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乡土课程

2022-10-31 05:02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教育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乡土时代儿童

王海英 |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以乡土之物或乡土民俗作为教育内容,我国自周朝就有之。但把乡土教育纳入现代课程体系,却要追溯到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而后的百年时间里,乡土课程一直在乡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2001年新课程改革,乡土课程作为体现一方水土与文化的地方课程和体现学校独特情境的校本课程,出现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但受制于工业化浪潮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乡土课程的认识出现偏颇,其实践也有式微的迹象。即使在一些实施乡土课程的乡村学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形式化、肤浅化、展示化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确认乡土课程对乡村儿童与社会的价值,并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体系。

新时代的乡土课程,是基于乡村社会实地情境开展的在地化课程,通过充分挖掘与利用乡村社会情境中的教育资源,设计以体验式、参与式、问题解决式为主的多种学习活动,在构建学生与其生活的乡村社会之间的融合关系中,实现为乡村儿童立精神之根、育知识之用、担社会之责的目标。

首先,新时代乡土课程是基于乡村资源与生活情境的在地化课程。所谓“在地化”(place-based),就是基于本地、基于本土、基于当下情境。与已被提炼、转化成为国家课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同,它是通过带领乡村儿童认识乡村、走进乡村、建设乡村的一系列亲身体验与实践的学习活动设计,重构乡村儿童学习与当下生活、心灵与身体成长以及学校与乡村社区关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一定是校本化设计与实施的,因为每所学校、每个乡村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乡村儿童接触和感受到的乡村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新时代乡土课程在促进关系重构中实现了乡村儿童发展的三重目标。乡村儿童的精神自信,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现实生活的有意识参与和反思,来自他们与乡村社会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由此才能生发出对乡村文化孕育下的“我是谁”的接纳与认同。而对于现代教育体系下的知识学习,破解由“升学无望”“学习枯燥”而导致的乡村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低下、学业困难等“顽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把看不见的长远效用与当下立竿见影的成就感结合起来。同时,在开展与乡村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与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对乡村生活的实际参与,它会慢慢发展成为乡村儿童对乡村社会的责任与承诺。如是,乡土课程实现了建立乡村儿童精神自信、提高学习效用、形成社会责任感的三重目标。如黑龙江一所乡村学校开展的乡土课程“家乡玉米我来探”,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查阅、访谈农户、操作体验等方式,对玉米的生长条件、品质、亩产量、经济收入、美食制作、副产品等进行研究,其中融入了观察写作、计算测量、自然生物、劳动实践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孩子们不仅学得开心,还感叹“原来我们家乡的玉米这么厉害”“长大后我们要开发出玉米更多的价值”。

最后,新时代乡土课程要求乡村教师重构在地化教学能力。乡土课程强调以乡村社区和环境为起点实施课程与教学,帮助学生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高乡村学生学业成绩,并增强其公民意识。这就要求乡村教师具有一系列开发与实施乡土课程的核心技能,比如:根据乡村本地资源创设优质教学单元和教学材料的能力,寻找合适的本地资源、开发基于真实世界学习经验的乡土课程的能力,与本地农民、专家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以及带领学生进行富有教育意义的实地考察的能力,等等。这些对于传统意义上处于学校文化“孤岛”中的乡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乡土时代儿童
江澜新潮
乡土分外妖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最后的炊烟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