的冲击下,中国动画有过短暂的迷失。固然这一阶段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尔兄弟》《宝莲灯》《蓝猫淘气三千问》《我为歌狂》等佳作,但数量与以往相比有所下滑。

不同于70后、80后的童年主要是国产动画陪伴,90后的童年记忆里则多了许多外国动画片。

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制订的《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实施,鼓励各级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优秀国产动画。国产动画发展进入提速阶段。

此后,我国动画片的数量大为提升,2011年动画片年产量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中国动画人重拾了国产动画的精神内核。

他们意识到,不能在市场化过程中乱了阵脚,不能一味跟风失去自己的特色,应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重视观众需求,充分适应市场。这是中国动画一次及时且必要的“正本清源”。

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动画开播,这一播就是17年,目前已播出2000多集。2009年,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第一部票房破亿元的动画电影。2012年《熊出没》首播,10余年来播出超过1000集,同时还有多部票房破5亿元的热门电影。中国儿童的童年再次有了更多国产动画的陪伴。

这两个系列得以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创作者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在其中融入中国文化、中国传统。

“喜羊羊之父”黄伟明说,最早的时候想的是“懒羊羊与灰太狼”,但考虑到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有正能量、有正气一点的形象,于是便将喜羊羊作为主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民间故事,还可以加入一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熊出没》电视动画和电影的总制片人尚琳琳介绍,《熊出没》的创意来源是以中国功夫、十二生肖传说为元素的《十二生肖总动员》;好人胜利、坏人倒霉的设计,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评判;保卫生态、保卫地球的理念,亦是与时代主流的对接。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拍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之外,国产动画迈出了向“成人化”发展的步伐,这是国产动画的又一大成就。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获成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一次对传统西游故事的现代性改造,是大胆的,更是创新的。

诚如该片导演田晓鹏所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并不是很老套的,欧美很多题材我们都可以去做,关键是讲述的方式—— 是不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在讲,我们现在就在探索用东方特色的语言去讲故事。”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突破50亿元的票房,创造了国产动画新的奇迹。导演饺子坦言,他很喜欢1979年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哪吒闹海》,对他而言,那既是美好的童年回忆,也是打破对于“改编”这件事本身偏见的范例和动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保留诸多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哪吒进行颠覆式的重新设计,打造出象征着中国动画人精气神的“朋克哪吒”。创作之初,饺子就认为,只是重复过去“很不过瘾”,他有冒险的勇气与底气。

国产动画及时地“正本清源”后,主动地创造与创新,体现了新一代动画人更具创新意识与进取心态的文化自信,亦体现出国产动画的文化表达更从容、更开放、更成熟。

与观众共成长

一百年的历程,是漫长的,中国动画一路走来殊为不易;但之于中国动画的星辰大海而言,一百年又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中国动画还有很多辉煌要去创造。

因此,站在百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动画人应该思忖的是:我们该怀揣着什么继续前行,又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这不仅仅是业界在思考的问题,亦折射在中国动画观众们的期待里。

34岁的小学语文教师王一羽喜欢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她很钦佩国产动画人“故事新编”的能力。在她看来,传统文化是个宝库,还有非常大的发掘空间。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动画片所不具备的优势,国产动画走得再快,也不能丢掉这个根和魂。

显然,新一代的动画人应该继续传承百年来国产动画的精神内核,守护住、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国产动画的立足之本,是国产动画不至于迷失方向的精神航标,是国产动画与中国观众永恒的情感共鸣。

动画片从来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百年来,国产动画在技术呈现上不断进步,从手描笔绘、定格拍摄,到电脑绘制、三维渲染,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国产动画的想象空间。

64岁的黄燕是一名退休公务员,她第一次看国产动画片是在1982年,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看了40年国产动画,黄燕的直观感受是:国产动画技术进步很大,表达越来越多元化,一些动画大片的制作比肩世界一流水平。

只不过,这样的技术大片还是属于个例。从事动画行业8年的吕东认为,国产动画的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他举了一个例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几乎找遍了全国各地的中小动画公司来做外包,吕东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成熟的动画工业体系,这样才能让个例变成普遍。”

换言之,只有当大部分国产动画在技术上都能够达到一流水平,才能说明国产动画的技术水平有真正的质的跨越。国产动画不必妄自菲薄,却也不能自得自满,我们必须正视技术上的短板,持续精进、不断努力。

毫无疑问,中国动画应该更多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情怀。

不过,很多观众认为,当前国产动画所聚焦的“中国”,更多的是“传统中国”,对当代中国形象、中国价值、中国理念的呈现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

在黄燕看来,虽然这几年爆款国产动画很多,但题材主要集中在传统神话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上海美影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高女人和矮丈夫》,那些故事现在看也不过时。”她渴望看到更多讲述当下生活的动画作品,“我们经常说文化自信,不仅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自信,更应该对当下的文化有自信。”

“中国动画有‘神话’,也有‘现在’与‘未来’。”在感怀昔日辉煌的同时,国产动画应立足当下、瞩目未来,完善动画工业体系,用动画故事呈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这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半个世纪前,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学派”令世界惊叹;如今,历史使命落到新一代动画人的肩上—— 是时候让立足于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属于21世纪的全新的“中国学派”,去惊艳四方了!

猜你喜欢
动画片动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的动画梦
老传统当传承
推荐一部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