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2-10-28 03:43朱亚文
小学生 2022年29期
关键词:探究性双减数学知识

☉朱亚文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带来了新的风气。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的数学作业,必须更加注重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保障作业的质量。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种思路已然不能满足当前“双减”政策的要求,适应不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把握“双减”政策的本质和基本要求,从多方面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促进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点

(一)注重融入趣味元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减”政策下,教师在创新数学作业设计中,需要注重融入更多趣味元素,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融入趣味元素,能够有效体现“双减”政策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复杂性等特征,不少小学生将数学当成其心中“难以逾越的大山”,从数学作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趣味元素的有效融入,能够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改善学生的畏难学习心理[1]。所以,数学教师需在课堂和课后的数学作业设计中,融入一些学生更加感兴趣的趣味元素,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升作业效率。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设计作业的根本意义,就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应用知识的经验。在“双减”政策下,创新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后作业量缩减的情况下,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注重结合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需在数学作业中增加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后,思考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并分享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

圣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对于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好动、好玩,他们对学习没有深刻的概念,甚至没有具体的目的性,往往只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而“是否有趣”往往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第一要素[2]。在“双减”政策下,设计趣味性的数学作业可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作业的乐趣。这就要求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掌握各阶段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点,而后与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作为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的依据和参考。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两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了“趣味扑克牌”游戏型作业。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了5副扑克牌,其中每张扑克牌上都会对应标有分数数字,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接着每组发放一副扑克牌,其次,小组成员内部PK练习: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随机抽选3张牌,分别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计算最快且正确的同学可赢得其他成员的牌,游戏结束时看谁手里赢的牌最多,则为胜利者;最后,各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间终极PK,比赛规则不变,最终获胜的小组成员每人可获得老师准备的小奖品。这样的作业形式,让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在玩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算理和算法,提升了数学计算能力。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针对这部分知识的巩固,不少教师都会采用单一的题海战术,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以达到教学目的。殊不知,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倍感疲惫,还可能导致其出现固化思维,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点,提升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效率,更能够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得到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学生布置趣味性数学作业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作业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该趣味性作业的设计是否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最大化发挥数学作业的效用,以落实“双减”政策下“减量不减质”的教育目标。

(二)设计生活化数学作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也是数学的源头,数学学科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本就比较紧密,生活中存在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和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取之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数学学科的价值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彰显出来。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领会到数学的魅力。对此,教师可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设计生活化数学作业,以拉近学生与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3]。在设计作业内容方面,教师要设计契合学生学情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习思维和空间,掌握更多学习数学学科的方法和技巧,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后,教师设计如下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中一周内的自来水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学会统计生活中的数据;在学习有关《利息与利率》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去查询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三个银行定期储蓄一年期的利率,帮父母看一下,如果定期存一年,存款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然后帮父母算一算,若存1万元,到期后,应得利息分别是多少元?看看存哪个银行最划算。通过将数学作业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可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进而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设计层次性数学作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人,就如同种花木,不同的花木有不同的特点,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浇水和施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要知道,受家庭环境、先天智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在接收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仍有不少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作业设计和布置方式,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又违背了当下“双减”政策的要求[4]。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及数学基础水平等因素,让数学作业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感受到完成数学作业的成就感,以此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一课知识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数学作业的设计分为多个层次。其中,针对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确保他们对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制作圆柱和制作圆锥的材料,让他们测量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的相关数据,并计算对应的底面积和底面周长;另外,针对部分数学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以上作业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这样设计作业,不仅能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使学生保持持续性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

探究活动对于完成数学作业而言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通过参加探究类活动,能够对数学知识和相关的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有机结合学生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数学知识,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经历观察、调查、判断、分析、计算等过程,实现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有效发展。

在设计探究性数学作业中,首先,教师要注重设计观察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中快速找到问题和事物的规律,提升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要注重设计调查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归纳、整合等能力;最后,要注重设计小课题探究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让其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体会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其在不断的探究中构建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5]。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如下探究性的作业: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找出身边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并尝试自己用卡纸设计和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测量、记录,绘制出教室的平面布局图,完成时间为3天。

在完成以上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将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还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很多探究性作业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这样便能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形成,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

(五)设计开放性数学作业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作业去开发学生的大脑和思维,促进其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实施“双减”政策的本质目标。

例如,在教学《数的意义与性质》相关知识后,教师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作业:①已知一段绳子长度为1m,请结合本单元已学知识,创编1~2道用分数列式子的应用题,并自己完成解答;②请根据以下线段图(图1),自编1~2个问题,并自己完成解答。

图1

以上作业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分层教学,学生可根据作业中的已知条件,结合自身的已有水平和能力进行自编、自问、自答。其间,学生怎样学、学多少都不受教师限制,而由自己说了算,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实现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学生需要对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进行独立分析和问题解决,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其质疑能力,还能激活其数学思维,促进其数学核心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为更好地满足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必须对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把握“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生活化、层次性、探究性、开放性等多种类型的数学作业,有效创新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作业完成质量和效率,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下“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探究性双减数学知识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