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王阳明政治思想探究

2022-11-01 05:30◎欧
今古文创 2022年33期
关键词:王阳明思想

◎欧 迪 刘 强

(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工具。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王阳明贯之一生的政治实践所搭建起的相对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唯物史观有效结合的科学途径。

一、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家世家风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的余姚王家,父亲王华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典范,在对王阳明的教育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将儒家思想深深根植于王阳明心中,极大影响了王阳明做人、做事、做官的风格。其祖母信奉佛家,性情温淑,时常接济穷苦人家,也对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产生了影响。王家的家世家风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条件。

(二)理论涵养

王阳明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弟子,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万物皆备于我”等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基本框架的亲民、良知等观点也来源于《孟子》 《大学》等。之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受陆九渊影响极深,继承了陆九渊的君臣观、为政观、人才观。至于二程和朱熹关于君德、君心的修养、“求才养贤”、重民保民、用刑罚来保障法制兼以德治等思想,也都对为王阳明政治思想提供了养分。道家的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带给了王阳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汲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君主要恪守宇宙运行“大道”,加强个人修养,顺应自然,消除私欲。龙场悟道后,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王阳明主张实现社会整体教化,不再寄希望于辅佐君主成为“圣王”,而将目光转移到努力使社会上人人觉醒良知而治世,这是道家“无为而治”哲学的独特运用。佛教思想中,属心性本觉论对王阳明影响甚大。在致良知的思想中,受密宗“顿渐观”的影响,其认为“良知之理需要顿悟,良知之境需要渐修。”

(三)社会环境

明朝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臣中更是出现了一大批高洁之士,但是明朝是封建集权和专制最为严厉的时代,出现了“三厂 一卫”等特务机构,导致士大夫不愿为君用,官场黑暗,民生疾苦,同时还面临着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这就决定了王阳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思想来治世。

社会矛盾激化。皇权高度集中,大臣没有足够的砝码制衡皇帝的行为,同时由于特务机构的存在,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运行缓慢,并且宦官开始干政,形成同文臣相斗争的局面,政治生活一片混乱。明朝中期圈地运动达到巅峰,皇族、宦官、各部官员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吞并土地,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随着流民的增加,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聚集起来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危害社会的稳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恶化。加之连年天灾,旱灾涝灾导致本来就变少的土地更加减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外敌侵扰不断。北方游牧政权不断侵扰边疆,危害社会稳定,王阳明幼时便随着归化的鞑靼族人前往北方草原亲眼见证了边疆人民的生存状况,自那时起便立志报国,而要报国,要强己,要退敌,必须要先维稳后方,再采取合适的军事政策,由此树立起政治志向。

二、王阳明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理想社会模型

儒家自孔子以来历代先贤都推崇一种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模型。特别到了宋明之时,二程、朱熹等亦尤为推崇。事实上,对于远古三代之治的向往,可以理解为儒家的一种集体乌托邦状态,因为远古三代之治并没有人亲身经历过,这种理想社会模型的探讨同柏拉图的理想国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班固认为,三代之治特指尧、舜、禹所统治的时期,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生活稳定、人民安乐,在此基础上王阳明继承了班固的思想观点,一生从事过许多的政治事务,不断为了实现理想社会而摸索奋斗。

王阳明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型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大的集合,认为“万物一体为仁”,并以此作为三代之治的理论基础。其理想社会建构是在圣王的领导下,每个人都在道德上成为圣人,从而整个社会统治达到平衡,这种观点近似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具有进步性,但是,并不代表王阳明的理想社会观念没有缺陷。从根本目的来看,王阳明的理想社会观念是从自身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角度出发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注重精神领域成圣,不能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更像是一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麻痹,因而没能摆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

(二)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阳明认为君主应有君德。君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者能力,二者德行。关于能力,一位贤明的君主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判断力、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眼光、果断理性的气魄;二是德行,作为天下表率的君主首先要涵养自身,然后才能涵养天下,君主有良好的德行可以改善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使朝廷上下一心,提高决策效率,还可以以身作则,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使政治清明。

对于君臣关系,王阳明主张以道事君。封建社会中最复杂的关系便是君臣关系。“君为臣纲”,王阳明是认可君臣之间等级尊卑关系的,他认为臣子有责任辅佐君王实行统治,并以尧舜之道劝导君主修德,助君主成为圣王。但臣子对君主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王阳明认为君臣应遵守远古尧舜之道,如果君主背离尧舜之道,那么臣子应坚持真理,不能屈于皇权,从被贬龙场驿可见一斑,他主张臣子辅佐君主是责任,但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则。

对于君民关系,王阳明认为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认为君主的政策如果顺应民意,则会被在极短时间接受,政策畅通,施政顺和,有利于维护统治;反之则会导致人民揭竿而起,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状态,甚至可能颠覆政权。王阳明重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作为臣子始终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却并不认为皇权没有限制,人民就是对皇权最大的制衡,因此,王阳明一生的政治生活都在辅佐君主和改善民生之间奋斗。

(三)严肃法纪

法律法规、道德准则是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基石,王阳明虽然是儒家弟子,但其政治思想也深受法家的影响,主张法纪的权威和至高无上性。

王阳明出仕便任刑部主事,因此从那时开始他就深深感受到法纪对于国家政治稳定的作用。当时“彼且需求刻剥,骚扰道路;仗势以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戎之怨。”他认为当时法律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特权阶层凌驾于法纪之上,致使法纪权威受损,公正有失,因此他认为应首整执法官吏,营造一个公平的执法环境,将法的地位置于所有人之上,强调法的权威。同时,他还重视赏罚有序,认为“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用赏的手段奖励善行,鼓励人们遵守法纪,以此维护封建统治;用罚的手段惩治恶行,树立权威,让人们产生对法的敬畏,不敢突破法的规定而活动,但他并不主张严刑峻法,认为应使情理与法理相同一。

(四)军事政策

王阳明历任刑部主事、兵部尚书,更是指挥了剿匪、勤王等诸多军事行动,他总结军队建设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剿抚结合。剿与抚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手段,在国家治理上俱有其作用。从政之道在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理国家,平时要施仁政,保证百姓安居乐业,对于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应采取雷利风行的手段解决,王阳明正是坚持两者的结合,使得治下长期稳定。

强调人才的储备及利用。“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他认为应该将王侯将相之子中具有统帅才能的人聚集起来进行骑射等训练或者将武举选拔上来的将士聚集在一起进行军事理论的学习。同时,兵部大臣应每年定期去各地考察,以便中央对于地方军情有准确的把握。至于人才的利用,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从而进行分派,充分保障边关将士的积极性,反对朝廷派系斗争渗透到军队中,建立一系列军队内法律制度,以确保军队组织运转正常。

(五)兴学启民

王阳明一生讲学都在追求“良知之学于天下”,以维护“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形上哲学理念。他的理想社会观念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道德修养以获得良知成为圣人,因此王阳明讲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化的手段,使每个人都获得良知,从而使社会获得良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他重视培养儿童的兴趣,而后培养学“礼”,以唤醒道德主体意识为目标,凸显个体生命价值,但他的观念全程贯穿着封建纲常伦理,因此,只能培养封建社会的卫士。

三、王阳明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美好社会

王阳明设想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在“圣王”统治下,人们精神境界、道德水平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人人安然自乐,社会和谐,环境美好,在统一的框架内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努力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奋斗,为的就是做到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为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美好社会,首先应该发展经济,只有人民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才有精力和兴趣去从事其他创造活动。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容忽视。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仅来自书本和教导,也来自周边环境的创建,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宣扬向上向善的风气,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以人民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从古至今,各家各派的学说都不能忽略人民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要使人民能够在生活中有更大的获得感,首先需要满足人民的政治需求。当前我国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但是还需要扩大各方面渠道,比如网络平台的应用,政府可以在官方网站开设反馈信箱的同时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应用软件,开设官方账号,更加接地气地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各级领导接待日和人民满意度调查等措施都可以有效拓宽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途径。

要使人民能够在生活中有更大的获得感,还要重视发展中的多重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经济发展仍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创建和优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不容忽视。发展经济充实人民的钱包,创建文化提高人民的觉悟,保护环境愉悦人民的身心,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发展,因此,在各项工作中更应该强化人的导向。

(三)重视军队建设和教育发展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保障,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军队应该处于党的领导之下,要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高军队执行命令的效率。还要加强军队内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严明奖惩,使军队各项事务有法可依,形成铁的纪律。与此同时,不同于古代,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不再只是单兵素质和统帅能力以及军队整体性,科技和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军队应坚持科技兴军的方针,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服务国防。最后,军队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活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要注重思想建设,强化军民一家亲的思想观念,军民相亲才能形成更加团结的局面。

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的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先生都认为生活等于教育,教育从出生到老一直持续着,不光有家庭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王阳明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应该提高教师的地位,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得以顺利进行,教师注重师德,学生虚心学习,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道德的教化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社会要在道德和法律两线并轨上才能平稳运行。道德为法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道德标准的提高将相应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公民的道德意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法治的实施,同时道德的实现也需要法律的保护,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将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更加规范化。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并不完全相融,还需要慢慢地磨合,需要法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如此法律才不冰冷,道德更有约束力。

①(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52页。

②(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6页。

③(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6页。

④(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8页。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

猜你喜欢
王阳明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良知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