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谢台臣教育思想与爱国事迹研究

2022-10-19 12:02赫雷霞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色思想文化

赫雷霞

(邯郸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谢台臣先生是我党早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革命教育家,在办学期间,他提出了“以作为学”“师生打成一片”“为革命培养人才”等教育主张,并身体力行地推行与实践。谢台臣先生集进步教育思想与大胆的革命实践及由此产生的重要革命贡献于一身,其教育思想与爱国事迹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既是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的需要,是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革命基因与宝贵文化遗产,厚植“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一、谢台臣教育思想

(一)“以作为学”教育主张及实践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直南地区经济、教育都比较落后。谢台臣先生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参考国内外教育论著,结合自身成长体会及工作实践经历,提出“以作为学”办学主张,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1.创建新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谢台臣先生聘请了一批受过新式高等教育且思想进步的青年才子到校任教,进行教材改革。他带头摒弃陈腐的政府指定教科书,鼓励教师以国内外进步作品或理论为参考,结合社会、生活需求和乡土特点,自编教材。在他的倡导下,大名七师的教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教育学重视实习活动,手工课教学生木工、缝纫等技术,图画课教学生制图学,生物课密切和园艺相结合等。因七师的教学既关注国内外形势,又联系社会实际,逐渐在当时冀鲁豫一带闻名遐迩。

2.改进教学方法,提倡“以作为学”,强调“学作结合”,学以致用。在谢台臣先生的引领下,七师的教学方法除传统课堂讲授法外,还广泛采用关注学作结合、学作一体的现场教学法、试验教学法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谢先生与老师们带头,率领学生一起兴办工厂、开辟校园、种植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使学生在“作”中检验和修正认知,“作”“学”相长,既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改造环境的良好习惯,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奠定了基础。

3.实行学生自治,践行“以作为学”。为了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办事能力,七师设立了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完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下设部门比较齐全,管理和自治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生产等诸多方面。学生自治会的各种业余活动都是社会服务的缩影,各个部门学生实践服务正是社会服务的开始。通过自治会,学生不但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参与学校的各种建设,学生对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感逐渐增强。

(二)“师生打成一片”教育主张及实践

谢台臣先生提倡民主办学,提出“师生达成一片”的教育主张,具体拟定以下四条原则:“第一,全校师生打成一片,无感情上的隔阂及生活上的差异,使师生关系变成像家人父子一样的亲切。第二,学校设施不善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损失,要随时见到,随时建议,随时通过,随时改进。第三,教师要不耻为学生,学生要不怕为教师,师生在互相教授、互相学习之中,用集体力量废除课本教育,实现‘以作为学’。第四,有疑便问,有得便教,种菜的园丁可以教我们园艺学,做木工的工友可以教我们手工,我们又可以根据所学过的理论来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技术与认识。”[1]381-382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谢先生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经常带头与老师、学生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同一个澡堂洗澡、同一个操场游戏。在他的倡导和引领下,学生可以和老师开玩笑同老师摔跟头,师生还经常一块散步,谈心交流。钻研学术,不同学术分歧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相让,直到证明谁的是真理。在这种氛围下,师生互爱、关系非常亲密。

(三)“为革命培养人才”教育思想及实践

为了实现“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谢先生先后聘请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讲授马列主义。授课时,讲解国内外形势,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为了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他还让图书馆订购大批进步书刊,如《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他“亲自向学生推荐马列经典著作,向学生介绍如何阅读经典著作,还把积累多年的宝贵书籍赠给学校图书馆。同时,他还发动学生自购书籍,动员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借书、购书、读书蔚然成风,并对各种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2]26-27通过这些举措,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很大提高,奠定了“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革命人生观,为后来发展团员、党员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谢台臣爱国事迹

(一)辞去省议员职务,献身直南教育,走教育救国之路

谢台臣任省议员期间,倍感冀南教育落后,深恐人才泯灭,多次向议会倡议在冀南办一所学校,以携后学。议成后,直隶省政府批准在大名新建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简称七师),并委任谢台臣为校长。1923 年谢台臣辞去省议员职务、创办大名七师,他选聘品学兼优的晁哲甫任教务主任、王振华任训育主任,先后邀请富有学识、思想进步的学者来校任教,并逐步把一些反动、守旧的人员解聘。七师建校伊始,谢台臣同志便倡导“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参考国内外教育论著,提出“以作为学”的革新主张,走教育救国道路。

(二)入党后,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提出并践行“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教育主张

谢台臣同志入党后,在党的领导下,注意党的建设,1927-1930 年前后三年中,七师先后发展党员一百余人,约占全校总人数三分之一,全校有五分之四人数受党的直接领导,学校主要行政职务均由党员担任。他还注意从实际斗争中培养干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将“以作为学”推广到社会,组织学生作农村调查,以这种合法的办学宗旨为掩护,将学生党员输送到农村,建立党的组织,与在校的党员师生保持经常联系,使七师成为直南党的活动基地。除此之外,他还全力配合党组织开展活动,到狱中探望被捕的早期党员和进步学生代表,还拿出工资来供学生打官司用。任七师校长期间,他把七师转变成我党领导下的一所地下革命干部学校,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七师学习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散布在冀南、豫北、鲁西等广大地区,为冀南,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贡献了力量。七师学校发展成为党的活动中心、冀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战斗堡垒绝非偶然,与谢台臣同志的政治倾向和“以作为学”“教育为给革命培养人才”的教育主张密切相关。

(三)工资大部分交党费或供给在监狱的党员

经济上,谢台臣同志竭尽所能支持党的事业,把他的工资大部分缴了党费,或用以供给在狱中的党员,而自己穿家做的布袜布鞋,过着极俭朴的生活。即使在未入党时,也曾以自己的工资供给党员进行党的活动。1926 年冬,刘大风、赵济焱、李世玮三名党员去北京找党组织,来往路费及一切花费多数是他供给的。仅1929 年,为营救赵济焱、刘汉生、李世伟、王卓如四位同志,一次就拿出四百元。而家庭却很少能用到他的钱,以致对他误解而产生不满。

(四)办学期间,与顽固派、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在被开除党籍的情况下仍忠于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在七师办学前期,为贯彻“以作为学”的教育主张,谢台臣带领师生同地方势力顽固派作斗争,成效显著。办学后期,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反动军警作斗争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共产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压力。环境恶劣,道路艰险,但他仍坚守七师教育阵地和为革命培养人才。虽然1930年在“左”倾路线下谢台臣被开除党籍,但他仍对党的事业保持一贯的坚定信心,继续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对党组织仍抱着亲密态度,从未动摇。在第二次担任七师校长期间,虽然失去了党的关系,仍然坚持为党工作,继续贯彻“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七师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新气象。日常工作中,每逢党领导的学生活动与学校行政发生矛盾时,他就对学生说理劝导,不和党闹对立。在经济方面仍竭尽所能支持党的事业。即使后来在北京治病期间,他依然对党的事业保持坚定信心,认为问题发生在地方党组织上。离京前夕,倾其所有,买了两箱子马列主义书籍,决心系统阅读,可见他对党信仰的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以作为学”教育主张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是谢台臣教育思想的灵魂

该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脉相承,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致,经受了实践和时代的检验。[3]56谢台臣“以作为学”教育主张及实践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强调学以致用,防止重理论轻实践;以作为学,提高课程设置中实习、实训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比重,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避免高分低能。在家庭教育中,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通过“作”习得技能,实现自我成长;而不是父母凡事包办,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巨婴”。在学校教育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机会,指引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自治管理,通过实践和做事检验、巩固和修正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以作为学。

(二)“师生打成一片”教育主张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谢台臣先生落实教育培养目标,创建新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制胜法宝

受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谢台臣提倡教育民主,提出“师生打成一片”教育主张。而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这样一句古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良好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师生打成一片”教育主张既是对教育古训和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目前师生关系日趋冷漠化、功利化,尤其是大学,师生关系异化现象较为突出。这固然与大学扩招,班额容量不断扩大,生师比过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减少有关。但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少,尤其是思想与情感方面的交流更少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弱化,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和功利。要提高教育教书育人效果,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应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服务学生;课余多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思想;多参与学生活动,掌握一手学情,平时尽力帮助学生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只有这样“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成教育目的有效落实,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谢台臣教育思想与事迹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除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谢台臣教育思想)外,谢台臣同志入党后,爱党护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秉承“为革命培养人才”教育目的,在我党领导下,将大名七师办成了一所白色恐怖下的红色党校,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谢台臣同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对党忠诚,至死不渝”的政治品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情操,堪做党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教科书”,是生动鲜活的教育教材。谢台臣教育思想与事迹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范畴,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4]120当下,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加强党性教育、强固初心使命,更要大力弘扬“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基因,自觉坚守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行为准则,让党性教育见效、落地,用实际行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谢台臣同志虽已经逝世大半个世纪,但他的革命教育思想仍然可以指导当下的教育事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具有坚强的党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四、传承现状及路径

(一)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发现谢台臣教育思想与爱国事迹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对谢台臣教育思想与事迹了解的人较少,尤其是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很少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其教育思想及事迹。课题组成员随机对大名77 位大中小学生及教师进行了访谈,听说过谢台臣教育思想或者事迹的人只有6 人,占比约为7.8%。这也反映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及传承的某些环节存在问题,导致公众对其知晓度较低。

第二,作为大名七师创始人,谢台臣教育思想与事迹在河北大名七师纪念馆及大名师范院内有详细的展示及宣传;但来此参观学习的多为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干部,大中小学学生在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故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较小,其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影响面较窄。在河南濮阳鹿斗村谢台臣故居,有谢台臣生平事迹展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教育价值影响也较小,仅为少数人所知。

第三,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成立了谢台臣教育思想研究分会,虽然该学术组织举办过几次谢台臣教育思想论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其社会影响效果不明显。

(二)传承路径优化

1.高度重视,强化宣传

根据问卷星调查结果,对于问题“您认为谁应该是本地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142 位大名籍受访者中,81.7%以上的人一致认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各级教师、大中小学生依次应该是本地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对于问题“您认为用哪种方法有助于全社会传承红色文化”,近 93.7%的人认为,应加强宣传,呼吁人们自觉形成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文化传承中责任重大。故地方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谢台臣教育思想与事迹这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力度。可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部门,建章立制,压实宣传与传承责任;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会同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党史研究部门、旅游部门等,协同开发和挖掘其思想内涵,做好宣传推介工作。[5]65-66

2.创新传播方式,提高地方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对于问题“您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本地红色文化(多选题)”,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通过图 1,不难看出,除新媒体手段外,亲朋好友讲解、传统媒体传播也是人们接受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文化墙、宣传栏等传统传播媒体,创建百姓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宣传栏目,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大众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也应创新传播方式,借用新媒体传播地方红色文化。当下时代是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各种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新媒体不仅在年轻人中流行,在老年人、儿童及青少年中也一样盛行。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把创新地方红色文化宣传及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与新媒体、自媒体等相结合,有效拓展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平台载体等渠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引导。着力运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网络新媒体,以互动式、情景式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爱国人士故事,传播地方优秀文化,生动展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精神,使广大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实现地方红色文化浸润民心。

3.结合区域实际,将地方红色文化学习及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文化部门及党史部门牵头,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程,纳入大中小学学生学习考核体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红色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承。将发生在本地区的革命故事、爱国主义事迹等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标准、考试评价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把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可以促使人们学生参与进来,增进对地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主动探索与学习。高校应把地方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利用暑期“三下乡”和“体验省情”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永远跟党走”等主题的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充分感受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引导他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4.地方红色文化故事走进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教育的起点,以培养引导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为主要内容。如果把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地方红色文化故事讲述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主题,那么孩子从接受启蒙教育开始就会有一颗爱国、爱家乡的心。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把地方红色文化故事融入家庭教育中,从讲爱国故事开始,以家乡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榜样,从小引导孩子学习家乡的革命先烈故事,是宣传爱国事迹与爱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个有效途径。调查问卷中,问题 6“您认为一个人什么阶段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最好”,其调查结果也印证了上述建议,具体结果见图2:

图2

如图2 显示,142 位受访者中, 58.4%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最好,38.7%的人认为儿童时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最好。而无论青少年时期还是儿童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导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地方红色文化走进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5.以活动为载体,发挥群团作用,传播红色文化基因

发挥工会、共青团、社区、街道办、妇联、文联等各类组织团体的组织、宣传作用,定期与不定期举办地方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征文、红色公益观影等红色文化活动,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6]81尤其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红色文化活动,既能有效增强团队的融合度,又能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提升了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类红色文化活动或比赛都需要去查阅一些资料,查找资料、团队商讨的过程本身亦可增强人们的红色记忆,有效地传播这些爱国故事、思想和爱国精神。

6.多元融合,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

首先,依据国家红色研学政策,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把红色资源与地方特色、农村特产相结合,发展红色旅游,做好吃、住、游、学一条龙服务。设计、开发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如,将地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印在笔记本、明信片、帆布包、卡片、茶杯等文创产品上;开发红色动漫、红色游戏;创编红色话剧、舞台剧、红色影视作品等。其次,相关部门应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剧,注重其互动性与参与性,推广“红色文化+展演”。红色文化精品剧展演是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手段,可综合调动人们的听觉、视觉、感觉等感官,在交互式的场景中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五、结语

本文对谢台臣先生教育思想与爱国事迹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了更好地探究谢台臣先生教育思想与爱国事迹的传承路径,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在调查其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多方面探究了实现其文化传承的可能路径。关于如何发挥这笔精神文化财富在当代教育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如何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等这些深层次研究,则需要更多的红色文化研究人员与智库们的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猜你喜欢
红色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