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在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

2022-11-01 07:15唐君辉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口病门诊研究组

熊 芳,蒋 芳,唐君辉

(1.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39;2.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51)

手足口病好发于3岁以下幼儿,其临床特点是手足及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斑丘疹,由于手足口病感染的肠道病毒类型存在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手足口病最常见是由EV71病毒感染,由于小儿机体免疫相对低下,极易被病毒感染,故而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高热惊厥、疱疹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患儿病情严重,甚至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1]。及时治疗手足口病不仅能够治愈疾病,还能有效促进患儿生命健康,但由于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故而在治疗过程中,其依从性欠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诊疗与护理的开展,基于此,针对门诊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2]。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该护理模式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摒弃了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旨在通过优质护理提升并促进患儿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运用于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报道较多,但是用于门诊手足口病患儿的报道较少[3],基于此,本次研究着重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在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参考既往类似研究[4]得出样本量为100,故选取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9岁,平均(5.31±1.22)岁。研究组患儿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10岁,平均(5.26±1.55)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5];(2)门诊接受治疗;(3)患儿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排除标准:(1)存在自身免疫缺陷;(2)伴有其他类型的传染疾病;(3)精神疾病;(4)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护理干预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儿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消毒隔离。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应采取特殊的隔离措施,从源头上切断传染源。嘱咐患儿家属,在家中要注意保持通风,每天通风3次,每次30 min,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患儿每天的衣物应勤洗、勤换,使用热水或消毒液进行清洗,清洗后在阳光下暴晒。(2)心理护理。护士应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以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使用小卡片做游戏等方式缓解患儿的情绪,提升患儿诊疗的依从性。护士要及时向患儿家属进行相关护理知识讲解,让其知晓个人卫生对疾病的危害严重程度,教导患儿家属简易的护理与防护措施,指导家属陪伴患儿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提升机体免疫力。(3)口腔与饮食护理。嘱咐患儿家属,在患儿进餐前后均需要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若是患儿口腔内有疱疹、溃疡,应遵医嘱采用喷雾治疗,防止感染加剧。鼓励患儿多进食清淡、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少食多餐。(4)皮肤护理。指导患儿家属尽可能地给患儿选择棉质衣物,穿戴宽松,勤换床单,洗澡时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沐浴露及肥皂,勤剪指甲,防止抓挠。对于疱疹破溃处,遵医嘱涂抹药膏。(5)高热护理。对于出现高热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体温监测,体温高于38.5 ℃,可遵医嘱采用退烧药物治疗,及时补水,待患儿出汗、退热时,及时更换衣物。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客观性,由2名护士收集患儿的资料,并对患儿的数据进行整理。在患儿首次门诊就诊时,由2名护士记录患儿及家属的各项问卷调查评分。在最后一次复诊时,由2名护士记录患儿及家属的各项问卷调查评分。

1.2.2观察指标

1.2.2.1生活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共有52个条目,8个维度:生活环境、躯体体验、焦虑体验、抑郁体验、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知评分,每个维度总分26分,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

1.2.2.2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评分 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包括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病情观察、预防方法、日常保健5个条目,每个条目5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越高。

1.2.2.3日常卫生保健行为实施情况 分别统计两组患儿定期开窗通风、饭前洗手、饭后洗手、归来及时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离遵从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生活环境、躯体体验、焦虑体验、抑郁体验、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知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评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病情观察、预防方法、日常保健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日常卫生保健行为实施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属日常卫生保健行为实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定期开窗痛风、饭前洗手、饭后洗手、归来及时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离遵从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后日常卫生保健行为实施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可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大多数患儿的预后效果较好,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肺水肿、脑炎、脑膜炎、循环障碍等并发症。手足口病皮疹好发于手、足部,其他部位皮疹较为少见。随着手足口病的发展,病毒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引发严重后遗症,因此,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由于小儿自身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加之疾病刺激机体出现炎性反应,多数患儿家属对此认知较低,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依从性不高,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鉴于此,强化对门诊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6]。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直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核心,根据门诊手足口病患儿的疾病特点及护理需求,制定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保证了患儿的诊疗依从性[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生活环境、躯体体验、焦虑体验、抑郁体验、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知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对手足口等疾病影响的研究具有一致性[9],提示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疾病的好转,也符合循证护理模式在重症手足口患儿中的研究结论[10]。在门诊中,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各种回家后的护理干预,大大提升了家属的护理能力,进一步改善了患儿在家中的护理质量,从而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基础知识、传播途径、病情观察、预防方法、日常保健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区域居住环境对手足口病的数学建模和最优控制等研究结果具有相关性[11];同时,手足口病的代谢组学特征有助于病原的发现和诊断[12]。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定期开窗通风、饭前洗手、饭后洗手、归来及时洗手、物品清洗消毒、不吃生冷食物及物品消毒隔离遵从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在提升患儿及家属依从性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护理知识的掌握度,进一步改善了患儿及家属的不良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对门诊手足口病患儿运用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升患儿家属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度,改善日常卫生保健行为,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口病门诊研究组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峨山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47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