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测试复审中主要失分点探析及对策
——以重庆市2015—2019年西南官话区考生数据为例

2022-10-20 09:13谈华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调普通话发音

杨 涛, 谈华伟

(1.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 2.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67)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随着重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社会经济地位在国内外有显著的提高,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社会各界对于在重庆市推广普通话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重庆市又是语言现象极为复杂的城市之一。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重庆方言作为一种强势方言,在重庆具有潜在的威望和地位,虽然不少重庆市民听得懂、也会说普通话,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很少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重庆市实施了一系列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党政机关干部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普通话从“说得了”向“说得好”转变。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能够区分普通话实际水平,有利于普通话水平的全面提高,调动人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对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有重要的意义。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其中一级甲等作为普通话语音的最高等级,给人以榜样,让达标人保持最高水平,让一般人努力仿效[1]。这也是确保普通话的标准规范程度,为标准的普通话提供了语音样本。普通话一级甲等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学习普通话提供参考,为树立重庆良好的形象打下坚实基础。重庆市民普通话水平相对较低,一级甲等人数不多,一级甲等通过率低。从2010年开展“一甲”送审工作至今,先后共送审了212人次,其中81人达到了一级甲等水平,平均通过率仅为39%。研究重庆普通话一级甲等失分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当务之急,这项工作对于提升重庆市普通话水平,丰富普通话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

一级甲等复审制度是国家监督地方测试质量的重要管理手段[2]。国家普通话测试中心坚持实行一级甲等复审意见反馈制度,除了对达到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的成绩予以确定,还会给未通过复审的考生反馈复审意见。反馈意见将考生在复审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调、表达等问题以书面意见形式反馈给测试机构。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教育部认定的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重庆地区示范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是整合人才资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重要平台。该基地的重要职责是实施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及语言文字测试工作,以测促培、以培促测,助力全市普通话水平提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从2010年开始,受市教委委托开展普通话一级甲等培训、测试及送审工作,也是全市唯一具有普通话一级甲等培训及测试资质的高校,研究数据能够代表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测试语音样本。本文选取了2015—2019年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送审的124个语音数据为研究对象,用归类、统计、对比等方法,分析重庆市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探寻应对策略。

二、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复审通过情况

(一)送审人数及通过率

重庆市从2010年开展一级甲等送审工作至今,先后共送审212人次,其中81人达到了“一级甲等”的水平。从2015年开始,复审人数每年在30人次左右,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随后,复审人数开始下降,到2018年趋于平稳,每年在15人次左右。

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的复审通过率从2015年以来多为43%~55%(见图1),最低仅为12.2%。尽管一级甲等选用本市最优秀的国家级测试员进行评测,并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但每年仍有近1/2的应试人未能通过国测中心的复审。这说明,普通话一级甲等执行严格的标准,测试员在评判一级甲等上的信度有待提高。

图1 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复审通过率(2015—2019年)

(二)复审人群职业分布情况(2015—2019年)

在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复审人群的职业分布中,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学生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是电视台、广播电台主持人和播音员占比26%,高校教师占19%,编辑、记者占2%(见图2)。

图2 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复审人员职业情况(2015—2019年)

从图2数据中可以发现,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复试人群主要是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1994年10月30日,广播电影电视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将广播电视系统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列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测查对象,规定“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3]。1997年6月,国家语委颁布的《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使推广普通话及普通话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若干规定》首次明确对不同职业群体对应的普通话等级做了规定,要求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等从业者,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教师必须达到一级[4]。从复审人群职业分布统计数据看,相较于其他职业而言,广播电视系统的播音员、主持人以及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学生,因普通话水平层级与职业发展挂钩,对《若干规定》执行得很好。

在职业分布中,公务员、小学教师、讲解员等其他职业占比达到10%,这也反映出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的深入推广,全国众多高校开设普通话相关课程,一些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社会人员,对提升普通话水平有了更大的需求。

三、普通话一级甲等未通过复审的主要失分点

国家语委测试中心对未通过一级甲等复审的语音资料都进行了意见反馈,以2015—2019年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送审未通过的78个语音数据为研究样进行统计,大多数未通过复审考生存在系统性语音缺陷,这里以西南官话区考生数据为例。

2015—2019年重庆市普通话一级甲等送审的语音数据样本中,考生来自西南方言区、冀鲁方言区、中原方言区等不同方言区,其中以西南官话区考生为主,占比高达49%。西南官话区重庆方言失分次数较多依次为:z、c、s发音有齿间音(22人次)、前鼻音韵母韵尾-n靠后(17人次)、后鼻音韵母韵尾-ng靠前(16人次)、轻重格式问题(16人次)、方言语调偏误(14人次)、j、q、x发音部位靠前(11人次)、撮口呼韵母撮口呼度不够(4人次),下面仅对西南官话区考生的失分点进行详细讨论。

四、应试人失分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z、c、s发音时出现齿间音

齿间音是按发音部位划分的辅音类别之一,发音时舌尖夹在上下齿间,或向上齿背靠拢,构成气流的阻碍。如英语thank[θæk](谢谢)、广西壮语武鸣话“三”[θaːm]中的[θ]就是一个齿间音[5]。齿尖音在汉语拼音系统中是不存在的,在测试中,舌尖前音z、c、s的发音部位偏前,无论是带齿尖音色彩还是读成齿尖音,都算是语音缺陷。

齿间音在学习普通话时的出现,主要受到方言地域的影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误导,如过分追求咬字的尖锐度而使舌位太靠前,触碰到了上下齿的齿缝。轻微的齿间音不影响一级乙等过级,但是会影响一级甲等过级。

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应试人对发音部位把握不准,发音位置偏前所致。要正确把握舌尖前音z、c、s的发音方法,在整个发音过程中,舌尖不能触碰齿缝,稍一触碰就会产生齿间音。对于重庆本地人,可以用自己的方言发音来克服齿间音。具体做法是:在语言思维上用重庆话读声母为z、c、s的字词,用心体会是否已克服了齿间音,并体会正确的发音位置,然后再换成普通话的声调读。这样反复练习、体会,直到把正确的发音固化为止。

(二)前后鼻音发音问题

重庆话及多数南方话没有后鼻韵母-ing和-eng,在普通话学习和一甲测试中,容易出现后鼻韵尾音偏前、前鼻韵尾音偏后,不能准确区分二者的混乱现象[6]。

“前鼻尾音偏后”是指应试人发前鼻音韵母时,韵尾-n的发音部位在前鼻韵母-n之后、后鼻韵尾-ng之前。“后鼻尾音偏前”是指发后鼻音韵母时,韵尾-ng的发音部位偏前,介于-ng和前鼻韵尾-n之间。这两种语音都属于“语音缺陷”。前鼻尾音偏后问题主要表现为韵母in或en的元音i或e的舌位靠后,带动鼻韵尾-n靠后,有后鼻韵尾-ng倾向。

造成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受重庆方言的影响,重庆话没有后鼻韵母-ing或-eng,重庆话发-in、-en时,没有明显的展唇口型,舌位下降就靠后了。克服这个缺陷,须在发-in或-en时做到展唇,让舌位上升并靠前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即舌尖着意地前伸去贴住上齿龈。另一个原因是应试人在发音训练中将-in中的-n发音部位偏后,音色就比-n明亮,追求一种听感效果。同样因为重庆话以及多数南方话都没有后鼻韵母-ing和-eng,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现象。发-ing和-eng时,不展唇,舌尖着意去贴下齿龈,不能抬离下齿龈。舌尖只要贴住了下齿龈,舌根自然就会抬起来去抵住软腭而不会造成发音靠前。

(三)j、q、x发音部位靠前

部分应试人受发音习惯的影响,将j、q、x发音部位往前挤靠,发成“尖音”。将j组音和z组音混淆,削弱了普通话作为标准语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所谓“尖音”,是指将j、q、x的音发到了z、c、s的位置,而在普通话语音中,只有团音j、q、x,没有尖音z、c、s和-i相拼。有明显的尖音倾向,是无法取得普通话一级水平的;较轻微的j、q、x发音部位靠前,是无法通过一级甲等复审的。

克服声母j、q、x发音部位靠前,在普通话语音教学实践中,应明确j、q、x典型的发音部位是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接触或接近。在实际发音中,由于接触面大小变化和位置移动的影响,部分考生j、q、x的音质会产生相应的细微的变化。当舌面前部(舌叶)接近或接触到上齿龈时,听感上“太接近z、c、s”,则应算作“语音缺陷”。因此,应试人应注意发音时将上鄂和下颚打开,同时找准舌面音的发音位置,成阻部位是舌面和硬腭,而不是舌尖和齿背,保证在发j、q、x时舌尖一定不能触碰齿背,舌尖和齿背之间一定要保留一定的距离,让舌体运动空间加大,有利于舌面前部稍稍后移,不堵塞在龈颚部位。

(四)轻重格式问题

在近年来的一级甲等复审反馈意见里,应试人因词语的轻重音格式不当而失分的现象经常出现,轻重音问题日益成为应试人主要失分点,且这一问题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三个题型中均有所涉及[7]。

普通话的轻重格式是重庆人学好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在汉语普通话中,中重格式的双音节词是最多的,名称一般都属于中重格式。除此之外还有重中格式和重轻格式,其中重中(在普通话测试中也叫重次轻)格式是最难掌握的,它的数量远不如中重格式多,没有规律可循;三音节词有四种格式,其中,中中重格式最多、最常用,我们需要记忆的是中重轻、中轻重、重轻轻格式;四音节词有三种格式,其中,中重中重格式最多,常以联合关系的四字成语为主,需要记忆的是中轻中重格式(含专用名词、叠音形容词和象声词),以及重中中重格式。

重庆人说普通话时,因受其方言影响,轻重格式与普通话有较大出入。主要表现为:普通话双音节词以中重格式为主,少部分重中(重次轻)格式或重轻(即轻声)格式;而重庆方言以重中、重轻格式为主。所以,即使讲述者声调、韵调都准确,但在轻重格式上出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一级甲等的过级率。

(五)方言语调问题

方言语调用俗话说就是“有口音”,和纯正的普通话语调有差异,带上了地方方言口音或非汉民族语言的口音。汉民族地方方言口音也可以叫作“方言语调”。方言语调的形成就是没有摆脱方言的影响,字调偏误、音变不规范、方言口音都是方言语调形成的因素[8]。

1.字调偏误

字调,就是字的声调。方言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往往会受到本方言的一些独特的字调影响,造成字调发音不准确。如果保留了方言性的声调,则会在朗读和说话时,形成方言语调。这种主要由字调不准确形成的语调偏误,可以归纳为一种模式,即“字调偏误”。

克服字调偏误型的方言语调,首先应从纠正声调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着手,其次要注意摆脱方言的影响。比如重庆人读英语字母常用重庆话的三声来读,于是在说普通话时也就读成普通话的“三声”即上声调。如“疫情之中毕业班分成A班和B班”这句话里,字母A、B都读成上声调后,会明显地感觉与纯正的普通话语调不一致。所以,除了在上一节里声调的练习中加强调值的准确性,在这一节里就是要练习在连续的语流中,即朗读和说话时要注意每个字的声调调值都要按照普通话的正确规律发准确、发正确,才能摆脱方言的口音。

许多方言在语流中的轻重音格式和普通话不一致,像重庆话多数的双音节和三音节词语,其第一个音节往往重读。如果按照重庆话的轻重音格式来说普通话,第一个音节之后的音节就成为非重读音节,其字调就不到位。如“主持人”的“人”就可能轻读成“34”而非正确的“35”。这样形成的方言语调也可以叫作“轻重音模式”,但实际上最终还是涉及字调不准。

2.音变不规范

音变不规范也会造成语调偏误,如果语气词“啊”的音变不规范,如“好啊”里的“啊”不能规范地读成“wɑ”,听感上就会觉得十分不自然。儿化不规范也会使语调带上方言味儿。普通话中有的儿化词是“必读儿化词”,如“玩、孩”等,即使在书面上没有带“儿缀”,但在朗读或说话时都要读成“玩儿、孩儿”等。重庆人说普通话时通常会按照方言习惯不把这些“必读儿化词”读成儿化,如“好玩儿”说成“好玩”,“小孩儿”说成“小孩”。港台腔、“渝普川普”之类的语调偏误中,儿化不规范占有很大的比例。

音变不规范造成字调不准还表现在形容词、动词叠用的变调上。形容词叠用时,有时可变调,有时不可变调,把握不准就会出现问题,如“金灿灿”就不可变调,盲目变调听起来就会十分别扭。动词叠用则均须变调读轻声,如“看看、走走”,不变调而读原调使得语调不自然。变调不规范也不对,像“走走”的轻声读法就和一般的不同,是需要按照“阳平+轻声”来变调的。

3.方言口音

语调偏误主要表现在朗读和说话时出现了“口音”,除了“字调模式”,还可能有“语气模式”和“词汇语法模式”。

“语气模式”是指在语流中,受方言语气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调偏误方式。方言所特有的语气词、语气表达方式如果出现在普通话里,就会产生由语气主导的方言语调。如重庆话里有一个常用的语气词“嘞”,说普通话时用上了这个“嘞”,就会产生“渝普”味。港台普通话里,说话时前面带上一个“那”字的语气表达方式,就会产生“港台腔”。

“词汇语法模式”是指受方言独特的词汇语法影响而产生的语调偏误的方式。比如重庆话“不都不、得不得、不都不说、得不得行”等,用到普通话里,就会感到语调很别扭。普通话测试中对于错误使用方言语法的扣分很严,所以一旦出现方言语法现象,就不可能达到一级水平了。

这种情况可视为方言词汇语法现象,从而形成方言语调。所以,不要使用方言语气词和方言语气表达方式,是克服方言语调的主要方法之一。若使用方言词汇语法,会直接导致词语语法规范程度的扣分,同时也会造成方言语调扣分。

(六)撮口呼韵母yu、yuan、yun撮口度不够

撮口呼韵母出现语音缺陷有三种形式。一是撮唇度不够,是指将紧元音[y]发成了松元音[Y];二是有合口圆唇倾向,是指将[y]发成了圆唇元音[u];三是将[y]读作展唇元音[yi]。

以上三种错误出现在相同位置,唇型的略微差异造成了音色上的偏离,都是语音缺陷。克服第一种展唇倾向要保证撮口呼的正确口型,双唇撮拢所形成的唇孔小且圆。如果不圆而是稍扁,则为展唇倾向;如果完全是扁的唇形,那就属于严重的缺陷,无法通过一级的评审。克服第二种合口圆唇倾向要正确理解撮口撮唇和合口圆唇的区分。合口圆唇是u韵母的口型,双唇合拢形成的唇孔比双唇撮拢形成的唇孔要大一些。克服第三种,要保证发音过程始终保持聚拢状态,去掉动程,不得展唇。

五、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测试复审测试员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测试员影响普通话一级甲等复审通过率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测试员自身的语音分辨能力不足,难以捕捉应试人语音中的缺陷。部分测试员受到方言区语言环境的影响,对普通话中某些细微语音问题敏感度降低,影响了评分结果。据统计,五年来重庆地区一级甲等复审通过率是37%~53%,即使未通过复审的,成绩也多在95分以上,说明整体评判水平是不错的。但是一级甲等复审通过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数字,体现出测试员在评判一级甲等上的信度还不高。二是一级甲等分数临界较多,较小的分差容易导致等级偏差。部分测试员较少接触到高水平语音样本,在进行听音训练时,缺乏对一级甲等标准的定性与定量综合判定。

为有效提高普通话一级甲等通过率,本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作为测试员,一定要加强自身语音分辨能力。具有较高的语音分辩能力是合格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人类识别语音的能力和发音能力密切联系,会对识别语音能力产生影响,对自己能发的语音容易识别,对自己不能发的语音不容易分辨。语音评定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量化评分中重要的参考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尤其是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只有提高自己的语言纯正度,增强语音分辨能力,才能在评审时做到准确、权威。二是作为测试机构,要完善制度保障。把提升测试员评测普通话一级甲等的信度,作为我市培养优秀测试员的重要内容[9]。一级甲等评测反映了测试员评测能力,虽然一级甲等复审没有预设通过率,但是连续多年复审成绩低于送审成绩,说明测试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仍有欠缺,扣分标准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根据以上考生测试复审失分点,测试员评测要重点关注声母z、c、s发音靠前、轻重音格式不够准确、朗读项或说话项带有方言语调、前鼻音韵母的韵尾-n发音部位偏后、后鼻音韵母的韵尾-ng发音部位偏前等问题。三是测试机构要加强送审测试员专题培训、研讨和交流,确保测试员准确、稳定地执行国家评分标准。

猜你喜欢
语调普通话发音
谈谈诗歌的语调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Playing with h
现代哈萨克语命令语气单句语调对比实验研究
Playing with /eI/
17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