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

2022-11-03 09:31吴小卫陈小桂巫敏芝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商科民办高校应用型

吴小卫 陈小桂 巫敏芝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29100)

1 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的特征

(1)行业性。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体系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据行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开设学科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方向课,使其知识结构兼具行业的普遍性和个性。通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商科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

(2)实践性。应用型大商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社会性。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商科人才不能单靠学校培养,还需要企业、政府等社会部门的共同参与,通过校企政协同育人,提升大商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注重大商科人才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社交与商务谈判能力等。

2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以具体的商科专业为导向,专业素养与技术职能较为单一。在新经济形势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如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壁垒、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课内容僵化死板、教学方法手段滞后、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等。与工科专业相比,商科专业校企缺乏深度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面对新时代下科学技术、商业环境和产业升级的变革,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滞后

高校商科学生是思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传统商科教育受西方经济与管理思想的影响较深,其倡导的功利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商科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当前民办高校对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专业教育即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自己教学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二是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

2.3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传统商科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老化,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产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信息化滞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内容不足,无法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升需求。

2.4 缺少“双师双能型”师资配备

“双师双能型”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技能和技术培养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目前,民办高校大多数商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学科知识体系较单一,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改善。受民办高校岗位管理体制和经费的限制,行业企业高级人才很难成为稳定的教学资源。此外,对民办高校来说,“双师双能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培养机制与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因此,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普遍偏低。

3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1 发展“多维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商科人才,需要对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维度协同”改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科专业协同。新时代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的专业建设理论,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进行学科交叉式和专业融合式教学,以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2)信息技术协同。利用“蓝墨云课堂”“翻转课堂”“幕课”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育与相结合,实现线下课堂教育与线上教育协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协同。通过“蓝墨云课堂”“翻转课堂”和“幕课”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分组讨论、案例评析、汇报展示、教师点评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

(3)校企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一是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标准,共建精品课程。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教师实训基地。三是校企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如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园、云创空间、企业孵化基地等。四是结合时代背景和地方特色,校企合作投资共建产业学院,如直播电商产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等。

发展“多维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商科人才。

3.2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商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大商科”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一是将德育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线上学习、现场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商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和能力。

三是打造若干门商科专业课程思政标杆课为示范,全面推动各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商科专业特点,将商科道德教育、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等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经世济用”的远大志向。逐步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3.3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设置模块化

民办高校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设置模块化,构建形成“通识教育模块+商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素质技能教育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交叉融合,形成适应新时代应用型商科人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各模块中的课程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标准来设置。通识教育模块含思政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及外语类课程。商科平台课程模块含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专业教育模块包含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课程。专业选修课具有开放性,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又感兴趣的课程,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应打破校内传统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方向互选的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素质技能教育模块分素质教育模块和技能教育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含各类综合实践类和实验类模块。综合实践类模块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及创业实践等;综合实验类模块包括跨学科、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和实战模拟实验。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能教育模块可根据学校实际增设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新课程,如数据挖掘与市场营销、数据可视化财务智能分析、人力资源大数据分析、商务智能算法与应用等课程,用来拓展商科学生的数据思维,提升他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4 坚持人才“引培并重”,推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引进“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其次,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采用以赛促教、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渠道,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平台。聘请部分行业企业专家、学者或技术人员进行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科、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定期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训及进修。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人才“互聘互派、共培共享”模式,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能名师工作室。最后,建立校、企、行“专家库”,学校商科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虚拟教研室、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校企之间教科研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双师双能型”管理机构,制定配套的考核、奖励、监督、管理等制度,以加强“双师双能型”建设的管理。

4 结束语

文中就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径的探索,可为其他地方应用型民办高校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借鉴。新时代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对商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大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仍将成为未来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猜你喜欢
商科民办高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商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