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冶南冶炼遗址保护与利用

2022-11-01 04:52史栋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遗存工业园区遗址

史栋方

(翼城县文物旅游中心,山西 翼城 043500)

翼城冶南冶炼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冶南村北1千米处,遗址地处洽河与翟家河交汇处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包括铸造区、制陶区和墓区。经勘探和发掘证实,该遗址属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对研究汉代冶炼史及翼城县历史、地理信息等具有较高价值。该遗址于1996年发现,2004年被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冶南冶炼遗址周边地形复杂,多年来遗址受自然水土流失和沟蚀发育的威胁,其周边还涉及大量村镇建设用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遗址保护急需统筹协调。目前冶南冶炼遗址保护区划是2018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划定并予以公布的,该区划未考虑与北侧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用地的冲突,对冶南冶炼遗址的现有保护区划进行调整刻不容缓。

综上,为科学有效地保护冶南冶炼遗址遗存及其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采取适当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对发挥遗址在翼城县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也将对统筹协调冶南冶炼遗址保护管理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相关要求及规定,提出翼城冶南冶炼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翼城冶南冶炼遗址概况分析

1.1 地理位置

冶南冶炼遗址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东南隅的翼城县,在中条山、太岳山和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处黄河流域汾浍之间,自古是唐尧故地、晋国古都。遗址所在的唐兴镇村落冶南村紧邻浍河最北游北岸,东与西周霸国遗址所在的隆化镇大河口村相邻,南边延伸到浍河西岸,西与下石村相连,北与唐兴镇北冶村西北接壤。冶南冶炼遗址对应范围的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2500米,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全部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县域内,部分遗存位于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范围,包括冶南冶炼遗址文物本体及其周边重要环境。其中北至唐兴镇北冶村,南至冶南村,东至涂河河滩地,西至王续公路,是重点遗址区域。

1.2 自然环境

冶南冶炼遗址主要分布于翼城北部的平原台塬堆积区中北部倾斜台堐。平原台地海拔约800米,堆积了大量新世红色黏土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该台塬地面微向南倾,落差约30米,地面的抬升被一系列的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的干谷所分割,区内第四纪松散沉降较厚,地面支离破碎,汇水条件差,地下水贫乏,地表水补给不足,不利于耕种。冶南冶炼遗址以东为翼城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浍河一级支流浇底河。浍河属黄河水系的二级支流,河流全长54.81千米(翼城县内23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90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88立方米/秒,最高径流量2.06亿立方米。该河地处丘陵山区,雨水侵蚀,沟深源高,水土流失严重,至21世纪初,浍河径流量锐减。遗址东部、南部整体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各主要景观要素基本保持原貌,植被覆盖率较高,部分冲沟底部人为开垦为农田,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遗址西北部被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占压,历史环境遭到破坏,也对周边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多年来由于冲沟的不断发育,冲沟断面陡峭,几乎没有植被覆盖,短时间内易造成冲沟附近的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1.3 人文环境

冶南冶炼遗址所处区域位于距县城约2千米的唐兴镇,共涉及唐兴镇冶南村、冶中村、北冶村3个行政村,其中:冶南村326户,1239人;冶中村185户,753人;北冶村502户,1964人。村民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遗址西北有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域内大部分为耕地。村庄原始风貌保存较好,村庄内住宅院落保持较完整,建筑以1~2层高度为主,新建建筑多为生产性建筑,建筑体量较大。村庄大部分建筑立面材料采用现代装饰彩砖,色彩较亮,与遗址整体氛围不协调。遗址中部与工业园区交接处为“八一”水渠,从西南向东北穿越遗址区,最终通往小河口水库。“八一”水渠宽约30米,水渠北部由于工业园区的生产,已遭到破坏,产生不良环境影响。

2 破坏遗址主要因素分析

从自然角度和人文角度对目前影响翼城冶南冶炼遗址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能有效提高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 自然因素

首先,遗址所在区域常遭到沟蚀破坏。遗址位于浍河西岸台地上,内部及周边有多条冲沟,这些冲沟造成遗址所在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黄土地区特有的沟蚀发育还对遗址造成冲蚀破坏。其次,氧化侵蚀作用的影响。冶南冶炼遗址地面遗迹全部为自然裸露状态,铁矿遗存受到氧化、侵蚀现象非常明显,现场残存铁块外表粉化剥落。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首先表现在生产生活取土和地块平整等人为操作带来的影响,冶南村、冶中村、北冶村位于冶南冶炼遗址范围内,人为建设活动及平整耕地、取土等破坏了遗址,扰动了遗址的地层关系。其次,工业园区占压情况较为严重,遗址西北部的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建设范围已经突破遗址的遗存范围,园区的生产、生活、运输等设施占压了部分遗址区域,如遗址西部1#地块(即上石墓地)的北部用地被园区内的焦炉工段(占地面积约0.40公顷)、冷却塔及冷凝鼓风工段(占地面积约0.68公顷)、酚氰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约0.77公顷)局部占压,南部用地被3个耐火材料库(占地面积约1.76公顷)、园区办公楼及污水处理站(占地面积约5.87公顷)局部占压。最后,推坡填沟操作对遗址的破坏。由于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遗址曾经被推坡填沟,大量地面遗物如铁矿块、铁渣、炉渣、红烧土块、已倒生土、冶炼炉子等被填入沟底,遗址遭到一定破坏。

3 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遗址目前实际状况,可以得出现阶段冶南冶炼遗址在保护、利用、管理等工作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人为活动威胁本体安全

现阶段人为活动的破坏对冶南冶炼遗址本体安全性、完整性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工业生产、村民生产生活活动等对文物的破坏风险极大。因此,亟须制定并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冶南冶炼遗址本体保护和防护措施,在协调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切实消除人为活动的威胁和影响,保障文物价值的延续。

3.2 保护区划缺乏有效管控

冶南冶炼遗址当前的实际保护区划与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存在冲突,现状保护范围和建设边界与工业园区各项建设规划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遗址保护与工业园区建设长期处于各行其道的状态,导致遗址本体及周围环境遭受建设破坏,且工业园区建设空间发展又受制于不明确的遗址保护区边界影响。因此,亟待调整冶南冶炼遗址的现状保护区划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以提高保护区划的可操作性和管控力度。

3.3 管理工作尚待系统开展

冶南冶炼遗址的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管理工作内容需进行系统梳理并尽快落实,尤其是遗址信息保存归档、遗址保护管理制度制定、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日常巡查监测等方面亟待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并加强管理力度,以提高冶南冶炼遗址整体管理水平。

3.4 考古研究亟须整体深入

截至目前,冶南冶炼遗址相关考古工作已对遗址在翼城县的分布区域以及遗址年代、规模有了一定了解,但是遗址的地下分布区域尚未明确,遗址的整体情况了解以及核心价值阐释仍缺乏必要的考古支撑,此亦影响到遗址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需制定冶南冶炼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全面统筹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的推进,同时有必要理清冶南冶炼遗址专项研究方向,深入挖掘遗址及其相关遗存的历史关联和价值要点。

4 翼城冶南冶炼遗址保护措施

冶南冶炼遗址调整前期,依法履行报批程序,多次到省、市文物局进行沟通,积极协调配合省文物勘测中心对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焦化配套项目进行了文物勘探工作,于2020年9月完成。根据文物探勘结果,经省文物部门批准,协调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于2021年2月完成。同时,聘请第三方资质单位编制了《翼城县冶南冶炼遗址保护区划调整研究方案》。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省人民政府同意了翼城县冶南冶炼遗址保护区划的调整,并公布调整后的保护范围及管理规定。同时,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公布了翼城县冶南冶炼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及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结合实际,聘请第三方资质单位编制了《山西省翼城县冶南冶炼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加大了文物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促进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此外,在对翼城冶南冶炼遗址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根据《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遗址保护工作。

4.1 加强日常维护

鉴于现阶段已知的冶南冶炼遗址分布范围涉及唐兴镇的3个村落,即冶南村、冶中村和北冶村,同时遗址紧邻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厂区,所处地区情况复杂,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导致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亟待针对冶南冶炼遗址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的监测体系,充分利用人员定期巡视、视频监控、平台预警、实施监测等方式,及时消除各重要遗址点可能面临的人为破坏风险,同时加强对地上文物遗存(包括铁块、铁矿块、陶范残片、铁渣、炉渣、木炭、炉壁残块、耐火砖)的日常保养维护,减缓自然破坏的影响程度。

4.2 控制扰土深度

冶南冶炼遗址的考古工作需在了解遗址本体分布范围的同时明确地下遗存的埋深情况,先行为农业生产的管控提供必要依据。为防止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耕作扰土对冶南冶炼遗址地下遗存的破坏,需根据考古确认的冶南冶炼遗址遗存埋深,规定适宜当地环境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并提出相关农业生产活动要求,严格控制农业耕作的扰土深度。

4.3 控制利用力度

冶南冶炼遗址分布范围紧邻翼城县高质量钢铁新材料工业园区厂区,车间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遗址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存在一定的空间叠合,需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这些区域的建设强度和环境容量控制,避免或减少对冶南冶炼遗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的直接干预影响,将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4.4 分级重点保护

要实现对翼城冶南冶炼遗址的有效保护,首先要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核实冶南冶炼遗址可能埋藏区的遗存分布情况,确定冶南冶炼遗址的文物本体构成,明确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数量和遗址点具体信息,进而廓清冶南冶炼遗址的分布区域和规模,为深入研究冶南冶炼遗址的核心价值奠定基础。对已确认为冶南冶炼遗址文物本体的遗存,根据保存程度、地上留存或地下埋藏情况、病害类型、破坏因素等,区分保护力度,实施分级、有侧重的保护措施,力求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存冶南冶炼遗址的价值载体和真实历史信息。

5 翼城冶南冶炼遗址利用措施

5.1 发掘展示潜力

冶南冶炼遗址的价值内涵随着不断深入的考古研究而得到越来越充分的挖掘,作为价值载体的铁块、铁矿块、陶范残片、铁渣、炉渣、木炭、炉壁残块、耐火砖等地面文物遗存,其展示内容及方式直接决定了冶南冶炼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阐释水平和传播作用。针对重要遗址点,可以采用文物本体原状展示、分布范围标识展示、出土器物陈列展示、多媒体综合展示、模拟考古体验等多种方式直观阐释文物价值特征。

5.2 整合环境资源

现阶段已经考古确认的冶南冶炼遗址呈现出分散分布特点,遗址依托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如自然冲沟、河岸景观等现仍清晰可见,这些自然环境与文物本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展示整体,加之小河口水库、采摘果园等,冶南冶炼遗址周边优质的环境资源可纳入文物展示体系,输出兼具自然风貌与文化特色的展示内容。

5.3 利用周边条件

冶南冶炼遗址所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革命文物,其中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一系列相关文化遗存,与冶南冶炼遗址共同构成了翼城历史信息的阐释载体。建议以冶南冶炼遗址为辐射点,联结其他相关文化遗存,构建关联、覆盖翼城县全域的系统化展陈体系,全面、完整诠释冶南冶炼遗址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

5.4 提高服务质量

冶南冶炼遗址现状尚未对外开放展示,但因其历史价值突出且现存的地上文物遗存与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独特性,未来可通过科学保护、合理组织利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参观游览区。为保护冶南冶炼遗址文物本体及其重要环境、提高游览服务质量,应科学测定冶南冶炼遗址的游客容量,严格控制观览区内的游客数量,并应设置必要的展示服务设施和监测预警设施。

5.5 打造文化品牌

建议编制冶南冶炼遗址观览解说词,并结合考古研究工作成果重点宣传冶南冶炼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冶南冶炼遗址及其周边重要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重塑作用,为翼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以文物保护促社会发展。

6 结束语

本文以明确探查冶南冶炼遗址重要遗址点的地下遗存分布情况以及本体分布范围为基础,提出了翼城冶南冶炼遗址保护与利用,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可执行的保护及利用措施。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遗存工业园区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油罐内外
背诵
风去哪儿了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