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虞舜行孝形象的演变
——从孟子对虞舜行孝塑造谈起

2022-10-19 12:02张若杨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山行孝二十四孝

张若杨

(香港浸会大学 文学院,香港 九龙 999077)

关于虞舜行孝文本与图像,来源于孟子的塑造与文学书写。孔子重视“礼”,强调“仁”,孟子主要吸收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仁之本”的孝悌是孟子所倡导的,孟子把虞舜塑造成为孝的最高典型,是后世虞舜行孝形象演变的来源。

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中国自古就有崇拜圣人的传统。孔子教导学生学习的圣人是尧、舜、汤、文王、武王、周公。孟子在《孟子·尽心下》提出了尧、舜、汤、文王、孔子,都是五百年才出现一个的圣人。孟子暗示自己就是孔子之后的“儒家道统”继承者,与虞舜以来的这些圣人是一脉相承的。“自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1]344孟子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家集大成者,得到唐代韩愈的认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孟轲死,不得其传焉。”[2]63孟子是鲁国旁边的蕞尔小国邹国人,他是鲁国迁过来的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即鲁国“三桓”的后代。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孟子是文武周公之后裔。

孟子作为孔子一百年后最重要的儒家继承人,能真正领悟孔子思想的真谛。孟子对孔子极其推崇,他提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1]63《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3]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曹国贵族后代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回答“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主张“性善”,并树立了一个孝的样板,大孝的典范虞舜。孟子主张孝行并非偶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强调“礼”。孟子之后的战国后期的荀子吸收了孔子的“礼”,提出“隆礼重法”思想。孟子吸收的是孔子的“仁”,是醇乎又醇的儒家思想。“孝悌”是“仁”之本。那么,孝悌是行仁的核心内容。韩非子曾总结战国学术源流,认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4]457“孙氏之儒”就是继承孔子“礼”的荀子一派,有法家倾向。其中,“孟氏之儒”“子思之儒”和“乐正氏之儒”大概是孟子一派。“乐正氏”是孟子的学生,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门人的学生。《孟子》是比较纯正的儒家学说,其强调孝道,跟他的师承有关。那就是他这一支师传有一个重要的孔子弟子曾子。孟子师承的顺序是:孔子→曾子→子思→子思的门人→孟子。子思虽说是孔子的孙子,却不得亲聆其祖父孔子的教诲,而拜孔门著名弟子、以忠孝闻名的曾参为师。曾参一直以孝行著称,现存儒家经典《孝经》以孔子与曾子问答对话的方式编写。后世曾子行孝有称为二十四孝之一的“曾参觉痛”。孟子书中也有曾子事亲的故事。孟子受到曾子孝亲的间接影响,建构虞舜的行孝是贯彻其性善论的生动例子。孟子开口不离尧舜,同滕文公讲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滕文公上》)[1]11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1]276。舜的孝行倡导是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的基础。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他刻画虞舜的孝行,为一般人提供一个可以做到的人格模板。虞舜孝行就成为孟子实行仁政,推行“不忍人之政”,以行孝治世的生动例子。

二、孟子对《尚书》中虞舜行孝的文学演绎

《孟子》一书共35370 多字[1]11,全书提到“舜”或“大舜”有99 处;其中关于舜的叙述事件或表达某种思想的文字有36 处之多,文字达到2000 多字,占全书总数的6%[5]。孟子把虞舜塑造为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师”。《孟子》中的虞舜行孝文本来源是《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篇章。孟子在文献基础上对虞舜的行孝形象进行了重新书写,是文学演绎过的虞舜。虞舜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之前的古代先王,处于第一个王朝夏之前的部落联盟时期,相当于考古学的龙山时代,距今约5000 年左右。尧舜,儒家称之为“圣王”。舜是有虞氏部族的首领,故称虞舜。徐复观认为“孝便是以父权为中心所渐渐形成的巩固家庭组织、秩序的道德观念。舜的‘大孝’,恐怕是孟子时代才形成的故事”。“孝的思想,在《孟子》一书中的分量,比在《论语》中的分量却大为扩大了”。孟子把“孝扩大为德性的最高表现,因而有以孝来贯通德性全体的趋向,并且提出舜来作为最高的典型”[6]133。

《尚书·尧典》是最早的关于虞舜的文献记载:

帝曰:“谘! 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 “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 “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 “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 “钦哉! ”[7]28-31

这段话记载舜因为德行受到尧的关注。“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四岳回答尧,舜的父亲不能分辨善恶,心术不正,母亲多言,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以孝行设法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尧打算选舜为接班人,并且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

《尚书·尧典》中虞舜面对的“父顽,母嚚,象傲”,孟子对舜作了进一步书写,《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一段。[1]209-210舜的父、母、弟简直是在谋杀虞舜的行为。万章问道这些话,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便抽去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焚烧谷仓。幸亏舜设法逃下来了。于是又打发舜去掏井,便用土填塞井眼,他不知道舜从旁边的洞穴逃出来了。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要两位嫂嫂替我铺床迭被。”象便向着舜的住处走去,看见舜却坐在床边弹琴,象神情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好想念您呀!”舜说:“我想念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晓得舜知道不知道象要杀他?孟子认为舜是知道象要杀他,但舜依旧显得高兴的样子。面对“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孟子·万章上》)[1]212,虞舜当了天下部落联盟首领,竟然分封象到“有庳”。面对谋杀自己的亲人,舜一直是仁爱宽容的。亲生父母断然不会这样迫害儿子的。虞舜对父母弟弟千方百计谋害自己一直以德报怨,很难说得通,好像虞舜是一种愚孝行为。西汉司马迁对此有了进一步演绎。《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8]209-210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就很好解释孟子《万章上》虞舜家人迫害他的缘故。舜母是继母,象是异母弟。“父顽,母嚚,象傲”,“皆欲杀舜”就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释了。孟子对《尧典》文本的文学演绎,引起了西汉司马迁的对故事生成的猜测,以至衍生出舜母“嚚”是因为她是舜之继母,象之傲是因为他是舜的同父异母弟。

舜在那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仍然能宽容对待顽父、嚚母和傲弟象,“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史记·五帝本纪》)[8]34经受住了“孝道”的考验。尧从让舜接班的角度,考验他是否有资格继任尧担任“天下万邦”的首领。虞舜出身卑贱,隐居民间,尧听说他聪明,打算让他继承自己的帝位,“历试诸难,作《舜典》”[9]22。“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8]22,尧让位于舜。

20 世纪末出土的湖北荆州战国楚墓《郭店楚简》几次提到虞舜。竹简中有《六德》《尊德义》《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唐虞之道》记到大舜孝父行迹,“孝之施,爱天下之民”[10]123“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10]124,“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10]124。《穷达以时》篇提到“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10]111。

三、《孟子》关于虞舜孝行问题的争论

虞舜受到父母和弟象的共同迫害,“焚廪掩井”,水火相侵,不是烧死就是淹死。象趁机还要霸占属于虞舜的一切,甚至两位夫人。对这样残忍狠毒的家庭成员,虞舜仍坚持行孝。这样受虐的愚孝行为,成为以后二十四孝某些孝子的固定模式。如后世的王祥卧冰取鲤,受到后母虐待,仍不改孝敬的初心。还有孔子弟子闵子骞,受到后母的残忍迫害,冬衣给充实芦花,与两个后母所生的弟弟不同样对待。当父亲要休掉后母时,闵子骞加以阻拦,对后母虐待仍报以孝心。虞舜行孝是这种愚孝之始。孟子文学演绎《尚书》中的虞舜行孝,特别显示了中国孝子的这一典型性特征。

虞舜的“至孝”行为,对于不争气的父亲瞽叟和弟傲象可谓仁至义尽。有两个事件,可能是《孟子》一书的建构或文学演绎。这就是舜“窃负而逃” 和“封之有庳”事件。这两个事件受到当代学者刘清平的批判,认为虞舜搞腐败,“徇情枉法”,不能“公平守正”[11]888。杨泽波认为《孟子》中所虚构的舜的两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法的特点。[12]162-166郭齐勇认为舜的行为是儒家的典范和楷模,是舜的“美德”。[13]16万光军《孟子让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的寓意》一文认为: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 ”不是历史事实。实际上反映了孟子对家与国地位问题的看法。这一事件是孟子仁先义后、家先国后理论的必然结果。[14]26-34“窃负而逃”不仅有“同居相为隐”儒家伦理的合理性,也表现为孟子先家后国的主张。孟子所谓“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孟子·离娄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把亲情和孝顺父母是放在首位的,他提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四、孟子虞舜书写对后世文本和图像的影响——虞舜行孝图像的变迁

虞舜得到孟子文学演绎和塑造,其行孝形象成为后世的楷模。其文本在西汉得到司马迁《史记》的进一步阐释。上古帝王圣贤中,只有虞舜既是帝王圣贤,也是行孝的典范形象。孟子虞舜书写的文本资料,从汉代到明清,虞舜“焚廪”“填井”、躬耕历山、象耕鸟耘等事迹并存,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文本与图像有不同的演变。

1.东汉时期的虞舜行孝图像

虞舜图像见于东汉武梁祠画像石(图 1),武梁祠画像石虞舜和上古帝王三皇五帝图像并列,未列于孝子类。榜题文字为:“帝舜名重华,耕于历山,外养三年”。巫鸿认为这段榜题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的话“虞舜者,名曰重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15]270此即孟子所谓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孟子·公孙丑上》)。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舜”列于《孝子传》的第一位(图2)[16]4。壁画“舜”有残损,右边一人,有榜题“舜”,是指虞舜,左边也站着一位上古帝王打扮的人,壁画中其头部左上角有漫漶不清的一块脱落墙皮,也有榜题,此人可能是尧。虞舜的孝行传到尧的耳朵里,尧希望舜继他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西壁有“舜”行孝图像,列于孝子图的首位。[17]69东汉时期的虞舜图像,虞舜为上古帝王形象,如武梁祠画像石的虞舜;虞舜表现为尧舜禹禅让故事,但已经列为孝子图像之首,如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壁画中的虞舜。

图1 武梁祠帝舜图(复原图)[15]268-269

图2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虞舜图

2.魏晋南北朝时期,虞舜行孝图像反映了孟子塑造虞舜行孝的文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虞舜行孝形象进一步被确认。这个时期虞舜作为孝子记录于文本的,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卷 7《外集》的《天子孝传赞》中排第一位就是“虞舜”[18]387。虞舜作为孝子图像出现,多表现孟子塑造的舜“焚廪”和“填井”等情节,见于北魏平城时代创作的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用图像再现了孟子塑造的虞舜行孝形象(图 3)[19]。榜题文字和对应的绘画,仿佛连环画一样展示了孟子塑造的舜受到家庭成员迫害的场景。榜题从左向右依次有“舜后母烧廪”,图像只保留舜后母,左边一组绘画有缺失;中间图像虞舜在井下,榜题有“舜父瞽叟”“与象傲填井”,正在实施犯罪活动的画面;最右面一组图,虞舜手持劳动工具面对二妃。榜题有“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图像中的娥皇、女英是让虞舜脱险的人物,所以,屏风漆画有帝舜二妃的画像。

图3 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虞舜图像

这一时期,洛阳的北魏石刻,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宁懋石室再现了孟子塑造虞舜“填井”情节。其石刻线画展现了舜从井中逃出的情景,宁懋石室右山墙外壁下部右侧刻画舜正从井中探身而出,榜题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右侧屋子里有一人,推测是舜的后母。从邹清泉绘线摹图可以看到左边屋子前站着填井的两个人,可能是舜父和弟象,中间站立一人不知是谁。①见邹清泉绘石室“丁兰刻木”石刻线画,下部为虞舜被填井而逃出的图像。(图4)[20]105

图4 宁懋石室右山墙外壁“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石刻线画及线摹图

魏晋时期,特别是北魏墓葬表现的虞舜图像,仍是孟子塑造的虞舜被家庭成员迫害的场景,所谓“焚廪”“填井”等情节。虞舜被虐待千百遍,仍能宽容对待家庭成员的举动,就是孟子对这一上古帝王行孝形象的典型塑造。

3.宋金元时期北方墓葬虞舜行孝表现为“耕于历山”“象耕鸟耘”图

从汉代到明清,孟子塑造的虞舜行孝的“焚廪掩井”形象继续传播,司马迁《史记》对文本改造,突出虞舜水火煎熬中如何逃脱。这些故事文本在后世传播改造的同时,东汉以来,就有虞舜“耕于历山”“象耕鸟耘”文本流传。如,东汉《越绝书》传有版本资料记载关于舜和禹去世之后分别有象和鸟助其耕田的记载。查今人注《越绝书》卷 8《越绝外传记地传》仅有“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一句[21]195,此条注释中有张宗祥引《吴越春秋》:“使百鸟还为民田”,按:“此即象耕鸟耘也”。陈桥驿认为《越绝书》仅书“鸟田”二字,指出张注以传讹注的事实。[21]205东汉时期确有记载“象耕鸟耘”的文本,王充的《论衡》“书虚篇”:“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地鸟兽报佑之”[22]17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23]40两汉到唐代以前,“象耕鸟耘”文本资料,如《越绝书》的“鸟田”指的是大禹在越地的耕作方式,左思在《吴都赋》中所谓“鸟为禹耘”;“象耕”是指虞舜在苍梧的耕种方式,左思称为“象为舜耕”。在唐代以前,“象耕鸟耘”文本分别指虞舜与大禹。东汉、北魏皆出现“象耕鸟耘”的文本资料,但这个时期的考古资料未见相应的图像出现。这一形象的文本,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唐代敦煌变文《舜子变》得以进一步强化。唐代变文《舜子变》在进一步丰富虞舜“焚廪掩井”故事的同时,出现了“猪耕鸟耘”的说法:“舜取母语,相别行至山中,见百余顷空田;心中哽噎。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以嘴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其岁天下不熟,舜自独丰,得数百万谷来”[24]955。虞舜“耕于历山”,孟子认为尧帝感于虞舜的至孝,派子女携百官、牛羊、粮食,到田地里去助舜耕种。出自《孟子·万章上》,“舜往于田”,“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1]206笔者认为这是“象耕鸟耘”的来源。“象耕鸟耘”在唐代以后,从分别指虞舜大禹耕作方式转为仅指虞舜“耕于历山”的情形。“象耕鸟耘”在敦煌变文里被通俗化为“猪耕鸟耘”。在《舜子变》的影响下,宋金元时期北方墓葬虞舜行孝图像呈现的是虞舜“耕于历山”的形象表现,舜的孝子形象“感天动地”孝感使得大象(猪)和鸟全来帮助虞舜耕耘,出现所谓“象耕鸟耘”或“猪耕鸟耘”并存的主题形象。如北宋石棺上图像,榜题为“舜子”(图5)[25]73,图像为“象耕鸟耘”。类似的墓葬图像有1985 年河南孟津张盘村出土的北宋崇宁五年张君石棺石刻画“舜子”象耕[25]81,一起和大象并排耕耘的还有小猪形象,图像体现了“猪耕鸟耘”的唐代变文的文本痕迹(图6)。20 世纪80 年代,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出土了当时典型的 “二十四孝”陶塑,其中的大舜感天动地也是猪和大象耕耘的图像,可惜没有体现“鸟耘”(图7)[26]。

图5 河南辉县出土北宋石棺“象耕鸟耘”

图6 河南孟津宋张君石棺“舜子”象耕

图7 山西稷山县马村金代墓图大舜陶塑

4.虞舜“象耕鸟耘”形象固定在元末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成为至今二十四孝图虞舜行孝的标志图像

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第一个是讲舜的孝行:“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其贤,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将天下让焉。系诗颂之,诗曰:队队春象耕,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 孝感动天心。”(图8)[25]179元代郭居敬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有“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等题记,“象耕鸟耘”成为二十四孝之首“感天动地”虞舜行孝图像的固定模式。

图8 明初刻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大舜”

有学者总结道:“二十四孝中的舜孝故事同《孟子》和《舜子变》中关于舜的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孟子》记载是尧派自己九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帮助他耕田;《二十四孝》中则记载是上天派大象和鸟助舜耕田,尧亦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助舜耕田,并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可以说,《二十四孝》是《孟子》和舜子变文的结合体。由此可见《舜子变》将“猪耕”和“鸟耘”与舜相结合之后对后世的影响。”[27]这里说明即便是“象耕鸟耘”“猪耕鸟耘”也是来源于《孟子》对虞舜行孝的塑造。这是唐五代之后宋金元北方地区虞舜行孝图像的主题。

五、小结

孟子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通过《尚书》的《尧典》《舜典》塑造了虞舜行孝的故事。虞舜面对“父顽,母嚚,象傲”,仍能“克谐以孝”;《孟子》记载,面对来自舜父瞽瞍、舜母和象“焚廪掩井”等迫害,虞舜仍能仁厚宽容地处理家庭关系,至孝的举动被推为尧的继承人,这是孟子对虞舜的文学书写。司马迁的《史记》进一步解释了虞舜受到迫害的原因,原来“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孟子塑造舜躬耕历山的形象,尧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助舜耕田,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两汉以后进一步流变为“象耕鸟耘”等文本资料,唐代敦煌变文《舜子变》变为“猪耕鸟耘”文本形象。这些文本资料流传到明清至今。但是,在历代虞舜行孝图像方面,这些文本资料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形式。东汉虞舜图像为上古帝王形象,见于山东武梁祠画像石,或列于孝子之列,见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魏晋南北朝漆画和宁懋石室线刻画是舜“焚廪”和“填井”等情节的图像。唐代变文演绎了更生动的虞舜行孝文本资料,集中在宋金元北方墓葬中的二十四孝图中,为定型的感天动地的“象耕鸟耘”虞舜行孝图像。

猜你喜欢
历山行孝二十四孝
舜乡恋歌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真绅士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
“舜更历山”到“舜耕历山”的传说演变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