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2-10-19 08:17林贤芳
考试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史料核心历史

林贤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化,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获取、分析史料的能力。就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计划尚不完善,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以往拼凑文字史料的形式论证已知结论,忽略史料的分析与筛选过程,因此,为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寻求正确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文章尝试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误区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展开论述。

一、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误区

(一)不合理的内容

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要确定史料主题,然后要对史料内容进行选材和整合,并且要结合当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确定史料阅读教学的文本内容。在当今教学中,仍有少部分历史教师对史料内容的认知不够准确,导致史料的选取并不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最终造成了学生在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中脱离了课本,曲解了史料的主旨,无法正确分析史料内涵。还有部分教师对史料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并没有对史料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究,导致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浮于表面,并没有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例如部编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这一课讲到“科技”这一目时候,可以展示“马可·波罗行纪”和“利玛窦中国札记”这两段史料,它们都是以外国人视角对古代中国形象进行描述的材料,教师在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如果将“中国形象”作为重点,对古代中国的伟岸形象做出渲染和赞颂,这就偏离了引用这些史料的初衷。若是围绕着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目的对这一类型史料进行分析,则讲解重点应当放在马可·波罗与利玛窦来华路线与动机的不同之处,认识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帮助学生在相同的中国形象描述过程中具体分析该史料的价值,而不是浅显带过,导致史料失去其本身作用。

(二)缺乏深度思维训练

通过大量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多篇史料的共性与个体区别作比较,有效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教师忽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全方位思考的现象。缺乏对众多史料的多维比较,学生更难以对史料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对树立自主多维思索的意识也造成了阻碍。这就导致了史料分析与证实过于单一和机械化,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不利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可以把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样是法律,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而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表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此类史料时,如果只是侧重于对史料内容的差异分析,而忽视对史料产生差异的历史背景以及史料自身的历史价值分析,则会造成史料分析角度单一,缺乏多维思考,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维的僵化,这一恶性循环必然会造成学生对高中历史史料学习失去兴趣。

(三)问题导向过于空泛

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问题导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史料内容或历史事件产生合理怀疑,并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史料阅读或分析的自主思维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学生在史料阅读时能够提出问题,代表学生确实对史料的内容进行了思考,针对不同史料的个性和共性进行了比较,同时还能结合之前学习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经验对史料内容进行重组和解释,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史料分析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空泛,指向不明,导致学生在本身知识储备不足的同时对新鲜知识的吸收也不够扎实。例如,在《左传》《孟子》《新书·李容下》这三部书里都有对周公的形象进行描述的片段,但是引用这些史料时若不引导学生梳理思路、初步了解周公形象,而只是针对引用的史料单纯提出问题“这三种描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问题过于空泛、旨意不明,学生如果只是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当下的生活背景,找不到答题方向,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思考。但是教师若将问题细化成“上述研究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历史文献”或“周公形象在三种描述中分别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确问题方向,进而产生思考。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抽象,否则学生无法确定思考方向,也就无法锻炼自主思维的能力,这样会加大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的难度,违背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育的初衷。

(四)缺乏分析方法的指导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如此,但由于高中历史史料文本的信息量较大,课堂时间有限,且繁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史料阅读中使用恰当的方法,第一实现快速阅读,第二要使学生能够选择史料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提炼,能够精确而迅速地点名史料中心,节约时间成本,为自主思考提供充分的时间。但是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活动时,缺乏对分析方法与信息提炼的指导,学生容易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读完了表面的文字,并没有对史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导致学生即使阅读完了整篇史料,也不知道史料最终的表达目的是什么,阻碍了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深入研究史料,提高史料辨析能力与获取能力

1. 教师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明确史料分类

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模式得以转换,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功能,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确保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基本历史常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史料辨析与分析能力,但伴随着高中历史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现有的史料获取、辨析与探究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学习要求。结合当前历史高考形式与历年题目分析,史料在历史科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对史料进行深入研究,在提升自身史料实证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历史教师在史料研究中,按照不同标准对史料进行整理分类,按照史料类型总结史料分析方法。经过实践研究,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与口传史料三种,其中文字史料具体指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记录形式传承下来的历史资料,包括史书、历史著作与文献等。实物史料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与实物,如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货币以及历史长河中的诸多文字绘画艺术品、诸多建筑物等。口传史料的表现形式为歌谣、回忆录、访谈记录等。

2. 培养多渠道搜集史料能力,丰富教学资源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史料资源,教师在获取史料的同时要注重校勘工作,保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将具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呈现给学生。当然,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鼓励高中生参与到史料搜集整理工作中,拓宽自身视野,增加史料知识储备,以量变产生质变,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单元授课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史实,加深知识印象;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参观了解实物史实,在历史氛围中感知史料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借助网络资源观看视频影像资料,拓宽史料获取渠道等都可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史料储备。以部编版历史教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该课教学任务后,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收集史料,最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的方式展示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变化等方面的收集成果,通过具有年代感的史料加深学生对朝代更迭、物质与生活变迁以及民族融合的体会,进而提高学生对该类型史料的分析能力。

(二)选择合适史料,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1. 因材施教,选取合适史料

史料内容是教师进行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关键,其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决定着是否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就此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认清学生当前史料阅读技巧与信息整合的掌握情况,从不同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为学生选取适合的史料阅读内容。如相同的主旨、相同的时代背景、类似的题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一致历史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等,教师要明确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在相同中寻找不同,在阅读中进行思考。

其次,教师要注重史料选取的多样性。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史料选取过程中尽量使用不同种类的史料展现历史中的丰富内容,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字史料展示方式转变为物体史料,为学生呈现三幅世界地图,分别叙述新航路开辟前、中、后的世界航线,结合《全球通史》中的文字史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航路开辟意义的认知。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料与多媒体播放设备,以视频形式深化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 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丰富史料内容

在学生已经掌握史料阅读方法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简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历史教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时,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很难融入史料当中,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兴趣点出发,选取其感兴趣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对比图,通过工具变迁推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为学生设计相应问题。如通过观察遗址分布图,能否总结分布特点?该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答,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总结答案,教师通过巧妙启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过程指导,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

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本质出发,学生在阅读史料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历史还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分析能力对史料研究方向与信息提取正确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但当前高中生对史料接触面小,阅读能力弱,导致其无法快速提取史料中蕴含的有效信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指导,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其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1. 明确指导原则

(1)具体性原则

在开展史料阅读指导时,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性提问,还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置的问题,都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史料阅读教学会陷入低效的困境。例如,在我国近代史史料阅读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影响”这类的史料分析,相比于抽象的“封建制度有哪些危害?”,“史料当中谁受到了封建制度的迫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更有针对性和可探讨性,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根据史料寻找有效信息。

(2)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是稳定而有序的上升,这要求教师根据史料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阶梯式教学,在史料选择时难度不要过高,否则会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例如教师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出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和“八王之乱”的典故,顺势提问:西晋的统治能否长存下去呢?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认识到,由于皇族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只是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陷入了长期分裂。一方面便于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政权对峙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另外教师可以从教科书上的文字与图片入手,结合课外简单易懂的史学名著增加学生史料储备量,例如卜宪群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2. 明确史料阅读方向,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

(1)掌握史料阅读顺序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接触的史料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内容也更为丰富,蕴含着多种多样的历史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顺序,在拿到史料后,首先总结史料里出现的时间、地点与主要人物,总结史料出现的社会背景,随后抓住关键词句,总结归纳史料主旨,进而分析与史料相关的知识点。以部编版历史教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出示“拉美的觉醒”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两则史料内容,本史料讲述了“美洲人”与“美洲精神”的出现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意义。教师要求学生在确定史料社会背景后,寻找其中的关键词,依据文中的“启蒙思想”“削弱殖民统治”“海地独立”等关键词,结合历史事件,总结出拉丁美洲独立的思想、政治原因。由此可见,通过明确阅读步骤,可以更加有顺序地分析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落实指导突出重点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史料阅读,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最终以量变产生质变,实现从读懂“一篇”到读懂“一类”的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快这一进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落实指导,突出史料重点,帮助学生追求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中蕴含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层次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史料阅读方法,并确保其在史料实证过程中灵活运用,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认识历史概况。

其次,教师要学会抓住关键,适当取舍。史料中蕴含的庞大的信息量决定了史料实证教学更应该有所侧重,详略得当。教师要善于根据史料特点加强指导,攫取关键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部编版历史教材《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选用“英国最懒的家族”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复述,然后试着概括史料内容,进而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度福利制度中降低了民众工作积极性的弊端,进而帮助学生认知文本信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不仅要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能力提升,在历史学科学习中重视史料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身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选取恰当史料,通过明确的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明确史料类型,选取合适史料,传授相应史料阅读技巧,拓宽学生史料知识储备,锻炼其深度阅读、总结概括史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核心历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