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

2022-10-20 12:02吕世勤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对折轴对称图形

吕世勤

[摘  要] “疑”可以拨动思维之弦,可以为知识的学习助力,可以让课堂精彩纷呈。文章结合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从创“境”促疑、引“思”猜疑、借“探”析疑、以“结”传疑这4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以“疑”为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

[关键词] 疑;轴对称图形;小学数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师教学观念随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也带来了重大变革,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发现。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下,“疑”可以拨动思维之弦,可以为知识的学习助力,可以让课堂精彩纷呈,而且不夸张地说,“疑”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源泉,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依托。既然“疑”如此重要,那么教师该如何以“疑”为引,才能让学生的心情“乐”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执教经验,以“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境”促疑

诱导学生将学习新知的压力转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敏锐观察和牢固记忆,最终有效激活思维。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在公开课中才需要创设情境,常态课下则可有可无,事实并非如此。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生疑,正是有了独特情境的创设,才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素材。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可以将学生的心理调节至一个制高点,从而触及学生迫切弄清的心理,激发其思维的热情。因此,此时的“疑”正因为有了基于内涵思维的丰厚基础,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有效了。

片段1:以独特情境为载体,生成疑惑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课件出示:飞机、蝴蝶、弯月形闹钟、天坛、黄山松等实物)

师:欣赏完这些物体之后,请找出外形上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物体,并说一说。(学生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之后又展开了火热的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齐):弯月形闹钟和黄山松都是弯弯的,它们是一类;天坛、蝴蝶和飞机都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且对称的,所以它们是一类。

师:现在老师将这一类图形画出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在学生描述后画出了具有对称特征的3个图形)

生1:图上的蝴蝶两边翅膀大小相等吗?

生2:画出来的天坛图形左右两边大小是否相等?形状相同吗?

生3:飞机图的上下两边大小是否相等?形状也相同吗?

生4:这3个图形是否也存在相同特征?

生5:它们是对称的吗?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对称认识,只不过以前接触的都是感性的。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一些学生受到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影响,在生活情境的引领下,真切地体验到图形抽象的过程,此外,受到生活中感性经验的影响,小学生一般认知中的对称图形就是大小和形状的比较。可见,生活中的“轴对称”和本课学习的“轴对称”相差无几,只是其概念表象有所不同。当学生生成疑惑时,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将疑惑和不解表达出来,从而使得接下去的数学探究有意义、有价值,为之后理清知识本质和建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

二、引“思”猜疑

高质量的“疑”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思考,而学生的思考是一個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对生成的疑问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想,就能使得观察、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得以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找到思考的增长点和猜疑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以猜疑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

片段2:以适宜追问为载体,充分猜疑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具有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猜一下,它们还是对称的吗?(几乎全部的学生都点头认为“是”)

师(追问):你们一定有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什么方法呢?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

就这样,以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讨。学生在探讨中结合图形的直观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意识到将其对折不失为一个验证的好方法,可以直观进行验证。这样,学生产生了操作的需求,为之后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助力。也正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才使得他们的猜疑愈发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进而逐步揭开轴对称图形的面纱。显然,正是猜疑让学生已有认知逐步深入,使得模糊的思考更加明晰。

三、借“探”析疑

具体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完成猜疑之后的关键步子——析疑。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寻到问题的答案,在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享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探究成功的喜悦。

片段3:以动手操作为载体,析疑释疑

师:刚才大家一致认为对折是个好方法,那就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图形,自己先试着折一折,然后小组交流你们的发现。(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开展探究活动)

师:你们是如何对折蝴蝶图形的?

生1:我是沿着中间将其左右对折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对折后,原来的图形只有一半了。

生2:对折后的蝴蝶活像它们在飞舞时两只翅膀高高扬起合在一起的样子。

师:生2描述非常形象,很好!

生3: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

生4:对折后左右两边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师:生4用了一个词,其他同学听见了吗?

生(齐):完全重合。

师:你是如何发现左右两边可以完全重合的?

生4:我描了折叠后的边线,边上不多不少、刚刚好,所以我认为可以完全重合。

师:非常棒!那你们觉得这两边对称吗?

生(齐):对称。

师:下面同桌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边对称……

“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建构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此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和合作交流经历析疑和释疑的过程,使得思维的火花涌动在学生的思考与析疑之间,一步步地让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从而在交流中逐步逼近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2]。

四、以“结”传疑

在当堂课知识理解和掌握都到位之后,教师就应准确切入反思总结的环节。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可以丰富知识、创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小结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层次反思,让“疑”得以进一步延伸,并带着更高层次的“疑”回到课后的探索研究中去,以深化认识。

片段4:以总结反思为载体,延续疑问

师: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之后,你有哪些新问题?

生1:为什么要把其命名为“轴对稱图形”呢?

生2: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生3:哪些地方轴对称图形的应用最多?

生4:如何剪出一些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

在小结反思环节中,教师关注到认知主体学生的感受、疑问和体验,让学生从各个认知的层面去谈理解、认识和疑问,再一次将学生卷入对概念的质疑中去。如此,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开去,引向一个更加深远的层次中去[3]。从而,学生就可以建构更加丰满的概念,使自身的领悟更加深刻,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更加有效。

总之,没有疑问,就没有高效的学习,“疑”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让我们的课堂彻底远离“满堂灌”,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多些想法、多些疑问、多些对话、多些反思、多些创新,借此促使学生形成深度的数学学习,促使教师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庆林,邱江. 思维和学习领域中的元认知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20-26.

[3]  裴昌根,宋乃庆,刘乔卉,牟少星. 数学学习兴趣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J]. 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2):70-73.

猜你喜欢
对折轴对称图形
说说轴对称
对折十次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分图形
找图形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