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2-10-30 04:15赵亚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政治

徐 东 赵亚丽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99)

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时代常态化、综合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中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中仍旧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短板,大多数高校虽然都按照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但因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以及缺乏专业合格的劳动指导教师、体力劳动存在歧视,很多高校大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频率偏低、劳动习惯养成不佳等使得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与就业观与社会未正确养成,劳动教育效果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期待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关键,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广大学生的思想,利用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真正让青年学子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这既是加强实践育人及劳动的表现,又是培养时代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1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道路上,必定将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高校要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坚持持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者相互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探索意义。

1.1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意义

1.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后的继承与发展。劳动可以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条关键线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劳动是人们的本质需求,“人不断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更高级的需要,有意识的劳动区别于出于本能的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教育同样属于人类有意识且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是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慢慢产生的。教育源于劳动,而劳动又需要教育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就是通过劳动与生产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马克思观点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内容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和发展性理论的拓展。劳动教育在本质上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存在着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内容上也有交叉,这是二者有机融合的契合点。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对高校学生坚定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把握思想方向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淬炼品性、砥砺作风的主要阵地。

1.2 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

1.2.1 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承担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陶冶性情的重要使命。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必要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劳动作为育人的重要实践方法和途径,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做到行知合一。通过劳动教育,高校才能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更好领会劳动精神,最终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奠定基础。

1.2.2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价值塑造,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而多元化的实思潮也影响着大部分“00后”学生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后占据学校的主体,受多元化心潮的影响,思想上价值观容易被歪曲,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一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博眼球和逐利,为打赏搞丑拍错误价值观的短视频,奢靡之风盛行,传播了负能量。另外,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功利、自由及利己主义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沛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思想,容易被自私自利思想的想法所支配.一些高校大学生由此出现了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的现象,从思想上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惜劳动果实,劳动精神和重要价值正在被忽视。笔者2021年曾经对南京某高校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同如果有丰富的物资资源,就可以不去劳动。劳动责任和劳动担当的缺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四年是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不劳而获,认识到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不断历练和磨炼品格,转变崇奢侈、虚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进行实践,在自力更生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劳动价值”。从而成为从思想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行动上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

2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路

中国勤劳的优良传统滔滔而至,纵观中国建党100年的历史,中国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部历经磨难而又历久弥坚的劳动人民奋斗史,正式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使得我们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中国新民主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正是结合了广大最朴素的劳动人民。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推崇劳动教育。如黄炎培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正社会错误价值观,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史”,将劳动融入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就被毛泽东列为教育的总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教育方针的演进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文件,劳动教育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1949-1956)接续发展、(1957-1977)曲折发展、(1978-1999)重构深化发展阶段和(2000-至今)特色发展与全新构建时期。劳动也在为中国的不断崛起而服务。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的劳动成果集结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着创新、诚信、勤劳、奉献,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被创新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育人在教育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劳动要为人民服务,劳动教育也不断深入人心。

3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虽然高校已经加大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但是实际收效与预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教师短缺、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位、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困境。

3.1 劳动教育教师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大学生又是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及幸福观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应当配备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困境,目前很多高校现有的劳动教师本身就由非专业教师兼任,专业知识狭隘,社会技能不足,劳动教育活动能力开展和意识弱化,劳动教师治理和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有效开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劳动并非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是包含着学术科研方面的“脑力劳动”、理论付诸实践方面的“实践劳动”、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力劳动”。因此,高校配置的劳动教育教师也应当是多元化的组成,既要有学术探索能力强的科研型教师,也要有实践能力强的业务型教师,更要有体力劳动的锻炼机会。

3.2 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节

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碎片化,且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基于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对优秀劳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不断充分拓展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资源、创新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中不断促使广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现代劳动教育价值观。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仍有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涉较少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关联也比较少,并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里。“劳动教育自身课程体系的搭建及每一次劳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应全方位挖掘其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价值,让学生在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个性、体现其创造性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劳动中,由衷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3.3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创新,能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正确的劳动,是劳动育人的有效形式。但如果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理论的引导,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打了折扣。当前高校劳动实践活动以日常校园清洁,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宿舍美化和专业课实训为主。大部分高校对劳动的认知还相对模糊,仍然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劳动就是脏累差的体力劳动,造成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偏差。如果日常劳动实践缺乏行之有效地引导,就有可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从而变成“盲目”的劳动,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抵触情绪。而对于专业课实训来说,教师关注点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缺乏与正确劳动理论关联,未真正做到大思政的启发,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并未渗透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要认识到劳动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必然付出劳动,养成求真、求实的劳动态度。

4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展望

4.1 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应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支持多元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举措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师资,以劳动育人为抓手,全面开启高素质、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首先在高校的教学理念中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构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结合的格局。教师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打铁还需自身硬”,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只有教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劳动教育内容融会贯通。

4.2 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对于现在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劳动教育培根铸魂。思政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要素,找到二者的纽扣,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章节中讲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事迹,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奉献的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劳动品德及弘扬劳模精神,真正达到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思想引领。同时,各个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特色,坚持构建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程序、方法和标准以及劳动素养综合评价体系,而不仅仅局限在纸上谈兵。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成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劳动育人融合的优秀范例及时嘉奖并推广。

4.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实践多元化

劳动具有实践性特征。一方面高校拓宽劳动实践形式,使学生劳动实践平台多元化,高校根据各自学校特点,设置与专业课相关的劳动实践基地。其次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将高校精神载体成为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等。如高校开设勤工俭学岗位,开展公益活动,就业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劳模、工匠技术能手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另外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传承中国精神,抓住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特点,发掘新时代的“偶像”、身边的“楷模”,比如“00后”主动报名参加防疫志愿者,这种担当、奉献给劳动教育切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不断拓宽劳动教育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才能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更好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