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县域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滕州为例

2022-11-01 04:52鲁开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物保护全域

鲁开国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山东 滕州 277599)

0 引言

滕州位于山东南部,东连沂蒙山革命老区,西接微山湖革命老区,南邻枣庄市中、薛城、峄城、台儿庄和徐州北部革命老区,北靠孔孟故里曲阜和邹城。其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是一处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与优秀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长期的革命斗争留存下来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目前,全市已知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29处,分布在滨湖、柴胡店、大坞、官桥、羊庄、张汪、荆河、龙泉等14个镇街,类型包括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遗址等,有的还展陈着革命时期的史料、照片、图表以及枪械武器等。这些革命遗迹大多已成为当地面向社会开放参观、旅游、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革命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

1 滕州革命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情况

1.1 革命文物基础工作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了革命文物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公布、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能科学实施、严密防护。

二是落实了革命文物“四有”工作,依托历次文物普查和田野调查,完善了文物的纸质档案,并建立了数字档案资料库,依法划定了文物的保护范围以及建控地带,设立了文物标志碑,组建了文物保护巡查队,加强对全市文物的看护和管理。

三是建立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单位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每年都与革命文物的管理使用单位以及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抓实抓好革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守文物安全底线。

1.2 革命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认真筛选,逐级上报,将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革命文物推荐申报为省、市、县级文保单位。截至目前,滕州有5处革命文物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3处被枣庄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9处被滕州市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这其中又有6处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全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二是对存在险情的革命文物进行实地勘查,制订修缮计划,申请维修资金,陆续实施了一批文物修缮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2005年以来,滕州充实提升了中共滕县县委旧址、滕州烈士陵园、柴胡店镇烈士陵园、颜化平故居、渠玉柏烈士故居等,修缮了滕州县衙、军门大院抗战旧址、三圣阁、懋榛小学等,还编制了洪振海烈士墓、李天倪故居等修缮保护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遏制了革命文物的损毁。

三是定期对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安全巡查和消防隐患排查,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文物管理队伍,提高安全意识。

1.3 红色资源教育功能明显增强

一是深挖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弘扬光荣革命历史、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二是利用革命旧址、纪念设施和历史建筑建成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党史教育基地,且对社会免费开放。2005年,滕州界河镇根据抗战史实建成了北沙河惨案纪念馆,集中展示当年军民抗战和惨遭日寇残杀的史实。2006年,滕州市政府将烈士陵园整体迁至大坞仁山,依托国防科技教育基地资源建成国家级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如今陵园已成为集国防教育、科普教育、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1.4 红色旅游发展具有崭新进展

2004年,中央正式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红色旅游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和政策性指导,促进了全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滕州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一是以红色文化引领红色旅游,适时推出“红+绿”新型旅游模式。2017年,滕州根据微山湖革命史实和红色故事,利用红菏湿地景区资源,打造出一处集红色党史教育和绿色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基地。同年11月,龙阳镇深入挖掘20世纪50年代末马河水库(又称“龙湖”)建设史实,提炼概括“龙湖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龙湖精神”,依托马河水库风景区及周边田园风光建成了“龙湖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二是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区域旅游相结合,推动单一、封闭景点景区旅游向区域旅游转变。如滕州羊庄镇推出的“中共滕县县委旧址纪念馆参观+庄里水库自然风景区观光”、大坞镇的“烈士陵园参观+国防教育基地体验”、龙阳镇的“龙湖精神党性教育基地+龙山红色基因纪念馆+龙山龙湖景区游”等,对持续增强红色文化生命力、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和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全域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滕州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领,科学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和旅游专线,共建成A级景区24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9家。利用红色资源,开通了“龙山龙湖景区—北沙河惨案纪念馆—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中共滕县县委、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红色主题游线路和“城区‘一塔六馆’博物馆群—微山湖红荷湿地党性教育基地—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还推荐羊庄镇庄里村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启动实施了滕州文化旅游振兴3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推进革命文物与旅游产业一同融合发展。

另外,还制定实施了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以古滕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湿地生态、山岳生态、农业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强市和生态文化名城,全面促进旅游业从过去封闭式、单一性建管,向现代开放“旅游+”和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让文旅企业走向社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旅游业品质化、现代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的需求,计划2022年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突破百亿元,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滕州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品牌、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荣获了“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入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名城”“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城市”“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2020年和2021年还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2年,滕州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2 滕州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全域规划,未能凝聚全域发展合力

滕州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方面缺少统筹谋划,境内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欠缺整合,革命旧址、遗址和纪念场所分散开发、各自展示,不能以点串面,没能形成区域内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合力,产业集聚力和带动力还不够强,旅游综合目的地服务、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等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2.2 专项经费不足,亟需修缮文物和整治环境

近年来,滕州虽然实施了一批革命文物修缮工程,但因本级财政有限,主要通过向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争取文保专项资金,导致维修经费少、实施工程小、修缮工作难等困境。地方文物部门只能优先对文物级别高、意义价值大、本体残损较重的濒危文物进行基础性修缮和维护,其他革命文物则仍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因大多数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都地处偏远乡镇村居,人为影响因素较多,管理看护难度较大,个别文物周边脏乱差,甚至违规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文物的历史风貌,影响了展示效果,降低了旅游品质。

2.3 专业人才较少,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革命文物的保护展陈设计和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地方政府招纳一批具有较高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文旅工作者。然而,滕州文博专业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还相对较少,缺乏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且精于文旅业务的专业技术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资源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2.4 文物和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品牌展品”和“拳头产品”

一方面,对本地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展示不够,很多项目开发只是流于表面,没能完全展示出革命文物的内在价值和精髓实质;另一方面,革命旧址、纪念场馆展陈往往以静态为主,展览空间小,展示内容空,展陈方式缺乏创新,文创产品研发滞后。

2.5 全域红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获得感不足

滕州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参观型产品多,主题教育以及红色文化体验性产品相对匮乏,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也有待提质增效,游客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欠缺。

2.6 缺少空间协作意识,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滕州境内红色旅游项目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联合促销和产品组线力度偏弱,红色文化的形象感知力还比较低。与苏北革命老区、沂蒙山革命老区等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其红色旅游产业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空间有待拓宽,同周边这些革命老区的联动协同有待增强,品牌打造任重而道远。

3 改善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成效的具体对策

新形势下,如何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融合起来,将革命文化和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将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将红色旅游和全域旅游融合好、发展好,是广大文旅工作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1 统筹谋划,科学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

一是加快制定滕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的整合规划、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突出利用滕州红色资源的地域性和特色性,规划设计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二是统筹全市文化、文物、旅游事业发展,借鉴周边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推动红色资源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发展新成效带动旅游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3.2 多方融资,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投入机制

一是逐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财政保障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建立文物保护多元投入体系,切实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二是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原则,明确专人负责,做好革命文物本体的日常管护,改善好革命旧址、历史建筑、纪念设施周边环境,还原其历史风貌。

3.3 招才引智,创新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

一是科学优化岗位设置,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充实专技队伍;同时,应加强对文化、文物、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教育+成果”协同推进机制,联合党史、文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培训、课题研究和技能提升,增强人才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专技人才的聪明智慧,挖掘和丰富地方革命史实资料,征集和充实革命文物展品,进一步拓展展示内容、利用形式、传播媒介、游览点位,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真正提升游客观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3.4 整合资源,打响文艺创作和红色旅游品牌

一是加快启动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全面系统地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精髓,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艺创作,让红色基因融入“土味”“乡味”和“泥味”。要积极创作有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的红色文艺作品或经典舞台剧、影视剧等优秀作品,鼓励和支持多种新媒体宣传教育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例如《铁道游击队》《滕县保卫战》《血染北沙河》等优秀作品,它们都是充分依据抗战史实,活用地方红色资源,从而讲好红色故事。

二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探索研学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全力打造滕州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3.5 强化联动,推动全域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把滕州“东山里西湖里”“南梨园北龙山”等全域自然风光与红色资源结合起来,抱团发展,人文、自然、旅游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形成一个整体开发利用,探索打造“红+绿”“红+古”“红+山”“红+湖”“红+村”等融合模式,串连成线,线片结合,捆绑联动发展,形成经典红色旅游产品旅游线。

二是依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以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立片区协作机制,通过融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山东片区,促进本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重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红色融合,通过利用冀鲁豫片区、淮北片区及济宁、枣庄两市铁道游击队红色旅游景区、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台儿庄大战遗址和临沂市红色旅游系列品牌等,尝试跨区域协作,实现大区域联动互促,共同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品牌,提升滕州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3.6 提升能力,积极创造滕州和谐旅游发展环境

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此,强化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滕州作为经典红色旅游产品目的地,一要构建多级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安全救援服务中心,统一旅游标识系统,完善运营网络条件,加大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配套饮食、娱乐、购物、接待、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融合发展,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整体营销能力,增加资源有效供给,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打响区域旅游品牌,展示滕州旅游新形象。

二要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治理整顿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应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人员的教育培训,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管理运营队伍和金牌导游讲解队伍。

三要不断地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共建共享,为滕州全域红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 结语

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讲好红色革命故事,传承优良红色基因,是党和人民赋予文旅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地方政府及其基层文化旅游部门应当肩负起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新使命,挖掘革命史实,提炼价值内涵,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理念方式,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整合,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传承体系,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和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进一步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全域红色旅游良性融合发展,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振兴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注释

①鲁大立.滕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J].人文天下,2020(Z1):62-66.

②吴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红色文化学刊,2019(3):81-86.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物保护全域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