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同濯

2022-10-27 22:10王国刚
现代苏州 2022年13期
关键词:沧浪范仲淹欧阳修

王国刚

苏轼有诗云:“君家江南英,濯足沧浪水。”

从饮马桥出发,沿着人民路一路向南行,走过三元坊,左前方就是沧浪亭。

北宋庆历三年(1043),仁宗因讨伐西夏元昊,兵久无功,钱粮吃紧,奋然改组。命范仲淹推进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苏舜钦、欧阳修等名士全力支持,推行新政。

这一年苏轼才八岁,在眉山入小学,他从京师回来的乡老先生那里知道了上述国家大事。因此,“苏舜钦”这个京师本家“高官”之大名从此牢牢地记在了苏轼的心里。

庆历五年(1045),新政失败,苏舜钦闲居苏州。他用四万钱买下了这个曾经是吴中节度使孙承佑旧馆的“野老不至”地,“构亭北碕”“鱼鸟共乐”;他经常驾舟出游,“幅巾以往,洒然忘归”,自号沧浪翁;他常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沧浪之名由此盛传。

苏轼和苏舜钦,“二苏”本是同乡,都自四川,同为一姓,于朝中,他俩前后均与欧阳修交情甚笃,一个唱酬好友,一个得意门生,更有着几乎相同的为官经历。

疫情后的这段时间里,为了却一个心愿,我走进了沧浪亭,假如“二苏”能够得此相逢,那世间又该有多少肝胆相照的故事和佳话啊!

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闲居苏州沧浪亭已三年,朝廷命其任湖州长史,未及赴任,他却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本应该可以成为一对忘年交的“二苏”从此错失在了历史的瞬间,好不令人惋惜。沧浪亭寄托着苏舜钦的未竟事业,苏舜钦代表着沧浪之源。代代文人名士都将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苏轼尤是。

元祐五年(1090)秋,大雨,太湖泛滥,苏轼再一次从杭州来到苏州,沧浪亭是他牵挂地。大水是否会影响到沧浪亭?这里已不仅仅只是苏州城里第一个古典园林,更是苏轼对于苏舜钦昂扬洒脱之向往,天虽不假寿,令“二苏”无缘得见,但见沧浪亭即得苏舜钦,沧浪同濯乃“二苏”同濯。

乌台诗案前,踌躇满志的苏轼在湖州霅溪边,面对着雄峙于太湖南岸的弁山,曾经写下了“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的名句。苏州、湖州;沧浪之水、未浑之霅水,清澈明亮,一如前方之弁峰,苏轼“濯缨”,濯的是苏舜钦当年追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缨。未曾想,自己亦如当年王拱辰劾奏苏舜钦一样,相隔未几,历史正在重演。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打入大牢,苏轼却因反对王安石“熙宁变法”也被投入“乌台”,“二苏”遭遇了历史上相同的为官命运。最终,一个闲居苏州,一个独居黄州。

其时沧浪亭已经更换主人,此处已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与苏轼是嘉祐二年同榜举子,因为同榜,苏轼早早地“出人头地”、风光无限,这使得章惇在政治上始终与苏轼相对而行。更有1094年,哲宗正式执掌,改元绍圣,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恢复“新法”,“元祐党人”落败,苏轼从英州远走定州、惠州,一路贬谪,背后都离不开章惇的一手“操办”。

再驻沧浪之水,隔岸眺望,此刻的苏轼已然与当年之苏舜钦一样,他已然超脱了官场之俗世起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政治清浊,苏轼已无意再行展开,沧浪之名已经不言而喻。

千百年来,如今的苏州政通人和,沧浪亭全园面积已增至一万平方米,园内假山叠石,高低起伏;古木森郁,藤萝蔓挂;亭建榭造,复廊花窗,借景的手法,匠心独运。光影会合,风月相宜,沧浪之水已如“二苏”之大名,日夜长清。

清风明月本无价,沧浪之水同濯缨。

猜你喜欢
沧浪范仲淹欧阳修
范仲淹画粥苦读
沧浪之水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快乐的“长工”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岁末感怀
勤奋的欧阳修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