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呈现学习资源的误区与对策

2022-10-20 12:02张晓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成性学习资源误区

张晓锋

[摘  要] 学习资源是教学的“富矿”。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教师要准确、及时地捕捉资源,收集对与错的资源、优与劣的资源、半成品资源与成品资源,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推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 学习资源;生成性;误区;对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最大限度地丰盈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AECT(美国教育与传播学会)曾对学习资源做出定义: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因素。本文所述学习资源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观点、思路、做法、直觉、顿悟等。

从能否预设的角度看,学习资源一般可分为预设资源与生成性资源。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具有提升教学的育人价值的实践意义。《论语·述而》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源,尤其是生成性资源,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彰显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发展的理念。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部分教师在利用学习资源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如何有效突破与解决?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利用学习资源的一些误区

1. 资源呈现无层次

有些教师具有并列呈现资源的意识,但是缺乏利用资源有效推进教学的能力,有时为并列呈现而并列呈现,走形式主义。如教师不注意正确资源与错误资源呈现的先后顺序,在呈现多种正确资源时比较随意,不注意层次,导致学生认识缺乏结构化,不系统。

2. 资源呈现少优化

有些教师虽然预设了一些学生可能生成的学习资源,但在教学中不够灵活,在呈现正确资源时无优劣之分,未能对优劣资源对比分析,容易导致全班交流以后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交流前的初始水平。

3. 资源呈现缺互动

有些教师缺乏资源利用的意识与能力,不善于对学生的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具体表现为教师习惯让学生逐一交流,学生的交流比较线性化,资源的互动效能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用好学习资源的若干对策

如何用好有利于学习并能推进教学的资源呢?在一次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常州市教科院潘小福副院长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指导:要善于收集对与错的资源、优与劣的资源、半成品资源与成品资源。他指出,成对呈现并分层交流学习资源是常州数学课的特点。但这些资源都必须是能推进学习活动顺利展开的有效资源。他强调,要合理、有序地成对呈现学习资源。笔者将通过几个案例来阐述如何有效成对处理学习资源。

1. 有序呈现正确与错误的资源

有时学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学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常有的事,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促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点拨、帮助学生找到错误根源,真正明白问题所在,并能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理解。

正确资源与错误资源的呈现应遵循一定顺序。一般是先呈现正确资源,建立正确的表象,再呈现错误资源,让学生基于对某一知识的正确认识进行辨析、纠错,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强化对正确思路或方法的理解与掌握[1]。这是符合儿童认知心理规律的。教师并列呈现正确资源与错误资源,有利于在对比分析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1  “简便运算”教学片段

师:你能把456+98先转化为一个数加整百数,再简便计算它吗?

学生尝试用平板解决问题。(学生机器屏幕上出现学生提交算法的先后排名与得分情况)

师:把方法记录完整,做一步按“回车”,直到得出最后结果。

师:做完检查,没问题就按提交。(学生不断提交,算法正确得到“V”字胜利标志,算法错误则在平板屏幕上显示头顶冒汗的标志)

教师机器归类整理并呈现全班六种不同算法,组织全班交流。

师:全班同学有六种不同算法,多数同学用的是第一种算法,我们来看第一种和第三种算法。(屏幕呈现,如图1)

生1:第一种和第三种算法一样。

师:哪里来的100?

生1:98转化来的100。

师:为什么减2?

生1:因为这里的100其实并不是100,而是把98假设成了100,所以456+98不等于456+100。

生2:對,这样两个算式就相等了!

生3:本来加98,现在加100,多加2,所以要减去2。

板书:456+100-2

多加→减

师:看来少算不得,还是一步一步算好。556是哪里来的?

生3:456加100合成的。

师:这位同学也算到554,对不对,为什么?(屏幕呈现,如图2)

生4:他把100的来历算出来了,但第一步忘记加456了。

师:98+2+456,这样还要……(众生:再减去2)

师:第二种算法不对,脑子里这样想,还得把它正确记录下来。

师:第五种算法可以吗?(屏幕呈现,如图3)

生5:不可以,不等于456+100。

师:在脑子里想的过程,要不要写出来?

屏幕呈现第六种算法,如图4:

师:第六种为什么错?

生6:我知道哪里错了,98应该写成100,我还是写成了98。

反思:本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捕捉生成性资源,及时反馈,及时评价,效能较高。借助电脑批阅,高效、生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也便于教师了解全班学习资源,彻底改变教师的“近视”现象。教师能从容地对资源进行有效处理,先并列呈现正确资源,一类是过程完整、解答规范的,一类是过程省略的,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算理,明白如何规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路径;再先后呈现三种错误资源,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运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这种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掌握算法。

2. 分别呈现优与劣的资源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或思考,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2]。

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是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分不开[3]。

在收集了充分的基础性资源后,教师要快速判断,将优与劣资源梳理归类,在全班交流时呈现,转为互动性资源。一般可以先成对呈现多数人想到的却不是最优化的、在特定情境中才适用的思路与做法,而这些资源正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个生长元,对这些暂时适用方法的理解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优势资源优在哪里。当学生达成对劣势资源的共同理解后,教师再成对呈现优与劣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优与劣资源中形成对普遍适用的较“优”法的认识与理解,实现源于旧知超越旧知的学力提升。

案例2  “找规律”教学片段

(1)并列呈现画图、列举策略

画图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列举策略:从左边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师:同学们明白这两种想法吗?

(2)补充呈现计算策略

师(追问):画图也好,列举也罢,都是一盆隔一盆,这个问题跟大家学过的间隔规律有关。按这样的规律继续排,第21盆是什么颜色?第28盆、第95盆呢?如果再多一些,你还会用画图或列举的策略吗?

师:有些同学没画图,也没列举,只列出一个简单的算式就知道结论了。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计算策略:把每2盆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3)重点理解计算方法

师(追问):你们能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代表的含义吗?

在学生互说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余数1表示的含义。

反思:以2盆为一组的周期现象为素材,从简单的与一一间隔规律有关的盆花问题入手,让每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接着组织分层交流,先交流画图、列举策略,通过增加数量让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有局限性,当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就不方便了;再交流计算的策略,让学生基于对画图、列举等直观演示法的理解,感受计算方法的方便与简约。教师通过分层交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像这样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发展数学思维、优化认知方式的过程。

3. 对比呈现成品与半成品资源

在学生独立解题过程中,他们的解题速度有快慢,解题思路有不同。在教师巡视与探寻学习资源时,有时看到的是成品资源,有时看到的是半成品资源,但都有利用价值。如果在集中交流时引一引、点一点,不管是成品资源还是半成品资源就都能成为很好的互动性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将半成品资源与成品资源对比呈现,让学生既能对成品资源进行正确解读,又能积极发现半成品资源的利用价值,并指出“半”在哪里、如何化“半”为“成”等,进而逐步形成对新方法、新思路较为完整的认识。

案例3  “列表整理的策略”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快速、简洁地把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和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好了吗?

教师快速口述信息:读书节到了,小龙、小凤去买同一种笔记本做读书摘记。小龙买了3本,用去18元。小凤买了5本,用去多少元呢?

(部分学生反映来不及记录。)

師:有些同学来不及记录,也有一些同学能及时记录,他们肯定有好办法,请互相商量一下,商讨出一个记录的好办法。(学生商讨)

师:想到办法了吗?再来一次,好不好?教师再次口述信息,学生整理。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组织第一层次交流(如图5):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建议?

生:第一张整理完整,但是不简洁;第二张比较简洁,但是没有标注问题。(板书:简洁)

组织第二层次交流(如图6):

师:这两位同学的整理符合完整、简洁的要求吗?如果把“要多少元?”改为“?元”或许更简洁。一位同学横着记录,一位同学竖着记录,仔细观察,两人的整理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1:名字后面对着写本数,再在后面写一共的元数。要么横着写谁、几本、多少元;要么竖着写谁、几本、多少元。要对应着写,不能乱。

生2:都是本数排一栏,总元数排一栏。也就是数量一排,总元数一排,很有条理。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步添画表格线,生成表格。)

师:瞧,这样就列成了一张表格。老师把这张表格整理得美观些(见表1)。

反思:教学中,教师收放自如,在放的过程中收集半成品资源:记录不简洁的一种,记录简洁但没有标注问题的一种。在组织全班交流时催化生成了成品资源。学生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学会简洁、完整地将条件和问题记录下来,并生成横着记录与竖着记录两种无形的列表资源。教师组织对比,点拨、引导后,表格的生成水到渠成。学生也自主完成了对列表整理策略的认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学会了悦纳与交往,在交往活动中“活化”知识,实现了学习素养的提升。

因为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学习中生成的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形成教学敏感,敏锐发现并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再合理利用,令课堂不断涌现出精彩、鲜活的画卷,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成性学习资源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