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中的物流与供应链

2022-11-01 07:07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武汉纺织大学周兴建
物流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荥阳韩信项羽

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 艾 振 武汉纺织大学 周兴建

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用韩信之策,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出袭,还定三秦,取得关中,正式开启了直接对抗西楚霸王项羽的曲折征程。公元前202 年12月,刘邦大败项羽于垓下,后者兵尽粮绝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结束。历史用三年又五个月(据秦朝、西汉历法,一年十二个月中,十月为首月,一月为第四个月,九月为末月,以此类推)的时间裁定了刘、项等人不同命运的同时,也在我国战争史上绘制出了一个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本期,让我们从“物流与供应链”这个全新的角度,重温那段短如流星却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1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的楚汉战争过程概述

粮草、物资的筹集与运输供给几乎伴随着任何一场战争的全过程,甚至直接决定着一场或一系列战争的胜败,楚汉战争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我们把楚汉战争连同其前期背景一起分为四个阶段,以军事物资供应为线索分别进行回顾。

1.1 楚汉战争之前

从公元前209年9月刘邦起兵于沛、项羽随项梁起兵于吴开始,到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用韩信之策还定三秦为止。这三年中,刘、项之间没有大的正面冲突,与可以政令天下的项羽相比,实力不济但“其志不在小”的刘邦一方面尽取实惠,一方面又不断示弱。

公元前207年2月,刘邦收用郦食其,并采纳其建议拿下“四通五达”,以及“城中多积粟”的陈留,使得起于“纠合之众”,“不满万人”的刘邦迅速壮大了实力。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在楚怀王事先授意下成功进入咸阳,萧何不取财物,独收“丞相府图籍藏之”,刘邦因此对秦国要塞、人口、物资等了然于胸。彼时“秦富十倍天下”,而本来家底不厚的刘邦入秦之后却自称“仓粟多,非乏”,以此看来,对“重宝、妇女”忍痛割爱的刘邦在面对大秦的粮仓时,必然没有手下留情。

仓库和道路成为刘邦示弱的工具。考虑到自身实力,作为“先入定关中者”的刘邦并未冒然“王之”,而是“财物无所取”,封府库,“还军霸上”。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率三万人赴往巴、蜀、汉中就国,都于南郑,随之听取张良建议,狠心“烧绝所过栈道”,一为防止它国入侵,二为向项羽表示自己道路已绝,无意东扩。

1.2 楚汉战争第一阶段

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袭取三秦,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趁项羽因受制于齐、赵,无暇西顾之际,乘虚尽克楚都彭城,随即项羽回师,刘邦败退至荥阳。这九个月间,刘邦先是速胜,后又速败。究其缘由,皆与物资供应和保障措施有关联。

刘邦之所以能用不到一个月时间还定三秦,诸原因中有两条至为重要:一则用“栈道已断”迷惑了敌人,得以趁机成功暗度陈仓;二则萧何在关中“收巴蜀租税,以给军食”,并充分利用汉水及白水等水运线路进行运输补给,支撑韩信突袭用兵。之所以能迅速攻下彭城,又与萧何在栎阳筹集军资,并能用渭水、黄河顺流运输快速补给前方有直接关系。此后,项羽能用三万精兵火速回击彭城成功,一举让五十六万刘邦联军溃不成军的关键所在,就是项羽做出了首先截断“汉及诸侯军之后方补给线”的正确选择。

1.3 楚汉战争第二阶段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从彭城败退荥阳,在韩信等支持下逐渐恢复,隧与项羽在荥阳、成皋、广武一线进入两年零三个月的对峙期,直到公元前203年8月,刘、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这期间,因为刘邦在军事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方面的出色表现助其化弱为强、进而转败为胜。

刘邦进入荥阳后,第一件大事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并发挥萧何特长,水陆联运“转漕”关中,以确保己方粮食供应。同时,刘邦令韩信率兵攻打燕、赵、齐三国,以切断项羽向南的输粮通道。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派随何赴九江,用汉王仓粮多、但楚王“老弱转粮千里之外”供给困难等为由,劝动关键人物英布投汉,既争取到了战略时间,又得到了一块后勤物资重地。此后,项羽看准刘邦要害,“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致使刘邦相继败出荥阳、成皋,狼狈逃亡。8月刘邦再次得到韩信大军重振旗鼓后,没有急于反攻,而是一方面派出两万人渡入楚国后方辅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坏项羽后勤供应;一方面又在郦食其的提醒下重新认识到敖仓的重要性,不惜代价“复谋取敖仓”。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而项羽则因前方无粮仓就食,后方粮食无法供给等因素,与刘邦在广武相持数月后“食少”势衰。是年8月,自知“少助”又“食尽”的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1.4 楚汉战争第三阶段

公元前203年9月,刘邦不守中分约定追击项羽;一战失利后又利诱韩信、彭越出兵相助。12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随后在乌江边,拒绝了乌江亭长乘船逃走的好意自刎而亡,楚汉战争至此结束。

2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的楚汉战争胜败原因概论

关于刘、项胜败的原因,历代史学家和学者们已多有论述。抛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政治正确和人心向背等因素,“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道理同样在这场著名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前所述,刘邦在粮草、辎重等军事后勤物资供应方面的一些战略决策与项羽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实力的强弱转化和战争格局的改变。

2.1 刘邦在物资供应方面的战略成功

第一,刘邦集团有稳定的后方。他们被封的巴、蜀、汉中地区本就是“天府之国”,作为天然粮仓,不但可以供给军用,公元前205年6月关中大饥时,还能让灾民“就食蜀、汉”以稳定民心。还定三秦掌控关中后,他们又占有了秦国太仓。虽然“十万石一积”的咸阳仓已被项羽破坏,但“二万石一积”的栎阳仓仍有大量粮食储备供刘邦取用。

第二,刘邦集团注重战略储备资源地的争夺。楚汉战争之前,刘邦因看重陈留粮仓而取陈留;楚汉战争期间,又反复攻取粮食储备重地敖仓,并依托其与项羽展开周旋,将后者拖垮。

第三,刘邦集团在物资运输方面有特定优势。渭水、黄河、汉水、白水等自然河道水运通畅,且由西往东为顺流而下,其运输天然优势被刘邦集团充分利用。而基于己方河渭运输线的安全等考虑,彭城战败后刘邦令韩信击败魏国。同时,为方便取用敖仓粮食,他们在敖仓边专门筑造甬道与大河相连,进行水陆联运。

第四,刘邦集团不断地破坏项羽后方。为“南绝楚粮道”,刘邦不惜先进攻燕、赵、代、齐。为破坏项羽资源储备,刘邦用计劝降九江王英布。为削弱项羽补给能力,刘邦令彭越采用游击战术,长期在楚后方不断搜求、焚烧楚军积聚,不遗余力的破坏其仓库补给站。彭越甚至曾在楚后方“获粟十余万斛,尽输汉军。”按《孙子兵法》的说法:“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抢得敌人1斤粮食,相当于自己给运来20斤,此消彼长,极大的打击了项羽。

第五,刘邦有大批的“物流和供应链人才”,保障了军事物资供应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后文另有论述)。

2.2 项羽在物资供应方面的战略失误

一者,项羽入咸阳后不听劝阻,烧掉秦宫室,放弃“阻山河四赛,地肥饶,可都以霸”的战略要地关中,以富贵后就要回家乡让人知道为由,向东建都在以平原为主的彭城,在物资补给和运输上占了下风。

二者,项羽攻下荥阳后,认识不到敖仓的重要性,选择了无视,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正如郦食其所说:“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 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三者,项羽不善汲取军粮供给方面的经验、教训。他与章邯作战时期的胜败,以及接受章邯的投靠都结因于粮道或粮食供给通畅与否;他对刘邦的多次重大胜利,包括反击彭城、攻取荥阳等都是先行切断了刘邦粮道;他对刘邦的多次失利,也往往与“粮少”、“食尽”直接相关。可惜,项羽从未对此做出总结并给出应对之策,反而在刘邦北击燕、赵、齐,南出武关攻宛,并不断袭扰其后方的过程中不断大幅度转移用兵,被牵制和消耗。

当然,这又都与项羽方没有足够的人才和其自身有关。

对比看来,刘、项之间在后勤物资供应理念和决策的合理性或适用性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无怪乎《中国军事战争史》在总结、论述楚汉战争成败时,所给出的刘邦取胜的三条核心理由全部与军事物资供给相关。

3 楚汉战争中的核心物流与供应链因素简介

3.1 核心人物

与项羽相比,刘邦集团中人才济济,除了政治和作战上的贡献之外,他们在军事后勤物资供应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萧何,沛县人,进入咸阳时,他不要财物独取图籍,让刘邦赖此知天下形势,从而策定战争方略,可见其“具远见,有识略”。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又在关中负责军资筹集和运输,不断“转漕…未尝乏绝”,让汉军维持了战力。他被刘邦这样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在汉初评定功臣位次时,以“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为由力压“一旦之功”的曹参、韩信等武将排名第一。可见萧何对刘邦和西汉的贡献。

郦食其,陈留人,他投靠刘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献计攻克陈留,贡献大批军粮。在刘邦荥阳失利,想放弃成皋以东时,又力谏刘邦:“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则天下知所归矣。”从而保住了敖仓,成为楚汉战争由弱到强的关键转折点。随后,他又用刘邦“今已据敖仓之粟”等理由成功劝说齐王放下对汉王的武装戒备。虽能力、贡献不及萧何,但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彭越,昌邑人,他留在项羽后方,极大的破坏了项羽的粮食供给,为刘邦争取了战略主动。借用《中国历代战争史》对他的评价:“楚汉三年,越常在楚后往来游兵,绝楚粮于梁地。汉王在荥阳与项羽之对峙战中,越之贡献最大;盖使项羽疲于奔命,最后转强为弱者,皆越之力也。”可谓居功至伟。

其他还有刘邦、韩信、张良、任氏等。刘邦初始为秦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运送人员、物资为亭长职责之一,在乌江边,想要接应项羽乘船渡江的也正是亭长,“亭”在中国邮驿史上是重要的基础单位。韩信威名远扬,但他初到汉军时被刘邦封的职位是“治粟都尉”,主要负责粮食筹集与供给。张良谋略无双,跟随刘邦后得到的第一份职位是“厩将”,同样负责车马、后勤方面的工作。任氏是宣曲人,本为商人,秦亡时,别人都争相抢夺金玉财宝,唯他“独窖仓粟”。楚汉相争于荥阳期间,“民不得耕种,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数世。”由此可见,刘邦集团从君王到大将,都有“物流”或“供应链”相关的从业经验;甚至平民都在对粮仓的认识上有着超凡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看,刘邦集团在供应链上取得的那些成就,着实有着更基础、深刻的原因。

3.2 关于敖仓

前文已经对敖仓在楚汉战争期间的作用做了简要介绍,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下对敖仓的认识。

在荥阳西北不远处,有山叫“敖山”。秦始皇时,在敖山筑仓积粟,“会天下粟,转输于此,故名敖仓。”

敖仓位处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秦汉时期,有关中、山东(关东)两大核心区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山东地区地域广阔,自古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汉朝时非亲子弟,莫可王之。又因关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故而秦、汉皆有“以关中制山东”的国策。而荥阳正处在两个关键区域的交界点,所以每遇战事,此处必有大军云集,敖仓可以为这些军队就近提供粮食补给,自然也成为各家的首要争夺对象。

同时,战国时期魏惠王在荥阳下引河开凿鸿沟运河,联通济水、汝水、泗水、淮水,形成水运网络。也就是此处水运发达,是华北平原、山东半岛、淮河流域等处所产的漕粮“西给京师”时的必经之路。又因再往西去,黄河流域水面狭窄、河流湍急,航道危险,加上冬季河面结冰,汛期水势过于汹涌,旱期又水浅容易搁浅,导致黄河不能常年通航。漕粮到荥阳后,常常需要“且纳在仓”,敖仓的储备、中转作用进一步凸显。

西汉初期,“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来传不为置王。”只因敖仓靠近洛阳,所以洛阳竟不设王而归中央直管,也可见敖仓在全国粮储、粮运方面的特殊地位。

至于敖仓的规模,史书中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仍可以从其它资料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淮南子·精神训》中这样说:“今赣人敖仓,予人河水,饥而餐之,渴而饮之,其入腹者,不过箪食瓢浆,则身饱而敖仓不为之减也,腹满面河水不为之竭也。”形容敖仓之大,里面的粮食多的如同黄河之水,无论如何食用,都看不出减少。又如柳宗元在《与李睦州书》中所说:“盐东海之水以为咸,醯敖仓之粟以为酸。”更是将敖仓积粟比作东海之水,认为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总之,位于政治、经济交界点的荥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水陆运输的中转点,在这里设置的规模巨大的敖仓,也就关系到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物资保障,可谓“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战略意义非同一般。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刘邦占据敖仓后,整个战局为什么会得以逐步转变。

4 总结与反思

基础实力雄厚,军事能力卓越,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可以政令天下的项羽最终身死亡国;而平民出身,本贪酒、好色的刘邦却从小小的十里亭长逆袭成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国皇帝。短短数年时间,沧海桑田。

静下心来,就以上史实,我们反思如下:

第一,特殊时期,要分清哪些是战略物资,哪些是“身外之物”,并对其树立正确的态度。

第二,争天下、稳国家、谋发展……做任何事情,吃饱才是前提。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应排在第一位,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第三,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不容忽视,要花专门的精力去确保自己有坚实的、可持续的物质基础。

第四,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战略部署,并坚定的执行,而不能一味跟随敌人的节奏,陷入他们设好的消耗战。

第五,抓好群众基础,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六,发现和培养合适的人,去实现以上五条。

猜你喜欢
荥阳韩信项羽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项羽虞姬
追韩信
一饭千金的故事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梦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