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辣椒主要病害的防治

2022-10-28 07:01吴梅王祥祺
长江蔬菜 2022年20期
关键词:染病炭疽病病原菌

吴梅,王祥祺

(1.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571149;2.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年平均气温22~26℃,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辣椒是海南农业种植领域的重要作物,具备周年生产的条件。海南辣椒以甜椒和尖椒为主,多采取露地栽培方式,年产量约110.52万t。海南辣椒种植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农民+种植大户+合作社”大规种植模式,另一种是散户自产自销的小规模散户种植模式。海南辣椒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采收期一般有3~4个月。由于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易诱发病害,从而影响辣椒的生长,导致辣椒产量和品质下降,农户经济收益减少。为此,亟需总结适于海南辣椒病害的防治措施,提高海南辣椒的种植水平。

1 炭疽病

辣椒挂果期易发炭疽病,伴有果实腐烂现象,辣椒产量降低。

1.1 病原菌

辣椒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辣椒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syd.)Butl.]和果腐刺盘孢菌[C.phomoides(Sacc.)Chest.],且以前者更为常见。

辣椒炭疽病

1.2 病害症状

辣椒植株感染炭疽病后,果实受损,部分叶梗、叶片异常。一般果实被为害程度最为严重,果实发病后有黄褐色圆斑,分布丰富的褐色小点。田间湿度偏高时,病斑表面有明显的红色黏稠物,加剧果实的腐烂。病害未得到及时防治时,叶片上的斑点逐渐转为褐色。部分情况下果梗染病,可见不规则的褐色凹陷斑,田间湿度偏低时,会不同程度开裂。

1.3 发病原因

分生孢子在田间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萌发。高温多雨季节,辣椒易染炭疽病,可以加强田间相对湿度的控制,通常控制在54%以内时可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1.4 防治措施

田间管理应注重对果实的防护,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加强对植株的检查。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减缓抗药性。每7~10 d喷1次,连喷2~3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发生较重时,适当提高防治频率,增加防治次数。

2 枯萎病

2.1 病原菌

辣椒镰孢霉菌(Fusarium Leon)为辣椒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田间温度在24~28℃时显著发生。该菌耐热性好,能耐37℃高温。

2.2 病害症状

辣椒开花结果期为枯萎病的高发期,植株染病后叶片泛黄,严重时叶片脱落。如田间有积水,临近地面的茎叶呈腐烂状态,甚至向上延伸,导致上部茎叶异常,常见叶片凋萎现象。植株根系以软腐状态居多,茎基部的维管束呈褐色。若田间湿度大,还会出现霉状物。

2.3 发病原因

菌丝体营腐生生活,或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辣椒植株。田间灌溉水是枯萎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植株染病后,茎基部或根部最易受害。植株体有伤口或破损时,病菌趁机侵入维管束进行侵害,加剧叶片的枯萎。温度适宜时,病菌大规模发生,辣椒植株生长状态越来越差,约15 d后死亡。田间潮湿时易发病,且影响范围广,以强降雨后发病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2.4 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采取轮作方式;加强田间水分管理,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严格控制灌溉频率、灌溉用水量、均匀程度,将田间土壤湿度调控至合理范围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单株用药量0.2~0.4 kg;后期用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防治,病害较为严重时,单株用药量增加至0.4~0.5 kg,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 软腐病

3.1 病原菌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e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是辣椒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能耐40℃高温,25~30℃时最易发病。温度升至50℃时,病原菌将在10 min左右灭活。

3.2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呈水浸状,局部可见暗绿色斑,后病斑转变为褐色,果实腐烂程度加重,有脱落的迹象。

3.3 发病原因

灌溉水为病菌的主要传播方式,风、雨也可传播病菌。病菌由植株伤口侵入,严重影响果实的生长。持续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升高时,软腐病发生严重。

3.4 防治措施

实行轮作制度,轮作时间至少为2 a,优先考虑非茄科植物;连续阴雨天气时,注重田间排水,适度降低田间湿度;定期修整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条件;果实患病时,及时摘除,转至远离田间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避免病害扩散;发病初期可用50%DT(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4 疫病

辣椒植株苗期和成株期均易患疫病,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发生严重时常造成绝收。

4.1 病原菌

辣椒疫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fci),颜色较淡,呈菌丝状,繁殖能力强。

4.2 病害症状

辣椒幼苗染病后,茎基部有水浸状软腐现象,呈暗绿色,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时,病害加重,植株猝倒乃至死亡。定植后,叶部为疫病的主要侵染部位,病斑为暗绿色,局部软腐脱落。植株茎染病后,田间湿度较高时病部产生白霉。果实染病,初期可见蒂部异常,后向周边蔓延,呈暗绿色,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不合理时,果实呈失水干缩状。

4.3 发病原因

卵孢子于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其传播能力强,可通过田间灌水、风、降雨传播。卵孢子侵染辣椒植株后,会产生丰富的孢子囊,后转变为孢子,形成二次侵染。田间地势低洼或存在积水、过量施用氮肥等易发病,且易加速病害的蔓延。定植至缓苗,植株抗病性差,此期发病,可发生大范围死苗现象,受风、雨等因素的影响,病原菌加速传播,易造成大暴发。

4.4 防治措施

辣椒疫病防治的可选药剂类型较多,常见的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露克星(霜脲·锰锌)胶悬剂600倍液、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为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宜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每5~7 d 1次,连续2~3次效果较佳,必要时适当加大防治力度。

辣椒疫病

猜你喜欢
染病炭疽病病原菌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偶感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活着
爱 情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