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混感疾病的防控策略探讨

2022-11-04 04:21王兆芬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7期
关键词:猪群病原患病

王兆芬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烟台 265200)

猪高热混感疾病是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发病过程相对较短,致死率较高,发病原因复杂的特点,一旦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极容易造成大批量的猪群发病死亡,对整个养殖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当前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日益复杂,疾病的诊断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在很多养殖场当中常常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现象,单纯依靠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往往取得不了很好的防控效果,所以在猪高热混感疾病诊治过程中,应该将综合性的防治理念充分应用其中,做到早发现针对性的诊断,明确具体的发病原因,然后实施有效的措施,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1 发病原因

一般情况下认为,猪高热混感疾病是由细菌、病毒以及血液原虫感染引发的一类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两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患病猪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体温1~2℃以上,高热不退,并且伴随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败血症、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引起猪高热混感疾病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原入侵

多种病原微生物入侵是造成高热混感疾病发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和血液原虫感染引发。常见的病毒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上述几种病毒会对生猪造成持续性的感染,损伤猪群的身体免疫功能,导致猪群免疫低下,甚至出现免疫抑制。在此过程当中,一旦受到其他疾病的入侵,或者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极容易出现高热混感疾病。常见的细菌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常见的血液原虫病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焦虫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几种。

1.2 养殖管理不当

从当前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中小规模养殖在养殖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养殖场在规划建造过程中,由于建设规划不当,选址不当,地势比较低洼,容易积水,圈舍污染比较严重,十分适合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同时在养殖场周边还会生长有大量的吸血昆虫。很多养殖场没有做好有效的卫生清理工作,粪便清理不及时,不注重做好严格的卫生消毒,饲料的营养价值相对较差,不能够按照猪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做到科学搭配饲料,导致猪群身体比较衰弱,免疫能力下降,极容易发生高热混感疾病。

1.3 应激刺激

秋冬季节外界温度逐渐下降,应激因素逐渐增大,如果没有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贼风侵袭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另外猪群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运输时间过长,没有做好有效的防寒保暖或者通风换气,没有保证有充足的饮用水供给,饲料的营养价值相对较差,频繁地转群,圈舍养殖密度过大,都会造成养殖环境突然发生恶化,以及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逐渐下降,极容易造成整个猪群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从而激发感染高热混感疾病。

2 流行特点

猪高热混感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发病急的特点,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病原的入侵,常常呈散发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从当前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现状来看,以中小规模养殖户、散养养殖户群体当中的发生流行率最高,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由于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疫苗免疫接种,比较注重做好生物安全防范,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相对较低。从发病流行季节来看,该类疾病发生流行不受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以传播流行,冬春季节外界温度逐渐下降,应激因素增多,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之后,会造成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发高热疾病。而进入盛夏季节之后,由于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同样会造成猪群出现不同程度的热应激刺激,使得猪群的抗病能力下降,受到热环境影响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相互作用,会使得高热混感疾病的发生流行率进一步升高。养殖密度过大,卫生环境不良,养殖环境调控不当,均会促使或加重高热混感疾病的发生流行,对猪群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威胁。

3 临床症状

患病猪发病之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高热现象,高热不退,呈现稽留热,个别患病猪的体温能够迅速升高到41~42℃,最高升高到43℃,体表皮肤潮红充血,有时体表皮肤会呈现蓝、紫色、紫红色的出血斑块,大多数患病猪处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除了出现高热症状之外,患病猪还会表现为不断的气喘,眼睑显著肿大,水肿明显,从眼角流出大量的清澈泪液,并在眼部出现泪斑,随后眼角分泌物逐渐变得浓稠。患病猪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排出的粪便干硬或者呈现粥样,随后身体瘫软卧地不起。母猪感染该种疾病之后,在中后期很容易死亡。并且还会表现出间质性的肺炎,肾脏表面存在出血点,肝脏显著肿大,表面存在坏死病灶,淋巴结显著充血肿大。

4 防控策略

4.1 细菌为主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防控

以细菌为主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临床上应该坚持针对性的预防用药。推荐使用中成药制剂或者微生态制剂,提升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并且将中成药制剂和抗菌素有效应用能够达到联合抗病的效果,一般可以选择使用三子散、清瘟败毒散、阿莫西林粉剂进行拌料处理,一般连续用药7~10d,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科学添加。当出现发病症状之后,可以选择使用三子散、清瘟败毒散、阿莫西林、卡巴匹林钙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最佳的用药量,连续使用7~10d。不论是在发病阶段,还是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饮用水当中可以添加肝胆颗粒、葡萄糖粉剂、电解多维、氨基维他命,一直等到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养殖场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猪应该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以细菌为主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可以进行药敏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针剂进行针对性的肌内注射治疗,并配合使用退烧类药物,例如30%安乃近,强心可以选择使用樟脑磺酸钠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使用1 次/d,连续使用5d 剂量,按照使用说明书严格执行。

4.2 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

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是由圆环病毒、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与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血液原虫病、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上述几种病原混合感染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在治疗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首先应该判定病毒的类型,对于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通常不需要治疗,应该及时实施扑杀、隔离、封锁等各项措施,做好患病猪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而对于其他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可以选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类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一方面可以选择使用抗病毒的中成药,例如黄芪多糖,双黄连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与高敏抗生素进行混合治疗,同时选择使用对症的解表类的药物进行强心补液治疗,缓解患病猪的高热症状,连续使用3~5d,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最佳的使用剂量。

4.3 血液原虫为主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

血液原虫为主感染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主要包括了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和焦虫病,针对这几种病害引发的高热混感疾病,应该选择敏感药物,常用到的药物主要包括三氮脒、磺胺间甲氧嘧啶、土霉素等。同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双黄连、板蓝根注射液能够起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消除血液原虫的目的。上述几种药物应该严格的阅读使用说明书,明确最佳的使用剂量。并且在高热混感疾病发生流行之后,饲料当中可以添加复合维生素等药物,连续使用10~15d,对增强身体抵抗能力,加速损伤黏膜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5 结语

猪高热混感疾病又被称为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发的一类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主要包括了细菌、病毒、血液、原虫等。高热混感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发病过程相对较快,短时间内就会造成整个猪群发病死亡,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此外,猪高热混感疾病属于混合感染的传染性疾病的范畴,往往表现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病理特征多种多样,在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中,单纯依靠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治疗,难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特点,往往会错过最佳的防控时期,使得发病症状逐渐严重。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对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并落实综合性的防控策略,当出现发病病例之后,应该做到及时隔离,及时诊断,明确具体的致病原,根据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状,实施不同的防控方案,保证防治的针对性,确保短时间内将病情控制住,推动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猪群病原患病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对糖尿病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疫的对策分析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延安市宝塔区苹果白粉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
当今孩子患病,可获哪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