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逻辑理蕴与路径构建

2022-10-27 06:22李洪运黄明元
关键词:敏捷性应急能力

李洪运,黄明元

(1.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新余 338004;2.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当今人类已进入风险社会,现代社会处于加速化发展运行之中,生产力获得指数化增长的同时,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种风险特别是新兴风险引发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影响和威胁人们生存、生产和生活,构成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治理压力”之一。有效应对各级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结构特征进行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本文引入敏捷治理理论,充分挖掘其快速有效治理回应的核心思想,在深入分析敏捷治理逻辑理蕴基础上,积极探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之道。

一、敏捷治理理论引入

(一)理论溯源

《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报告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将高素质的员工、动态灵活的虚拟组织机构、先进的柔性生产技术进行集成,使企业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胜,并能对由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驱动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由此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1]。“敏捷制造”提出以后,敏捷性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敏捷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敏捷供应链”“敏捷开发”“敏捷项目管理”“敏捷服务”等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不断研究探讨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大量关于组织敏捷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组织敏捷性的内涵还没有达成高度一致的认识。王佳燕、李超平根据以往组织敏捷性定义的研究,从中总结提取概念的理论主旨,将组织敏捷性定义为:敏捷性是组织具有的一种动态能力,指组织能够敏感感知外界快速变化,对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变化,灵活、快速、有效的制定新战略,同时对自身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及再分配,从而支持新战略的能力[2]。董华、夏淼从感知能力、应对能力、创新能力等三个视角对组织敏捷性概念内涵进行归纳分析[3]。感知能力视角强调企业或者组织对于环境变化感知的敏锐性,基于这种变化做出预测和研判,更加注重组织对于机遇和风险时效性的把握。应对能力视角强调企业或组织在敏锐感知基础上能够做出快速响应,认为高效的响应能力才是组织敏捷性的关键,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举措并做好及时跟踪反馈,该视角更加注重组织执行力。创新能力视角下的组织敏捷性观点强调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针对环境变化那样被动性的“感知”和“响应”,认为企业在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积极做好调整变革,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开发和提升组织的敏捷能力。

(二)理论主旨

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明确提出把“敏捷治理”纳入到政府政策制定中来的理论思考,发布了《敏捷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政策制定的重构》白皮书,指出“敏捷治理”是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灵活性或适应性的行动或方法,是一种自适应、以人为本,以及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决策过程[4],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要更加符合对象的特征和趋势。针对互联网对于社会深度嵌入和重塑情况下,社会的风险性、复杂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对此治理回应的速度要增加,政策流程也要更加灵活机动,“敏捷治理”被用于新兴产业和共享经济监管的分析研究。这里“敏捷治理”概念具有一定的特指性,需要结合治理理论在一般意义上进一步阐发和界定。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调适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本身得到优化增强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领域等主体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加强主体间的合作共享达至“善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理念和形式上,还应该体现在目标实现和效能转化上,即要形成高效的治理回应,避免治理低效或者失灵,因此敏捷性成为目标效能实现的重要指向。敏捷治理是敏捷性思想在公共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是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它是指公共治理主体为有效实现治理目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制机制,能够快速感知治理对象的变化发展,及时调配资源、制定政策、建立合作予以充分应对,快速感应、有效回应、高效协作是敏捷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在国家治理脉络中,纵向上指党委和政府主体的治理实践,横向上是指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敏捷治理就是要从两个方面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适用性分析

在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高度并存的现代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显著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各类风险演化而来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主体范围广,并且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敏捷治理符合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治理目标和效能要求。从理论溯源来看,企业敏捷性本身包含着对于危机、风险的感知和应对,所以有研究指出敏捷性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感知危机、处理资产、评估风险和精准执行的一种能力[5]。敏捷性思想对于公共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治理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敏捷制造、敏捷供应链、物资敏捷保障等研究基础上,对于应急管理中物资保障和筹措展开研究,形成震后应急物资敏捷保障模型建构研究[6]、应急物资敏捷筹措网络构建研究①参见:陈梓杰. 应急物资敏捷筹措网络构建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等成果,提升应急物流系统的效率。对于应急管理来说,运用组织敏捷性理论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公共组织的层面,通过获取这些组织的相关数据,研究组织敏捷性对于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3]。

现代风险社会中,各种风险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尤其是新兴风险大量涌现,对风险客体本身采取敏捷感知回应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要求。对于传统风险,人们认知判断较为充分,敏捷治理就是敏锐监测风险动向发展,一旦暴发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经验方法进行应对。新兴风险具有认知上的模糊性以及发展上的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性常常难以判断,由此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统治理方式可能无所适从,敏捷治理反对应对上迟滞和被动,着眼于事件萌发前风险本身感应认知,调度各种资源实施敏捷治理行动,促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平息。从治理主体来看,多元主体协作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重要趋向,治理上常常需要政府多层级、多部门的协调联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突破了政府单一主体范围,形成包含“国家―社会”密切协作的大型治理系统,治理系统层级越多和幅度越大对于治理敏捷性的要求就越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具有明显的跨区域、跨组织、跨部门特征,本身要求合作者、协力者的有效参与,企业敏捷性研究有着大量关于合作伙伴敏捷性的研究,运用先进技术工具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及敏捷虚拟企业中动态联盟构建,这些内容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治理合作的要求相契合。因此,敏捷治理作为治理理论最新理论发展,其理论特质适用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研究,本文尝试运用敏捷治理理论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运作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深化拓展理论应用的同时有助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治理。

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逻辑理蕴

着眼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效能提升,引入敏捷治理促进现行治理体制机制优化与重塑,在于能够切实有效解决现行治理体系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各项治理要素,深入分析敏捷治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上的逻辑理蕴。

(一)制度能动性

政府组织和管理制度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逻辑起点,“理性官僚制”是高效处置事件的重要基础,但受管理幅度、层级、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又会大大降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回应性。风险与危机之间的转化愈发具有复杂性,难以通过单一部门来完成风险的识别判断,受制于层级部门职责、专业水平、程序流转,风险在组织流转过程常常呈现衰减现象,称为“风险的体制性衰减”[7],风险在中间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风险感知出现偏差,促使体制的决策或者政策输出存在较大差别。科层治理架构中,由于职责分工可能导致风险责任模糊,组织部门依据现有制度规则实施“避责自我保护”,风险不能得到及时规制而被放大,造成风险规制体制迟滞[8],从而促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感知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来源,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实际情境中,应急响应机制需要遵循法定程序,若既定的程序规则减损了应急效率,应急指挥人员为了避免问责,需要请示并等待上级决策部署,越是影响范围大的突发事件,一线主体部门的彷徨等待可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贻误最佳处置时机[9]。各行业部门都承担着风险安全管理的职责,但这与组织日常行政管理目标相冲突,组织部门根据要求履职,但主要是文本台账、检查留痕等规避责任的做法,存在风险规制体制的泛化[8],导致部分风险管理遗漏或者忽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风险信息不能有效传导处置。组织运行敏捷性是敏捷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不只是在理论层面保持风险感知的敏锐性,更是致力于从组织制度层面增强能动性,加强制度的优化设计实现制度运行敏捷流畅,避免陷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被动或者迟滞局面,因此敏捷性是对行政“理性官僚制”这种流转衰减或低效的改进,将其打造成为敏捷性的治理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效治理回应。

(二)多维协作性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是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复合治理,这些治理主体包括由应急管理、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组成的政府组织,它们构成治理系统的轴心力量,还包括医院、学校、广播媒体等事业单位,同时包含大量市场主体参与,以及志愿者、(村)社区、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等社会治理组织。这些参与治理的成员伴随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情景的演化,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建构加入或解除退出进行更新调整。业务合作敏捷性是组织敏捷性非常重要的建构维度,主要指组织通过业务合作的形式来利用合作方的各种资源和竞争力的能力,这对于多元治理主体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具有启发意义。由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快速治理回应的要求,敏捷治理协作解决的不仅是主体之间合作的达成,而且还指向主体合作的效率问题。借鉴“文化堕距”的概念,治理主体能力“堕距”直接影响着治理协作的效率。文化堕距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文化的两个或多个部分,由于变化的时间和程度不一致,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①参见:奥格本.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 王晓毅,陈育国,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协作能力“堕距”现象表明,参与治理的主体对于社会环境变化能力和反映程度存在差距,导致协作治理过程衔接、协调方面的“失灵”,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效果。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治理协作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在物资调配方面能力不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救援物资精准调拨,跟不上疫情防控治理要求。因此,敏捷治理构建需要多主体能力的治理能力组合,能力“堕距”现象说明必须培育提升治理参与主体的合作能力,从而促进疫情防控治理敏捷性水平提升。

(三)治理全程性

总体来看,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存在“重应急、轻预防”问题,或者说应急处置能力强于事前的风险治理能力,虽然“预防为主”成为突发事件治理的基础理念,但治理预防能力建设方面相对不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存在结构性失衡,使得风险危害放大引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之后,体制才会发生重大的敏捷改变,导致敏捷治理的端口滞后。2021年7月,河南郑州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后,短时间内城市内涝十分严重,公共交通几乎停滞,部分区域水电气和通信供应中断,“郑州地铁 4号线成水帘洞”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社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给郑州市的应急治理带来严峻挑战。这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应急治理和风险应对在事前风险治理能力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敏捷治理意味着治理组织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和职能都是敏捷的,它要求敏捷把握危机风险因素,不能“重应急、轻预防”,即敏捷治理不仅仅在于应急响应和救援处置环节,还应把端口前移到预防和准备环节,防止风险演化成为危害严重的公共事件。社会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及其带来的公共危机,成功的管理必须能够发现真正导致危机的风险,包括问题、矛盾和“病根”[10],应急处置只是迅速控制事态局面,但忽视了事前的风险治理,这正是敏捷治理的应有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和准备是整个应急过程中的起始阶段,敏捷治理端口配置到预防准备环节,根据地方实际做好应急预案动态调整,组织做好应急演练,做好前端环节敏捷治理工作,有助于后期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 [2021-09-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 78165.htm?from=singlemessage。。例如,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越早进行敏捷治理介入,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就会越小,防控治理中各种医疗物资供应紧缺,说明了平时相关资源储备不足,同时加强关于传染病疫情风险预防准备、监测预警等前端端口的敏捷治理工作,是此次新冠肺炎防控治理带来的重要启示。

(四)动态调适性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实际上是政府部门为核心的治理组织体系根据事件情境所做的适应行为,它可以划分为预案适应和组织自适应两个阶段。前者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基础,后者则是实现有效治理的保证。预案即应急预案,是指为应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在资源、人员、组织、机制等方面所做的规划安排,用预案来协调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调适,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从常态管理向非常态管理的过渡机制。用预案编制可以完成灾前相互独立的组织间面临灾害危机时的协调和分工,预案编制形成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变所做的第一重适应,通过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达成事件治理的整备工作。预案适应只是预控导向,不能完全对应突发公共事件实际情景,这就要求治理组织根据动态情景进行自我调适,这种组织自适应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变的第二重适应[11]。2003年SARS事件之后,我国业已形成了“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与法制)为基础的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框架。但现实应急预案编制存在实用性不强、科学性不足、开放性不够等问题,导致预案的适应性较弱,影响了实际效用发挥。适应性本身构成敏捷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预案编制更加贴合地方实际,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总结预案的经验与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景构建新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流程,促进预案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对于组织自适应,敏捷治理要求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进行灵活调整,积极构建敏捷动态适应能力。组织自适应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治理应对过程,根据敏捷治理思想内涵,就是要做到资源的科学有效调度,政策举措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积极促进敏捷治理的实现。组织自适应能力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在“一案三制”治理框架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应用,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颇有成效,成功应对多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但对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风险社会而言,还具有提升空间,而敏捷治理能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优化提供理论视角和路径方法。

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路径构建

敏捷治理的制度能动性、多维协作性、治理全程性和动态调适性为现代社会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成功应对和高效治理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而敏捷治理理念引入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治理当中,其最终成效如何,关键在于通过机理分析,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敏捷治理框架模型。

(一)建构机理

治理敏捷性由静态敏捷性和动态敏捷性两个层面构成,静态敏捷性是指组织具备敏捷性的内在要素和资源,通过这些内在敏捷要素增量促进组织敏捷性提升,静态基础的组织敏捷性是一种潜在的敏捷性。动态敏捷性是指组织敏捷性的动态建构过程,体现的是治理敏捷性的形成过程。因此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框架建构不仅要着眼于组织敏捷性的微观基础,更加要着眼于敏捷性构建更为宏观的能力范畴,从动态能力视角深度考察和探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可行路径。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以敏捷驱动力、敏捷提供者和敏捷能力构成的敏捷性框架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12]。在企业敏捷性构建中,敏捷驱动力主要来自变化,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变化,直接推动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行为的改变调整。敏捷提供者构成企业调整创新的基础,包括企业人员、组织、技术、财力、资源和创新等,是企业采取敏捷调度的重要支柱,敏捷性过程就是充分调动这些要素的过程。敏捷能力指企业采取敏捷反应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洞察能力、快速吸收能力、灵活整合能力等等。相对于企业而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组织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政治性特征,因此敏捷治理的分析框架内容有着很大区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建构框架模型(见图1)中,各级政府组织、人员技术、财政资源、法律制度、政策工具等构成敏捷治理的提供者,是构成治理敏捷性的基础要素,在敏捷治理模型中构成敏捷支柱。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敏捷提供者与企业组织不同,组织运作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组织运行程序、边界、职责有着权威性的法律要求,这与企业运行主要来自企业本身的规定不同,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可以促进敏捷治理构建,但职责不清、边界模糊、程序繁琐也会限制治理的敏捷性。在敏捷驱动力方面,市场变化是企业敏捷性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捷驱动除了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驱动力的范围将更加宽广,包括信息舆论监督、政治性要求、公共职责要求等,都会影响政府组织采取应对举措的敏捷程度。敏捷能力方面,企业主要对象是市场要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对象范围更加广泛,因此敏捷能力构成更加多元,是多维度能力的组合,包括敏捷感知能力、敏捷决策能力、敏捷执行能力、敏捷集成能力、敏捷动员能力等。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危机事件通常历经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期等过程演进[9],敏捷治理贯穿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全过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要依据敏捷治理建构的模型机理,积极探索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这一领域敏捷治理的路径。

图1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建构框架模型

(二)构建路径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下敏捷治理的建构机理,敏捷驱动力不会自动转化成为敏捷能力,治理敏捷性实现主要依赖于组织、人员和技术等敏捷提供者,组织成员构成自主敏捷性,理想敏捷治理实现要求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富有责任担当精神,做到敏捷感知,做出科学规划设计和方案决策,高效落实相关方案,推动组织架构优化完善。组织管理方面构成流畅敏捷性,流畅意味着组织治理系统高效运转,要求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政府部门层级以及外部协作流程、履职快捷高效,这需要在法律制度和战略规划方面予以重视,在敏捷治理理念指导下推进组织管理优化,实现敏捷协作。技术敏捷性作为中介工具,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助力信息沟通、决策服务、资源调度,帮助实现自主敏捷性和流畅敏捷性。因此,应着力从组织、人员和技术方面入手,探索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构建路径。

1.更新理念,树立敏捷治理价值目标

深入分析敏捷治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逻辑指向,可以发现,敏捷治理已经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完善和提升重大突发事件治理敏捷性,需要更新治理理念。要强化应急系统对于敏捷治理理论指导和目标指向的作用,培养主动应变的意识,增强防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嗅觉和警觉,对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风险区和高风险点进行敏捷感知。根据敏捷性提升机理,人员是思想理念的承导者,社会公共治理参与者,首先要树立起敏捷治理的观念,改变原有被动和惯性治理思维,强化树立积极能动的敏捷性责任和使命,建立起敏捷治理的组织文化,将敏捷感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而言,敏捷感知首先是一种主动担责、快速响应的态度和由此而形成的整体性氛围。因此要强化各级党组织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政治领导,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植于组织建设和人员思想,通过提升政治站位促进治理制度能动性发挥,尽力消解官僚制避责行为,打造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高素质社会治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2.优化整合,构建敏捷治理体制机制

应急治理本质上要求是敏捷性的,敏捷治理理念落地离不开官僚制组织框架,构建注重预防、高效回应、积极主动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敏捷治理的关键。敏捷动员贯穿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全过程,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实现捷治理的重要前提,而组织及其机制的敏捷性是实现敏捷动员的根本保证。[13]在组织方面推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需要组织在结构―功能上促使资源、信息、权责在横向与纵向上合理有序流动,采取横向整合与纵向精简的思路对治理体制机制予以优化。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编制应急预案,切实发挥各个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横向沟通联系促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功能合理分工,促进事务信息的内部流动,同时推进纵向流程和层级节制得到优化精简。改革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法治体系,完成体制机制顶层规划设计,优化调整应急流程规范,完善职权责任条款,重构政府权力和事务责任之间的关系,促进关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研判、评估、决策和防控等环节高效运转,消除制度框架中制约敏捷治理的掣肘性因素。

3.培育提升,推进敏捷治理能力建设

敏捷性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静态的组织架构归根结底是转化为能力,因此要强化培育提升,大力推进敏捷治理能力建设。政府组织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能权力,能够迅速调配各项资源,有效组织和推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在敏捷治理能力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关键是要把能力激活,转化成现实的治理效能。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目标考核是推进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蕴含敏捷治理内容的考评指标体系,帮助治理主体把能力调动起来。能力培育提升是一个组织实施的过程,持续做好预案应急演练,通过实操演练检验和提升敏捷治理能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所涉领域专业性较强,主政者业务能力不强会降低治理的敏捷性,影响突发事件及时有效治理,因此需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合作是获得敏捷性的主要手段①参见:周和荣. 敏捷企业及其运行机理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敏捷治理强调增强治理主体的密切协作来提升治理的敏捷度,因此敏捷协作能力的提升是实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的重要基石。令行禁止、高度自律和高效协作是政府组织敏捷协作能力提升的三个核心目标,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后,多层级、多部门在信息、人员、资源、资金等应急治理要素的调配和使用上快速响应,顺畅运转是获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主动权,将突发、无序、扩散的公共事件引向可控、有序和稳定,从而最终化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消极影响的关键。近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部分省市暴露出了慈善捐助管理混乱、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管控不力等问题,对此应加强治理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合作紧密度,做好合作者能力评估和培育,避免能力“堕距”现象。

4.科技支撑,用好敏捷治理现代工具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感知市场需求,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高效配置。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帮助政府组织获知人口流向、预警风险人群、监测交通枢纽,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治理效率,信息技术成为敏捷治理的重要支撑工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敏捷治理,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数据对接与整合,加强风险信息的快速分析,完善联动协作平台机制,促进突发事件治理变得更加敏捷智能。

本文运用敏捷治理理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效能,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类似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研究的视角,当中还有很多深化讨论的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治理的敏捷度进行定量考察,从而探索敏捷治理构建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敏捷性应急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C2系统的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