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融入“四史”教育研究

2022-10-29 12:43张宇晴
成才之路 2022年27期
关键词:四史概论马克思主义

张宇晴

摘要:教师在《概论》课程中融入“四史”教育,可采用“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即找准融入“四史”的切入“点”,巧妙把“四史”的点穿成“线”,融合各条线编制成“面”,全过程多维度组合成“体”,从而增强学生对高职《概论》课程和“四史”教育的政治认同。文章从厘清高职《概论》课程和“四史”教育的关系、明确“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找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方法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四史”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7-005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课题编号:19GY055)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學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成为融入“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是新时代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成效的应有之义,“四史”教育的融入可以增强《概论》课程价值引领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优化内容供给。但在如何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一些教师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对二者的关系、融入的内容、融入的方法缺乏严肃认真的思考,从而产生“两张皮”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高职《概论》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核心课程和关键课程,也是实现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概论》课旨在通过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党情、国情、世情,坚定“四个自信”。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是《概论》课程的核心目标。“四史”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部历史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成就的过程,用具体的史实、生动的故事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概论》和“四史”都具有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但二者在时间上、内容上却存在很多的交叉重复甚至重合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为一谈或相互孤立的现象。因此,在融入前应厘清二者的区别。《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因此,《概论》课侧重于对历史规律的揭示。而“四史”教育则聚焦于不同的历史主题,通过回顾具体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史实,对历史规律的缘由进行回答,从实践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概论》和“四史”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融入“四史”教育可以增强《概论》课程价值引领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融入前应该厘清二者在时间和主题上的不同之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让学生在具体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性、思想性强是《概论》的突出特点,而“史论结合”是学好这门课的有效方法,它要求学生必须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于高职院校前期没有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再加上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弱,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所以在学习《概论》时会因缺乏相关具体历史知识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而感觉学习理解较困难,畏难情绪较大。而“四史”教育的引入可以优化内容供给,它恰好弥补了学生在相关具体历史知识上的不足,为《概论》课程的学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在高职《概论》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理解理论产生和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对推动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及影响”等重要理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解决了“挨打”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概论》课既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又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概论》中有机融入“四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规律和执政的智慧,坚定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因此,在《概论》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在内容上应突出“四史”各自的侧重点,有效为教学目标服务。在融入“党史”时应侧重强调“复兴”的主题,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而把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结合起来,阐释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在融入“新中国史”时应侧重强调“发展”的主题,通过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曲折发展历程,阐释“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的道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内涵。总之,在二者的融入中,教师应注意把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起来,从“四史”的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入手,以辅助《概论》教学目标实现为融入的目的,以“四史”中丰富鲜活的人、事、物资料增强《概论》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拓宽广度、提升高度、增加温度,让学生真正理解“四史”。

一堂优秀的思政课应该是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和广度的。这就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所教课程的框架体系、教学目标、重难点了如指掌,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有机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使讲授春风化雨,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实践中探索的“四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教学法。

1.找准融入“四史”的切入“点”

《概论》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强,而高职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普遍较弱,要想让学生接受并理解理论,把握理论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战略,以及战略之中蕴含的智慧,必须借助于历史。因为理论往往产生于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是在回答历史提出的时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还原具体历史细节,从中探寻理论发生发展的缘由和过程,既可以增强理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四史”找准切入“点”,以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概论》课程整体教学中可以融入百年“党史”,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重构教学体系,突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历史时段的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在对应的专题教学中可以融入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抓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三个点突出新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飞跃。在融入“改革开放史”时可以从“创新”的角度突出我国是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在四十多年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国家巨变的。利用这些“点”组织教学,能使教学内容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学生易于接受。

2.巧妙将“四史”的切入点穿成“线”

找到了切入点,接下来就是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实现培根铸魂育人目标。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要让理论触动灵魂,必须引发学生的靈魂思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四史”就是增强理论可信度和感召力的重要载体。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四史”的切入点穿成“线”。如在讲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时,一方面要强调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可以巧妙借助“四史”中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不同时期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史料,给学生讲《朱德的扁担》《半条被子》《小岗村》等故事,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读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含义,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育人要求的不同将“四史”的“点”穿进各教学专题中连成“线”,提升教学实效。

3.融合各条线编制成“面”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应与国家目标的宏伟蓝图相一致,不然贡献度就会受到影响。在高职《概论》课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四史”教育中的各条线,通过聚焦这些“线”里具体的人、事、物,编制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主题的实践画面,激励当代大学生成为“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达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高职《概论》课程专题教学中,教师应聚焦各专题主题,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是要立足本地红色资源,选择典型案例。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确自己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和使命。

4.全过程多维度组合成“体”

在高职《概论》课程中融入“四史”教育,还需要通过全过程多维度组合成“体”。即发挥各方育人优势,形成多方合力,全过程育人,打造育人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实现育人效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注重顶层设计。“四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团委为主体,其他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参与的,共同学习“四史”教育的合作机制,形成一体化教学机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四史”的要求,更要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四史”的深入学习,使之明确“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统筹协调师资队伍,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深入研究融入“四史”的点和方法路径,明确“四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程的具体要求。二要创新教学理念。体系优先还是问题导向优先是思政课教学争议的焦点,而问题导向的专题理论教学理念现在越来越得到广大思政教师的认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理念不同于体系优先教学理念的“我要你学”,它强调的是“你要学”。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它始终保持问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强调因材施教和精准滴灌,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贯彻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创设优质问题。创设的问题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关切为重点,以社会热点为抓手。问题之间要体现层次渐进的教学逻辑,保持内在的脉络贯通和系统性,契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例如,在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教师可围绕“民族复兴有路寻”进行专题教学。其中,在教学“建设美丽中国”部分时,可结合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设计相关问题链:“奥运三问”缘何而起?———北京为什么能成为奥运双城?———北京冬奥会因何获得国际赞誉?———“绿色办奥”理念在北京冬奥会上是如何体现的?———从我国“双碳”战略中你读到了什么?———你准备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什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深刻理解了我国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三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前、课中和课后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讲“四史”故事、讲本行业优秀人物故事;带学生到红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组织学生结合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共鸣、在情感上有交流、在灵魂上有触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四要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检测教学效果达到的程度,以此来改进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总之,在高职《概论》课程中融入“四史”教育,是新时代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成效的应有之义。思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深刻领会“四史”教育的精神实质,巧用“四史”教育提高《概论》课程的育人实效,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

[2]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勇担使命[J].求是,2021(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5]戴海容.精准思政视角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四史”教育路径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

The Curriculum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Introduct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Four Histories"

Zhang Yuqing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anxi Province, Hanzhong 723002,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can integrate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ntroduction" curriculum by adop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oint line surface body" and "four in one", that is, finding the entry point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skillfully threading the points of the "four histories" into "lines", integrating all lines into "surfaces", and combining the whole process into"bodie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political recogni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curriculum and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several aspects: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and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larifying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dentifying the methods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introduct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course;teachingmethods;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四史概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