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编辑诗词电视剧书法文艺生涯的感悟

2022-10-22 13:12董耀章
火花 2022年5期
关键词:书法

董耀章

我是一个从事文艺编辑工作,兼诗、词、书法、电视剧、歌词、文艺评论等创作历经六十多年的老文艺工作者,对编辑和作者的内核,有着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近年来,不少媒体网络出版物发表刊载我的作品、作者简介里,给我冠以作家、诗人、书法家、文艺评论家的桂冠,我甚感忐忑不安。说心里话,承蒙出版界、网络和有关媒体的关佑和偏爱,我在主业编辑工作之余,确实也发表了不少作品,也在上海、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出版社,出版过《虎头山放歌》《彩色的原野》《金色的山川》《董耀章诗词三百首》《董耀章书法作品及书法随感集》等二十多种著作。但一细加掂量,终觉份量不足,尚欠火候,尽管不会是滥竽充数,也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水平实在不高,只不过是几碟上不了台面的小菜而已,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诸葛亮给他儿子的诚子书中写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从艺六十多年的生涯中,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是立过志、下过功、吃过苦的。努力了,奋斗了,拼博了,但成效甚微。我做过全国公开发行的文艺刊物《文化周刊》的编辑,历任过《晋阳文艺》月刊、《火花》文艺月刊、《九州诗文》月刊三个省级刊物的主编;也培养出许多的人才,诸如知名作家韩石山、成一,诗人张不代、王晋军、毕福堂等不少作者,他们大多都是从刊物上发表作品后,走红文坛,饮誉八方的。我省的《火花》月刊,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著名作家诗人李束为、马烽、西戎、胡正、郑笃、王玉堂等创办的,他们的成名作《赖大嫂》《汾水长流》《夏天的故事》《无弦琴》等有影响力的作品,也都是经《火花》编辑之手发现推荐而成为经典名篇的。

我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深切地体悟出编辑这个职业,是甘为人梯的崇高职业,是为作者做嫁衣的职业,是甘心情愿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职业,正因为作为一个编辑,具备了一心付出睿智和辛劳的代价,但丰硕成果却不属自我,而又不思回报的初衷,正是由于编辑这种不计私利忘我的辛劳,才保证了作者的作品不会付之东流。但凡成为文坛上的成名杰作,无一不是经编辑之手发现举荐而臻达文化宝典,荣登文坛圣殿的。然而这些珍贵的宝典里,印着的是作家、诗人、评论家、作者、名流、领导等的大名,唯独没有编辑的名字,在这种不尽人意且不公允的现象面前,作为编辑,尽管心存委屈,但仍淡定自若,还在默默审读着,撰写着审稿感言,审读中继续发现探究稿件中的叙述美、抒情美、哲理美的内蕴,以及人(作品中的人物)、事(作品中的故事)、情(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作品中的意蕴、哲理、思想内涵)、言(作品中的语言,一切作品都是语言艺术)、韵(作品中的语言美、构思美、立意美、诗意美)、典(包括辞典、语典、法典、典籍)等的要素。所以编辑这个职业,才崇高,才倍受人们和社会的尊戴。人们才把编辑这个职业誉为是沙里寻宝的淘金者,是把作家诗人艺术家从此岸护送到理想彼岸的摆渡者,是作家诗人艺术家的作品得以成功面世的助产士,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是让作者登上宝殿圣堂的铺路石,是文化战线上难能可贵的无名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是头奶牛,吃进的是草,贡献出的是牛奶,编辑不辞辛苦兢兢业业,编辑审阅的作者的稿件,一旦问世,就会给读者身心健康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从事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深切地体悟出作为编辑业余时间,最好搞搞创作。因为编辑与作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关系,每当文艺作品出现百花争艳,佳作井喷式涌现的盛景时,编辑就会感知到:作品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活优美的语言等元素,会使你欣慕,会使你陶醉,会使你倾倒,会使你不知不觉中提升鉴赏力,感受到作家艺术家接地气中把艺术的解剖刀直接深入到生活腹地,透视现实生活,把生活万象中捕捉到的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生动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给读者的本事。在这种艺术美的冲击下,自然而然地会激发你的创作冲动,使你挥舞健笔,下笔生花了,你的作品一旦面世,也就会赢得赞许的目光,受到应有的尊敬。

我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深切地体悟到,作为一个有造诣且称职的编辑,应该是综合知识占有较为充实多样和丰盈的;应该是审美视点较高,审阅作品的鉴赏力和穿透力较强,而在审视稿件时,又极富敏锐性、坚韧性和涵养性;应该是饱学多才,广积博收,勇于求索,沉稳淡定,慧眼拾珠,襟怀博大,海纳百川的智者;应该是铁肩担道义,胸有精准尺,手握点金笔,弘扬真善美的强者;应该是成不居功,大美不言,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高人。故而编辑这个职业,被誉为是文化人从事的至高无上的职业。

我编辑之余,也兼创作,写过不少诗词,习练过一些书法,写过电视剧本,也写过一些文艺评论、报告文学、歌词等,涉猎面较广,但我把更多精力,还是用在了诗词创作上。我从事创作的初期和中期,是以民歌体的新诗为主。2000年临退休前,涉足绝句、律诗、词创作较多,多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等处,出版过《虎头山放歌》《阳光集》《爱的风露》《花潮》《虎穴少年》《美娘魂》《爱的星空》《金色的山川》《彩色的原野》《董耀章朗诵诗词集》等书,在《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文学》《上海文学》《山西文学》《山西日报》,泰国《中华日报》、新加坡《中华文学》、日本《虎杖》等国内外报刊散发过近千首诗词。这些微不足道的作品,只不过是聊以自慰的习作而已。比起成就斐然者,甚感笔力不健,难尽人意,颇感汗颜。面对媒体和文朋艺友给予我友好的赞誉,其实难付,愧不敢当。但也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作品,那是我于1976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虎头山放歌》中的《虎头山赞》,这首诗,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四十多年后,竟然入选了著名大作家王蒙主编的划时代巨著《中国精神读本》。这本巨著,反映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6年一百四十年期间,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郭沫若、巴金、贺敬之、艾青、郭小川、舒婷等的代表作,山西作家赵树理的《金字》和我的《虎头山赞》也荣幸入选《中国精神读本》。

诗词创作中,我深切地浸润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令、明清诗词,直到当代兴起的新诗之中。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纯真雅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强豪放到“心远意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缠绵婉约。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中贯古今的中华诗词历经沧桑岁月洗礼,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创造、积淀、弘扬、传承,历练成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的长青大树,是灿烂辉煌的中华千古文明,是中华深厚文化的软实力,是植根于中华复兴大业的肥壤沃土。千古不朽的中华诗词,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浸润和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凭借着优秀中华诗词生生不息的魅力,融入我们生机勃发的现当代思维之中,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汲取着养分,展现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博大情怀。

朋友们,我体悟到:要想创作出一首较为满意的诗词,其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得住寂寞,滴水石穿,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厚积薄发,不半途而废;要在唐代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下,有选择地精读细读研读古今中外诗歌名篇,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天资,潜心琢磨领会建构诗词立意高、构思巧、语言精、意境美的要素;要有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杜甫的“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字天然万古新,铅华落尽见真淳”的苦读苦吟苦耕的精神。其二,要有深入生活,接地气,有丰盈厚实的生活底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通过对生活的体察、提纯、升华,把生活原型提炼成艺术典型,锻造出精美绝伦的金句来,在生动传神的语言中,酿制营造凸显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流芳、活跃着生命律动的优美意境来,诗词才会有韵味绕梁、三日不绝的不尽诗意,才会给读者以美的精神享受,才会收到震撼心灵的效应,从生活中汲取了养分的作品就会生活化,就会有生命力,作品就会有血有肉,就会生动有神、亲切感人,就会同时代共振。如果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作品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耕地、播种、施肥、锄草、浇地、收割、打场等农活,我都亲手干过。作为农村工作队的队员,我在山西晋东南长胜生产队下乡半年之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对变革中的农村,有深切体悟。我在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虎头山放歌》,1979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色的山川》、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彩色的原野》、1995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爱的星空》、2022年齐鲁音像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董耀章朗诵诗词集》,以及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的《黄河摆渡》、1995年《人民文学》发表的《乡村夜色》、1995年《诗刊》发表的《月下品茶》《雁南归》、2005年《诗刊》卷首占用5个页码发表的《万家寨之歌》、2020年大型文学刊物《黄河》诗歌专号上首篇发表的朗诵诗《黄河放歌》等作品,都是深入生活、体察生活、提纯生活,把生活的原型在脑海中酿制后艺术化了的结晶体,都是有着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

我的老家是忻州市忻府区泡池村,村北紧临金山,金山脚下,有个村子叫忻口,震惊中外的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忻口大战就发生在这里。

此战役中,国共两党两军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我萌生了创作电视剧、反映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想法。1986年初,我和同乡好友郭秋池合创了《忻口战役》电视连续剧,次年定稿后,在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白清才的支持下,进入摄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白夫今执导,特邀了著名演员丁笑谊扮演彭德怀,田甬扮演林彪,潘孝志扮演姜玉贞,胡之琪扮演卫立煌,斗兵演扮演阎锡山,刘殿舟扮演郝梦龄,马彪扮演板垣征四郎等剧中重要角色。我任编剧兼制片主任,郭秋池兼副导演,由县级台忻州电视台录制。此剧用浓重的笔墨,塑造了彭德怀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林彪的策略在胸、指挥若定,郝梦龄军长的浩然正气,姜玉贞旅长不怕流血牺牲、与日寇顽强拼博、惊天地泣鬼神血洒疆场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阎锡山的老谋深算、左右逢源,板垣征四郎的凶残狡诈等等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此剧创作中注重刻画战火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注重细节的人性化,注重景物紧扣主题的描绘。《忻口战役》电视连续剧1990年荣获全国第十届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多次予以播放。中央广播电台用38种语言向全球播放,人民日报海外版、《求是》杂志、解放军报、中国电视报等发表了评论文章和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我也创作过一定数量的格言、歌词、文艺评论等,有的作品和文章在全国的报刊典籍中选载,有的还获“全国优秀论文奖”“全国优秀诗词格言奖”“全民暧晚原创歌曲奖”等。

我这个人,虽学养不足,水平有限,但还心高气傲,一心想成名成家,白天忙于编辑业务,晚上熬夜创作,成了常态,为此健康上出了故障。1982年夏天,北京出版社出版我的诗集《彩色的原野》时,我为了尽快改定书稿,兴奋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困了只打个盹儿。就这样常开夜车患上胃出血的疾病,1982年秋天住进山医大第二医院,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手术之后,醒悟了生命的金贵与脆弱,从此放慢了生活节奏,重操起少年时代有一定童子功的书法行当来。加之退休前,在著名书画家、时任山西画院院长王朝瑞和著名书画家钱骥俊两位名家的鼓励下,经山西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家联合会,我被推选为主席后,临起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狂草癫人张旭的《古诗四帖》、曹权的碑拓等,从历代书法大家的典藉中,汲收了丰厚的养分,使我受益匪浅。在笔法墨法章法的历练中,逐渐充实了自己,在临摹碑帖、效法古贤的匠心下,不断寻找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激励下,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形成了自我苍健圆润豪放俊逸,颇具诗人气质的书法品格。习练书法,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能陶冶情操,沉静心灵,开阔审美视野。我在实践中体悟到,习练书法,同时也是一种调节心态养生健体的好办法。耄耋之年的我,出乎意料,竟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在众多纸媒网络发表。诸如: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董耀章诗书集》,三晋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董耀章格言书法集》,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全国艺术代表人物董耀章》,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了《董耀章书法及书法随感集》,北京晶韵艺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017年编辑出版了与中国书法泰斗、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合著的《中国书画泰斗沈鹏董耀章二人行》,2019年出版了《董耀章从艺六十周年书法集》《国际杰出华人艺术家》《中法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家》《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典》《中国艺术百年巨匠》《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名匠集》等宝典辞书,入选了《奋进》《远观》《龙》《抱淑守真》《笃学进花取》《傲骨凌霄》《高山流水》《天地人和》《人澹如菊品洁若梅》《养德如聚宝积善永世清》《德行如竹健品格似梅清》《德高行远》《山高自有溪流阔根深方见树荫稠》,以及大量自创诗词书法《咏黄河》《咏孔子》《咏老子》《咏李白》等作品。

除此之外,我还在山西美术馆举办过“董耀章诗词书法双艺展”“董耀章格言书法展”“董耀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展”,在忻州举办过“董耀章山水关诗词书法双艺展”,有的书法作品还在中国美术馆参展。我的书法作品受到书画界专家的好评。诸如《中国实力派艺术精品展获奖精品》评述中的:“敬观董耀章先生的书法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布控规整有序,笔墨凝练精到,奔放自如,气韵生动,自出新意。作品实现了景致与怀想、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翰墨之间彰显着宽广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贴紧时代气息脉博,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与远大高洁的志向。其博大宁静,大有自在之意境,深得名家的赞赏与喜爱。”《人民艺术功臣》和谐中国评述中的:“董耀章的书法作品,整体端庄流畅,师古不泥,博采众长,自出机杼。行轴线时直时曲,书体时行时草,点画时方时圆,用笔凝练老到,章法严谨有度,线条饱满活络,刚柔兼济。沉雄劲健,跳岩流纵,阖其气以求精,函其韵以通神,禀赋天地灵气,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大胆而率真,以抒情的笔墨语言,延续着对传统理性的归纳与革新。抒发着书家的个性审美理想与追求,颇具大家风范,极具收藏价值。”中国传统文艺学会2015年8月15日论述中的:“董耀章先生的书法作品,继古不泥,推陈出新,笔力精湛,风格迥异。作品个性鲜明,神采飞扬,传承有序,颇有新意,作品力塑自我,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堪为一代独领风骚的艺术大家。”中华美术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4月述评中的:“董耀章先生的书法作品,气象正大,蕴涵着社会的兴衰成败,透露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既有审美欣赏价值,又有对传统的创新与超越,代表着中国文艺的最高成就。”美国全球文学艺术名家交流协会、世界多元文化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发文中的:“董耀章先生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功力深厚,在传统中博采众长,重精神与气韵,能够与时代产生共鸣。作品既扎根于书画艺术的传统与严谨中,又赋予时代气息与使命,意态潇洒,风格高雅。”瑞典皇家艺术学院、世界艺术学会的评论:“鉴于董耀章先生近年来在艺术界的重大影响力,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世界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的风向标,现在和未来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升值潜力,其作品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二十位艺术家》大型艺术经典。”著名书画评论家吴东明评论:“董耀章先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书法作品,功底深厚,技艺精湛,运笔老到,庄端圆润,风格迥异,独树一帜,极具借鉴和品赏价值。”北京晶韵艺宝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出版的《中国书画泰斗沈鹏董耀章二人行》中评论:“本书选取了当今中国书画界具有影响力的沈鹏、董耀章两位艺术家入编,展示了他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佳作。他们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或真草隶篆技能全面,或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或举旗引领名播业内,都以其突出的成就、建树与艺术风范,为我们提供了鉴赏的楷模。”

在习练书法中,我深切体悟到:中国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它一面连接着历史,一面指向未来,从古代书斋修养,发展到展厅视觉、镜象,愈来愈走向人民大众的公共视野中,成为人民群众钟情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与汉字共生的,是中国特有的汉字传统艺术,是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个独具个性特色的艺术景观。世界上也只有中华民族,敢于用一种单纯的黑墨色为基础,来延绵它至高无上的主流视觉艺术。中国书法,遵循汉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按汉字特点及涵义,以书体、笔法、墨法、章法书写的,是书家自我学养、性情、心境叠加在一起全景式的展示。在书写的笔墨中,折射书家自我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格调、气质、情趣、意象等要素,把工整游动的黑色线条中的横竖奇侧、点画撇捺,提炼升华为抽象、变成有形式感的生命节奏,成为纸面化的精神舞蹈,经世代积累变成了一种通用的汉字书写密码。中国书法,是极富美感耐人品味的卓绝艺术,是高层次上的美学形态,是引以为荣值得骄傲自豪的艺术品牌,从汉字书法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尊严。

中华古文人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诗书画集于一身,倾心于自撰之文,自吟之诗,又擅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大行书《兰亭序》,唐代大文豪、大思想家颜真卿的天下笫二大行书《祭侄文稿》,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天下第三大行书《寒食帖》,都是少有的艺术极品,一上眼就会被书作那淋漓的墨迹、雄强的笔触、苍劲的线条所感动。

中国书法是极具包容性的载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晋代书法有“尚韵”之说,其韵涵盖着畅达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与和谐律动艺术美的质地。韵是书家主体意识通过书法创作,欣赏对线条呈现出的气韵美、墨韵美和神韵美的一种富有节奏律动的抒发感受。到宋代书法有“尚意”之说,书法线条蕴含着意境之美。到唐代书法有“尚法”之说,书法线条注重严格的法度。到元代书法有“尚态”之说,书法线条追求圆、润、厚、重、粗、细、长、短、肥、瘦、宽、窄等审美趣味。

中国书法折射着儒家思想。“书者,心也。”“学书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

习练书法实践中,我体悟到学书路上无秘诀,刻苦历练自开窍。一个学书者,要想成器、成名、成家,书山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攀登的台阶,只要对书神心怀虔敬,对先贤毕恭求教,苦临碑帖中,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尚似”,靠着自己的智慧、毅力、勤奋、苦练,以心、手、笔合力用劲,就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逐级向上攀登,最终会登上艺术高峰,成为世人仰慕的书家的。

历代成名的大书家,他的作品之所以超俗绝伦、气韵生动,正是由于他的作品浸润着他挥洒而不逾距的内在张力,而又充溢着他的文学、哲学、美学等书法外的功力和底蕴。诸如唐代杰出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为学之道,就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弘扬的。颜真卿为学好书法,曾拜在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张旭门下。张旭的书法,植根深厚,包容江河,泼墨不羁,恣肆狂放,精通书法各体,尤长狂草。颜真卿想一举成名,希望张旭老师能指点迷津,教他成功的秘诀,张旭只是给他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要指点了一下名家字帖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张旭还带着颜真卿游山玩水,赶集看戏,回家后,照常让颜真卿练字,或者看自己挥毫疾书。颜真卿得不到老师成功的秘诀,情急之下,直接向老师提出传授秘诀的要求。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颜真卿听后,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于是更进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张旭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说:“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之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无其它诀窍。”接着张旭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张旭严肃地对颜真卿说:“学习书法要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四个字:勤学苦练。”张旭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茅塞顿开,真正明白了书法的为学之道。从此,颜真卿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的神韵,最终成为书坛世代尊崇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劝人好学的传世七绝《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颜真卿少小苦读苦吟苦练的真实写照。

朋友们,文艺创作,是一个饱含着理智心血汗水荣耀浇铸在一起的艰苦的劳作,忌虚伪,忌浮躁,忌沽名钓誉。踏踏实实写作,是一种修为,也是对文字的尊重。学书,一定要掂量自我,正视自我,把握自我,精准评估自我,做到不骄不躁,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既然选择了文艺创作这条道,就一步一步,踏实脚印,用智慧和心血铺路,向着大诗家、大作家、大艺术家的金字塔尖逐级攀登,义无返顾地奋发冲刺,你的大名终会同你脍炙人口的大作,成为文艺殿堂的宝典而光彩夺目的。

在我业余创作的酿制历练中,总喜欢在寂静的深夜,潜下心来,伏案灯下,伴着窗前的皓月星光,把生活里积淀的一些人和事的碎片,在脑海中梳理回放,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地串连起来,在稿纸上一页一页地铺开。凝望着一个个名字,一件件过往的事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像电影镜头在眼前拉近、后移、旋转、变换……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一页页稿纸上纵横驰骋。

作者这个称谓,深含着荣耀价值与尊严。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大作家还是无名小辈,不管是大诗人还是小诗人,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研究员,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也不管是军人还是学生等等,只要你把作品交给报刊或出版社等媒体,署名一律统称作者。

我们都因热爱文学艺术而走到一起,因对小说、散文、诗、词、曲、赋、书、画、戏剧等的钟情而走到一起。我们都热爱生活,有对生活的眷顾,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故乡的眷恋,有对山川水草的心仪,有对友情的珍爱,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抨击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纷纭万象,都会顺着你创作的笔触和指尖敲击的键盘,流进你一篇篇倾诉的文字里,你的情感世界便会在读者心头发酵,或惊喜,或激奋,或抑郁,或悲伤,或讶异,或愤怒,都会在编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中,一起与时代共振的。你就会在臻达守正创新、植根铸魂的制高点上,放射出异彩纷呈的精彩,为文艺殿堂增色添彩。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篇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三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