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语境下马拉松文化特征探析

2022-11-04 04:52陆炎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动因马拉松仪式

陆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2016 年8 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各部门对健康要做到守土有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之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谱的更替,引发了关于健康的讨论和行动。共建共享确定为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如果说,“健康中国”战略是从国家到个人的一次知识性普及、技术性加强、观念性更新,那么可以在健康中国的语境中,更好地把握健康服务的供给侧对人的本质关怀和需求侧对健康的诉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

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理念,健康的行动,健康的精神,健康的文化,这些都指向了一种仪式的象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当人们通过“跑”这一最原始、最常见、最普通的方式,能够跑出健康的身体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时候,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就融入了健康中国的社会背景中,马拉松这一体育领域内的传统竞技运动项目,逐渐走向了民间,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构建群众健康生活方式,营造良好运动健康氛围,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契合了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伟大实践,意义非常重大,影响也会非常长远,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情怀。

在健康中国的新时期,需要对体育的多元功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全民健康联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是体育发展融入中国梦的转变点和蜕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马拉松也在不断发着。因此,探究在新时代健康中国的语境中马拉松的文化特征,期望透过马拉松文化内核,为丰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体育供给路径,做出有益的尝试,成为该研究的指向。

1 马拉松在健康中国语境下发展的多元化

“马拉松”作为一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接受“马拉松”这样一项运动,也越来越乐意参与其中。潘恩考察了年度热词,认为人们对健康、时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增加了马拉松出现的频率。健康中国,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也让马拉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1.1 马拉松赛事供给的多元化

马拉松赛事以多元化供给为主要表现特征。经中国田径协会评选出的2018 年标牌赛事达到225 个,其中金牌赛事68个,银牌赛事61个,铜牌赛事96个,这些赛事都较2017 年分别增长55%、61%和22%。从这些标牌赛事数量的剧增不难看出,中国马拉松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而且这些标牌赛事的评定也体现了中国马拉松赛事品质的提升。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南京马拉松等比赛,已经成为中国马拉松运动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境内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800人以上路跑赛事、300 人以上越野赛事)共计1581 场,累计参赛人次583 万。路跑在中国城市的覆盖率已经达到85.33%,2018 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 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 亿,年度产业总产出746 亿,较2017年增长了7%。

1.2 马拉松文化生活的多元化

体育文化不仅仅是身体活动的形式,在身体活动和身体竞赛中,还存在着仪式、标志等符号系统,而这些符号最终又都指向了一个终极意义,就是价值观。中国马拉松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体育竞赛的范畴,深深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打造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演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例如,2018南京溧水山地半程马拉松、2018 井冈山红色国际马拉松、2018 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2018杭州国际女子马拉松以及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等。马拉松与旅游的结合,马拉松与红色革命教育的结合,马拉松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结合,马拉松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结合,红色文化、民族民俗、自然生态、体育育人等,都为马拉松赋予了新时代全新的文化内涵。

1.3 马拉松内涵载体的多元化

马拉松的多元化,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还在地域上、形式上、内容上得到了很好的拓展。这些都使得马拉松不再仅是健康的有效载体,也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 健康中国语境下马拉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现代体育强调的是纪录,是成绩,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一部分马拉松运动员追求的是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如果用数字比例来说明,可能只有参赛的5%左右的人是要获取成绩,赢得奖金,但另外95%左右的人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追求那早就旁落的冠亚季军名号,还是追求那早就被瓜分掉的令人垂涎的奖金?通过对资料的梳理以及对诸多跑者的访谈,甚至是笔者自身参与马拉松的体验,得出的结论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精神的信仰,是对身体的再认。

2.1 马拉松成为仪式与意义的象征

通过对现代体育运动的溯源,可以认为,所有的身体运动一开始都是带有祭礼性的,最早的一些游戏,也通常被作为特定节日或者是宗教仪式上的附加活动。原始的身体活动中,就包含了跑步、跳高、投掷等。可以把一次又一次的马拉松比赛当成一次又一次的庆典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仪式。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满足了人们情感时空上延续的需求。你的过去在哪里,你从哪里来,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今后将走向何处,等等,一系列的成长问题,从马拉松这一仪式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在马拉松出现之前,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奔跑,为获得食物而去奔跑,为躲避危险而去奔跑,为尽情游戏而去奔跑,奔跑这一具有原始野性的身体行为,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记忆。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奔跑的仪式的确认。奔跑意味着什么?按照这样的理性,去研究一场战争带来的记忆的复苏,由此,关于奔跑的仪式,最终确认为马拉松。它从人类最原初的奔跑,到为了国家、民族正义的传递,再到当今马拉松赛的繁荣,这是对仪式的崇拜,是奔跑仪式的自我回归。从仪式的回归到对世俗的确认,完成了健康在场的关于奔跑的全部意义。

2.2 马拉松成为时间与空间的延续

现代性是当下的一种体现,也是时空在纵向上的一种划分,连接着过去与将来。如果没有了过去的支撑和串联,那么就无法从当下走向未来,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再去重温传统、强调传统的理由。新时代的中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表现为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健康中国”战略正是对这“四个自信”的表达和回应,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群众身体健康水平、群众生活环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把健身和健康充分融合,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获得荣誉感和幸福感。这也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3 马拉松成为人文与竞技的桥梁

对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理解,其人文精神应该是根本特征,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己的德性决定自己的根本命运,不仅仅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人文化成包含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也包含了礼乐教化达到的人的自觉自律,让人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体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近代西方崇尚的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科技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文化是以自觉的智慧为根基的。如果说现代体育表现出强烈的对“纪录”的追求,那么参与马拉松比赛,则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不妨试问,几万人同时比赛,在漫长的赛道上,向着终点,比赛名次和成绩会是参赛者心中的压力吗?显然,马拉松逃脱了现代体育的禁锢,用一种调和的手段,勾连起了现代性与传统性。可以肯定的是,有少部分人是来获取名次和奖金的,但大部分是选择了跑步来完成一种体验,尝试一次挑战,坚守一份自律。2018年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583万,路跑城市覆盖率85.33%,足以说明,群众在选择“跑”这样一种自觉的、体悟的方式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包括自己的内心、情感。只有促使马拉松的文化精神成为马拉松发展航向的引领者,才有利于马拉松的健康发展。

3 健康中国语境下马拉松的文化特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从文化的营造中,衍生出的精神标杆。通过天地自然之规律,来引领人的发展。自然界不停地运动,通过跑来与之相匹配,进而成为君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动态的变化与发展,需要保持与之相匹配。中国马拉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自然地烙上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印记。

3.1 身体健康自律

马拉松文化表现出了以身体健康为动因的自律。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人们的健康知识得到了普及,健康素养得到了提高,从生活方式和锻炼行为上,都越来越自律。规律的锻炼,科学的锻炼,以健康为前提。例如,在访谈中,年轻的跑者谈到自己选择跑步的动因:“偶然的机会在健身房遇到一位60 多岁的大爷,看到他跑了10km,自己1km就气喘吁吁,感触很大。在自己本该是精力最旺盛的年华却无精打采地活着,我感觉太可惜。”在身体健康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律,这是马拉松所传递出来的文化特征,通过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映照,看到的是身体健康的自律得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娱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健康观和道德观。文化的自在,强调的是文化的客观存在,文化的自觉则体现了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以跑为锻炼形式的马拉松文化的客观存在,体现了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对健康文化的自知。

3.2 情感娱乐自足

马拉松文化表现出了以情感娱乐为动因的自足。随着中国马拉松比赛的场次和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比赛场合成为一种表演、一种团队文化建设的平台,更有一些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打卡活动,具体跑步的成绩怎么样,似乎已经跟马拉松比赛本身没有了太多的关联,只是身体存在的一种凸显。如此大规模的竞赛活动,能够包容以情感娱乐为动因的文化生活方式,马拉松表现出了这样的自足。马拉松营造了情感共性的场域,当人类处于一种命运共同体中的时候,身体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通过相互融合、互惠和交织的关系进行弥补。身体则是互相融合的原初性,身体也是情感娱乐的连接点。马拉松运动具有深度的休闲特征、社会心理功能、运动时尚意义,因此能够吸引一部分群体参与其中,获得了以身份彰显为特征的社会认同感。身体是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要素,以此来实现身体所应该具有的精神象征意义的追逐。

3.3 仪式崇拜自由

马拉松文化表现出了以仪式崇拜为动因的自由。暂且不去探究马拉松的成因,但它从出现开始,就饱含着为胜利、为战争、为生命的期盼与努力,正是这样的期盼与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凝结成了一种仪式。在调研中,有些马拉松跑者认为,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就是一场修行。更有一些媒体,把马拉松引申为中产阶级的广场舞。每一个个体可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性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某种共通性。以探求马拉松进而探求内心的自由,形成了共同的人性原则,也在探求过程中,个体因与其他人群的文化接触而向他者学习,跑步运动成为一种仪式,让处于这一文化中的个体得到自信的表达。马拉松已经不再是42.195km的跑动距离,而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从不间断的修炼,在重复、枯燥的苦行中,满足了趋于仪式的崇拜,进而实现了一种内心的自由、身体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3.4 价值关怀自觉

马拉松文化表现出了以价值关怀为动因的自觉。以弘扬优秀传统修身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现。从传统的理念来看,人们是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其价值关怀是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终极关怀的出发点是修身,是严于律己,是对自我的约束,回到初心。马拉松的举办,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与支持。政府关注的是民生,在中国马拉松举办的过程中,无不表现出了以价值关怀为动因的自觉。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而以蕴含东方智慧的、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形式的体育,必将向世界推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形式的社会活动或多或少地都考虑到了经济效益。从2018年公布数据来看,马拉松活动的举办充分表现出了这一价值关怀。另外,中国马拉松在实施过程中,紧扣国家发展动向,设计了红色教育主题的马拉松、“一带一路”主题的马拉松、大学生校园马拉松联赛等,在以健康为中枢的跑步行为中,始终保持着对民生、对社会的价值关怀的自觉。

4 结语

中国马拉松越来越成为一个象征,它承载了“健康中国”战略中,对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提升的寄托,在多元发展中融合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并也因此赋予了以身体健康为动因的自律、以情感娱乐为动因的自足、以仪式崇拜为动因的自由、以价值关怀为动因的自觉,从根本上契合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文化特征——对个体而言,可以更好地挑战自我,实现梦想。对社会而言,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国家而言,增进了相互交流,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动因马拉松仪式
冰上马拉松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Talking strategies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