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意象,光影画卷
—— 苏坡艺廊

2022-10-31 09:28责任编辑张羽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9期
关键词:廊桥成都意象

责任编辑:张羽

小隐建筑

2015 年4 月创立于中国成都。意象建筑论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意象建筑流派的先锋代表。以创造全新多维空间体验,营造具有感情和生命力的诗意空间环境为核心理念。追求与自然共生、与场地共存的设计,推崇精细化设计、全过程设计探索模式。注重中国建筑当代性和本土性的融合探索,创造属于本土并超越本土的精神场域。将设计的平衡植根于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社会经济和责任的关系之间,力图成为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潘友才

小隐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1 户外展廊

项目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清波路

建筑面积:1 420 m2

设计时间:2020. 1 ~4

主要材料:白色水泥纤维板、铝板、铝合金格栅、艺术涂料、灰色水磨石板

建筑设计:小隐建筑(Archermit)

主创建筑师:潘友才、杨喆、陈仁振

结构工程师:杜旭

设计团队:胡沁梅、何仪、苟源君、刘欣悦、梁贵生

建筑施工图配合单位: 四川华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LID 莱特筑造(成都)

主创设计师:肖波、王轶

软装设计:成都卡萨洛维奇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唐光平

景观设计:成都塞纳园境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师:孟繁良

业主单位:成都市兴城建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1 剖面图

2 总平面图

3 总平面图

4 展厅、咖啡厅夜景透视

5 局部鸟瞰

项目位于成都苏坡街道清源社区,毗邻苏坡公园,坐落在清源公园绿带之中,周边多所学校围绕。成都关于“苏坡”的地名均源于一座古桥——苏坡桥。

苏坡桥,始建于明代,为四洞三墩带长廊的青石拱桥。宋元佑年间,文学家苏轼任翰林学士,曾在成都城南杨柳堤讲学。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人们将他来往走的这座桥改名苏坡桥。如今,苏坡桥虽已不在,但成都人对于东坡先生的崇敬一直延续至今,成都还有不少以苏坡为名的地名,如苏坡街道办事处、苏坡路、苏坡公园、苏坡立交桥等;亦如《温江县志》中前人咏叹苏坡桥的诗句:“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

项目建筑意象便起源于这座消失的苏坡桥,设计师将苏坡桥的“廊桥”作为建筑意象,试图使用现代建筑语言勾勒一些苏坡廊桥的影子,拾忆廊桥。

项目处于成都西面居住密集的区域,前期作为“兴城建·玉润金沙”的销售展示中心,方圆一公里内大多数建筑都是近些年来开发的居民住宅,距离项目500 米范围内现已配套了三个幼儿园、两个小学和两个中学,加之“苏坡讲学”的文化基底,书香氛围浓郁。但周边建筑缺乏学校之外的文化展示类公共空间,建筑后期将作为清源社区小型艺展公共建筑向大众开放,以增加社区文化氛围,配套周边公园,形成一个可静可动的中小型游园。

遵循经济、环保的设计原则,项目前后功能的转化不允许空间结构的改动和过多的成本投入,在设计之初团队就对整个空间架构做了双重考虑,合理规划了现下和未来不同功能建筑空间的人流动线,结合团队贯彻的意象建筑理论,提出了可以同时满足艺展和销售展示中心功能需求的“廊桥”方案。“廊桥”的建筑意象亦能让这个建筑不那么的“建筑”,它更似玉带廊桥横跨在场地之上,将街头绿地有趣地串联起来。

1 展廊夜景透视

因为后期使用功能为开放型公共建筑,区别于常见的封闭院落式销售展示中心,建筑集中为一个整体,以环抱的姿态融合周边公园及街道空间。宽处为房,整合多种功能空间需求于一处;窄处为廊,开放为公共空间,营造前期销售展示功能入户感的同时,兼顾建筑与周边公园“亲切的距离感”,也是塑造了文化展览空间的一种仪式感。

整个建筑似几层廊架叠合而成,“廊桥”意象油然而生。在东侧临公园绿地建筑立面及建筑内部空间也延续了“廊桥”意象。建筑总共两层,竖向交通空间除了室内互通的楼梯和电梯之外,另将两部楼梯外置在东侧立面,形成首尾相衔的空中廊桥,四扇通透开敞的大玻璃也一定程度呼应了历史上“四洞三墩”的苏坡桥。多楼梯分散布置,除了解决各空间的疏散问题之外,还为建筑不同功能划分和运营管理提供了必要的通路和不同的进出方式。

2 入口庭院

3 临街广场透视

1 户外展廊

2 咖啡厅光影

3 旋转楼梯

4 临街夜景透视

5 展厅、咖啡厅

室内的“廊桥”根据一楼不同建筑空间的层高变化,在二楼形成了一定高差,设计师运用悬空坡道将其消化,在不影响无障碍通行的前提下,为建筑提供了一些节奏性的游览乐趣。

入口50 米的半室外长廊和西侧临路主界面的白色格栅,强化建筑整体性的同时弱化建筑感,从格栅穿透的柔和阳光与水面反射的粼粼波光交织成一幅灵动的画卷,光影亦是展品,更是空间流动的气韵。通过室内外组合形成一条长150 米的展览长廊,能承载多种类型的小型艺展活动,周边居民多了一处消遣之地。东侧临公园绿地一侧空间的全落地玻璃,把自然引入室内;可结合书吧、咖啡、茶饮等休闲业态形成一定的艺术性经营空间,“自我造血”贴补艺展空间的日常运营,解决当下多数公共建筑的营生难题。

猜你喜欢
廊桥成都意象
无钉桥梁的传承
抚远意象等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数看成都
记忆中的廊桥
廊桥叙旧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