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022-10-28 07:54马无纤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7期
关键词:话语时代政治

马无纤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形态,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媒体形态的变革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产生深刻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全媒体背景下“三进”工作面临教育环境转变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形成了一套由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构成的稳固体系,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责任,塑造了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全媒体时代,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跨时空传播。在技术层面上,只要拥有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个个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常态。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传统的中心化传播路径被“多对多”的传播方式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主导权被开放式、平等性、多样化的传播削弱。在普通参与者话语权提升的同时,各类文化和思潮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全媒体中自由流动,多元意识形态涌现且价值观较量不断,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被大大削弱,这种情况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相较于以往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其不可避免地被全新信息时代塑造。这一批大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习惯于互联网生存,其生活方式、成长空间被各类媒体包围,是信息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与此同时,他们思想尚未定型,判断能力不足,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出现在眼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在其成长中的效能。这种冲击首先来自一些西方国家文化思想的渗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上的围堵没有停止。在全媒体时代,西方国家依然想要倚仗经验和技术优势维护其评价标准。其主要做法就包括利用全媒体新兴载体,将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等隐藏在动漫、游戏、电子读物当中,以娱乐产品的形式贩售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观念。

教育环境的转变来自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种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体现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和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近些年来,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生态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时有活跃,在表达价值诉求的同时,往往涉及着政治议题。这些思潮借助全媒体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进行自我表达的扩音放大,一些负面态度、腐朽观念混杂其中,侵蚀当下高校的教育环境,妄图成为塑造青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比如泛娱乐主义的弥漫。泛娱乐主义是一种将娱乐贯穿社会生活的全部,以娱乐价值作为价值判断首要标准的社会思潮,本质上蕴含的还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该思潮的发生与信息技术推动下媒体平台的发展密不可分。全媒体时代,资本强势注入文化市场,借助社交媒体、新闻终端、直播平台、大数据计算等新媒体技术,推动网红经济、网剧网综、网游网文、短视频等产业蓬勃发展,以碎片化、个体化的形式,通俗化、庸俗化的内容,带给人们浅层的精神满足与心理愉悦,并在多节点传播中炒作娱乐爆点、议论公共事件、虚无历史文化。如果网络狂欢愈演愈烈,青年人投身其中,以泛娱乐化逃避现实与麻痹自我,易导致理性思维方式的扭曲,消解社会主流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敢于亮剑,主动迎击,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去伪存真。

二、全媒体背景下“三进”工作面临话语体系转变的挑战

话语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流工具。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展现了国家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了用主流意识形态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推动“三进”工作的必然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凭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讲授为单向交流形式,构成相对封闭的话语环境,较为有效地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全媒体时代,旧的话语环境被打破,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时,存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远远超出书本的范围,通过媒体平台,他们获得大量有关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世界局势的感性或理性认知,自主学习的求知欲逐渐提升。他们渴望了解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准确研判世界发展大势;他们感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渴望理解其中的制度力量;他们对于脱贫攻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充满自豪,同时对于中美贸易摩擦中芯片产业遭遇的瓶颈十分困惑。除此以外,他们关心新时代大学校园的优秀榜样,关注教育、就业、收入、住房等事关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于公共话题敏锐且乐于发表意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只局限于解读思想理论,复述政治观点,却远离生活实际,就只能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当成考验背诵能力的必修课,无法入脑入心。因此,全媒体背景下“三进”工作首先需要做到话语主题的转变。既要有理论深度,即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又要有现实温度,即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让学生在更加宏观的视野中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

时代在变,传播手段与传播渠道在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连接、交融,需要审时度势进行话语方式的革新。教育者一方面要放下姿态,改变独白式的单向表达,营造融洽的沟通场景,与学生实现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要转变语态,将抽象的理论、宏大的思想转变为鲜活生动的教学语言,让话语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除此之外,还要创新形态,借助AR、VR、大数据等技术革新,利用微博、公众号、客户端、短视频网站等平台,构建动态立体的主流话语阵地。比如,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新媒体形式将中央政府的重要政务信息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账号开通后短短两小时就收获了10万以上的关注,其中相当一部分关注来自大学生。还有一些大学开通微博账号,除了信息发布还设置活动议题,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发起的“晨读100天”签到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参与,无数青年学子在晨曦中唤醒梦想,砥砺前行。2020年4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精神的过程中,全国各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大接龙”的方式,掀起了联学接力、互动分享的学习热潮。活动中,各所高校邀请优秀师生代表校园巡讲、网络连线,以“微党课”“云班会”等形式,借助“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平台,生动演绎、互动传递、全景展示学习交流情况,凝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爱国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短视频、公众号、H5也正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声的新渠道。

三、全媒体背景下“三进”工作面临教育主体转变的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受教育者往往处于失语或附和状态。在全媒体时代,以往的局面被打破。全媒体的主力军已经是当代青年人,有统计显示,在全媒体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七成,其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超六成。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更感兴趣、使用更为频繁,接收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更为多元,个体表达更为自由,并且容易因为特定的兴趣而关注,形成不同的话语圈层。以往教育者的绝对权威被打破,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思想理论的接收者,同时还是思想理论的言说者、解读者,他们与教育者一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教育主体的变化要求教学思维的转变。教育者一方面要摆脱以往灌输者的固有思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从“静听”状态中走出来,参与议题的设置,自发自觉地表达观点、意见,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比如,在教学科研团队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组建合作形式的教学科研小组,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其善于运用媒体技术展现内容的特长,参与教学设计和课题研究,让师生在互动研习中实现同频共振,在教学相长中释疑解惑。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有应对全媒体发展的主动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时,教师要主动研究,旗帜鲜明地把道理讲清楚,否则就容易被其他内容抢占先机、丢失阵地。比如,青年人中的圈层文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形成的新现象。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计算,用户的浏览记录、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被深度分析,高度匹配的产品内容根据计算结果被精准推送。用户再通过社交媒体结识同好,形成彼此认同、具有归属感的社交圈层。这样的圈层文化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中,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出现与主流价值链条的断裂。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塑造价值观的作用,就要有能力“破圈”。这种破圈基于理解与尊重,更重要的是,以昂扬的时代主题、开阔的理论格局和鲜明的现实关照,穿透圈层的壁垒,促进不同圈层文化的互动与互通,引导青年人把兴趣爱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来,在为实现社会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体价值。这个过程必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全媒体的形态主动表达。

教育思维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者素养的转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从全媒体背景的视角来说,就是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知识功底,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能力,以透彻的学理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全媒体素养,主动适应全媒体的传播语境,学习掌握全媒体知识和技能,正确恰当地使用全媒体语言。在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把“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和抽象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构建与学生全媒体交流的平台,让“三进”工作活起来。

总之,全媒体背景下,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唯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话语时代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