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一猪场仔猪咬尾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2022-11-04 04:21马茁卉徐恺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7期
关键词:尾部驱虫断奶

马茁卉,徐恺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阜新 123200)

仔猪咬尾症通常又可称为“反不适综合征”,是仔猪在受到应激反应后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诱发仔猪咬尾症的原因较多,饲养环境、营养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不良因素均会导致仔猪发生咬尾的现象。有时仔猪还会受到惊吓等应激反应,也会导致咬尾症的出现,尤其是在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下,仔猪咬尾症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其次,在刚断奶期的仔猪中咬尾症的发生率在10%左右,并且大多在断奶后的3~5d 内出现。彰武县一养殖规模较大的猪场于2021 年11 月份以来,猪场内的断奶仔猪出现了咬尾现象,开始时仔猪互相撕咬,同一圈舍中体质较弱的仔猪,被撕咬得遍体鳞伤,发病初期养殖人员认为这是仔猪断奶并窝后的正常现象,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发现已有70%左右的仔猪尾巴被撕咬掉大半,严重的甚至连根被咬掉了,同时有部分患猪已经出现了炎症反应,仔猪焦躁不安,可以听到被啃咬仔猪的嘶叫声,发病情况非常严重。笔者针对该养殖场中仔猪咬尾症的发病情况,对该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对策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更好的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 仔猪常见咬尾症的病因分析

导致仔猪出现咬尾症的原因诸多,如仔猪因为环境的改变、饲养管理不当、发生疾病等情况时,会导致仔猪惊恐,或者处于疼痛和不舒服的状态,也可能出现仔猪过度兴奋的情况以及其他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而引发仔猪的咬尾现象。

1.1 仔猪自身因素引发

仔猪本身较为活泼好动,在群体之间非常容易出现互相撕咬的现象,并且在环境适宜,生长良好的情况下彼此间进行玩闹也会发生咬尾的情况。此外,当仔猪吸吮、拱地等正常的生理行为无法满足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特别是在仔猪刚断奶的阶段,其吸吮行为不能被满足,即会主动的寻找能够替代乳头的物体,将同窝仔猪的尾巴作为吸吮咀嚼的替代物体,随后非常容易发展成为仔猪咬尾症。

1.2 环境因素引发

仔猪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突然改变生存环境或者与同栏的仔猪比较陌生,则可能引起仔猪受到惊吓,并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出现咬尾症。其次,饲养的环境比较差,仔猪舍内通风不良,舍内空气比较污浊,致使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也会引发仔猪的咬尾现象。饲舍内的温、湿度对仔猪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猪舍的湿度过高,温度过低,或者猪舍内的光线太强,同样会诱发仔猪互相咬尾。此外,仔猪很容易受到外来人员的惊吓,当猪舍有生人,或者受到噪音的惊吓应激时,也会出现咬尾的情况。

1.3 营养因素引发

仔猪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非常快,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健康生长所用,并且还应确保仔猪摄入的营养均衡,根据仔猪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征合理搭配日粮。如果仔猪摄入的营养配比不均衡,或者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充足,饲粮的蛋白质含量较低,或者缺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或者微量元素时,则非常容易出现咬尾症。虽然有时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不一定会导致仔猪咬尾症,但若已经发生咬尾或者存在其他诱发咬尾症的因素时,营养摄取不足或者各营养物质搭配的比例不当一定会使得仔猪咬尾症加剧。

1.4 管理因素引发

在仔猪哺乳期间,个体较大,体质较好的仔猪吃母乳时能够吃的更多,弱小的仔猪吃不到足够的母乳,导致营养不均衡,在断奶仔猪进行分群时,如果分群不合理,或者群体内个体的体重、大小以及体质等差异较大,仔猪群就容易出现恃强凌弱的行为,瘦弱、个小的仔猪容易受到欺负,并且被其他强壮的仔猪咬尾。其次,群体内个体较大、强壮的仔猪也会因为争夺在群体内的位置,而发生打架咬尾等现象。此外,仔猪长时间在比较单调的环境中生活也会诱发仔猪出现咬尾症。

1.5 疾病因素诱发

仔猪在患有某些疾病时会诱发咬尾症。如当仔猪感染体外寄生虫后,其体表的皮肤会瘙痒难耐,导致仔猪烦躁不安,有些患猪为了缓解皮肤的瘙痒感而在饲舍的墙面上进行磨蹭,过度的摩擦引起皮肤出血。通常情况下,仔猪群对于血腥的味道具有较为独特的爱好,经常对身上有血腥气味的仔猪进行攻击,进而引发仔猪咬尾的现象。另一方面,若仔猪感染肠道寄生虫,并且没有进行及时的驱虫,则会导致仔猪摄入的营养被寄生虫夺走,导致仔猪营养不良,体内缺乏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从而诱发仔猪咬尾症。

2 仔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仔猪咬尾症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2 个损伤期:首先是产生实质损伤的前期,仔猪的尾部不会出现损伤,仅是普通的吸吮以及咀嚼等行为;其次,即为实质性损伤期,仔猪的尾巴被啃咬破损,并且有流血现象。患猪损伤的尾部会出现感染发炎的情况,患猪为尾部损伤情况可分为轻度创伤、中度创伤以及严重创伤(重度创伤)三种,轻度损伤的患猪仅在尾部末梢有些许的损伤;中度创伤的患猪,其尾部有近一半的部分被咬伤或者直接咬掉;严重创伤或者重度创伤的患猪,其尾部已经被完全咬掉或者仅留下少量的、残存的根部。该规模化的猪场中共有300 头仔猪,体况一般,刚开始分群后就出现互相撕咬的情况,随后体质弱小的仔猪已经遍体鳞伤,出现流血的现象,经过2d 左右再对猪群仔细检查,发现已经有70%的仔猪尾部被啃咬掉大半,仔猪撕咬后发出尖叫声,情况愈发严重。由于仔猪尾部具有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等组织系统,受到损伤后极易发生感染以及脊髓炎、椎骨坍塌等众多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仔猪瘫痪或者直接死亡,该病危害极大,应引起饲养人员的高度重视。

3 仔猪咬尾症的防治对策

3.1 提高饲喂营养水平

在仔猪未断奶前,应进行人工辅助饲喂,帮助体质弱小的仔猪吃到足够母乳,以提高仔猪的体质,在仔猪断奶后应提供搭配合理的全价饲粮,并且根据仔猪不同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营养供给,保证仔猪能够摄入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以防因营养不良诱发仔猪咬尾的情况。如果仔猪群出现咬尾的情况时,饲养人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并且为仔猪提供充足的饮水,以缓解咬尾症的进一步发展。

3.2 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应为仔猪提供一个条件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其卫生条件合格,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去除猪舍内的异味,同时还应注意环境温度的保持,饲舍温度不可过高或者过低。可以为仔猪舍增加一些通风设施以及粪污处理设施等,为仔猪提供一个冬暖夏凉的生存环境。其次,要对仔猪进行合理的分群,应按照仔猪群体的体重、大小、体质以及性情等差异进行分群分组,如果是从外地购入的仔猪,还应根据仔猪的来源进行分群。若在仔猪运输或者分群的过程中因碰撞等发生破皮流血的仔猪,应先分开饲养,避免血腥味引发仔猪的咬尾现象。此外,还要合理控制仔猪饲养的密度,可根据养殖场内圈舍的大小而定,确保仔猪的日常活动不拥挤,正常的采食与饮水活动不受影响。通常情况下以每群10~12 头仔猪为宜,在冬季寒冷的季节饲养密度可以大一些,夏季湿热的季节饲养密度应稀疏一些,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合理调整养殖密度。

3.3 定期驱虫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最少进行2~3 次的定期驱虫,可以在仔猪30~40 日龄时驱虫一次,然后在70~80 日龄时再进行一次驱虫。驱虫工作兼顾体内与体外,防止因寄生虫影响而引发咬尾症。

3.4 手术手段预防

通过对仔猪及时断尾,以及育肥猪及早去势也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在仔猪出生后1~3d 左右,即可使用钳子将其尾巴在距尾根2.5~3cm 处剪掉,也可以直接使用牛皮筋绳将其勒紧断掉。在育肥猪时期尽早的进行去势,既可提高育肥的性能,还能避免爬跨等引发的咬尾情况。应注意,在进行手术时应对使用的工具器械进行彻底的消毒,并且对术后的猪群做好消毒消炎工作。

3.5 仔猪咬尾症的治疗

在实际养殖中,若发现咬尾症一定要及时隔离治疗,可使用浓度为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患猪的尾部进行冲洗消毒,也可将患猪的受损溃烂的尾部直接手术断掉,应注意手术时将所有的坏死组织剪除干净,防止发生进一步的感染。对出现轻微发炎的患猪可使用红霉素软膏或者碘酒等涂擦,促进伤口愈合。对于损伤严重的患猪还应注射阿莫西林钠以及安痛定等药物,有助于患猪的解热镇痛消炎。

4 结语

总之,仔猪咬尾症在规模化猪场内较为多发,其诱因较多,临床症状明显,被咬仔猪的生产性能以及肉品质等会受到严重影响,严重者多会发生死亡。养殖人员应从自身养殖实际出发,在饲养管理、营养、环境、疾病以及治疗等多方面综合防治该病,以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尾部驱虫断奶
生猪驱虫正当时
Hunter—Gatherers
N的最大值是多少?
海洋大探险
N的最大值是多少?
冬天不宜给孩子断奶
驱虫产品怎么选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
夏季猪群驱虫抓好五点
断奶并不是“咔嚓”一下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