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04 13:27■文/王
幸福家庭 2022年6期
关键词:垃圾桶蚂蚁幼儿园

■文/王 磊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成课程受到了幼儿园的重视,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的生成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彰显正确的生活观与价值观,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身体与心灵的成长。与此同时,STEM教学理念也在幼儿园中推广开来。对此,教师应尝试将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促进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幼儿知识能力的提高上,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基础的思维方式。现阶段,生成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合适的生成课程能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创新生成课程的组织形式时,教师也发现了STEM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幼儿园生成课程在STEM教育的辅助下,将更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一、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的概述

生成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差异较大,其并非是一种由教师完全主导的课程模式,而是一种邀请幼儿一同参与课堂组织,鼓励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个人能力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课程同样需要预先进行合理设计,幼儿的活动不是无目的的。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常常要隐藏在暗处,这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教师在创设生成课程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情绪波动情况,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且与生活有关联的活动内容,让幼儿萌发探索兴趣,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感受事物的特点。总而言之,生成课程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向内认识自己和向外探索世界。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科学是关于“为什么”与“是什么”的学科,该学科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一门研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学科,它在幼儿的活动中常常表现为幼儿探索事物和对活动作出结论;技术是有关“怎样做”和“如何做”的学科,致力于总结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工程是综合各门科目来规划设计、统筹安排、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表现为完成某项作品或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数学主要关于数、量、形状、空间、方位以及信息等概念的感知与运用,它在幼儿的活动中常常被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如用来测量和计数等。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STEM教育的核心是在协作过程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协作发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这要求教师应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力,让幼儿了解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

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STEM教育以工程活动为主线,而工程的核心是设计和探索。在实践中,教师生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幼儿掌握定量的知识点,而是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融合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幼儿认为求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幼儿规划设计、统筹安排、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展现完整的探究过程。STEM教育活动需要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在制订方案和收集材料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选择。在设计生成课程内容时,教师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保证幼儿全程的参与感。

最后,教师要使用合理的评价方式。STEM教育强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幼儿在生活和游戏场域中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来生成课程。这种情况下的课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不论是幼儿与探究素材的互动,还是幼儿与教师的互动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教师要根据课程设计全新的评价方式,发掘幼儿的闪光点,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内容纳入评价体系。

三、幼儿园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善用自然资源

STEM教育理念主张让幼儿参与科学性较强的完整探究活动,教师在组织生成课程时要尽量体现STEM教育的各个步骤,鼓励幼儿在活动材料的选择、活动。因此,计划的制订、活动过程的操作以及活动评价的展开等各个环节积极参与。

例如,在生成课程“认识蚂蚁”中,教师在准备活动材料时要向幼儿说明所需材料,如放大镜、食物、塑料盒等。随后,教师要将活动目的告知幼儿,即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鼓励幼儿带着科学的思维进行探索活动。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要使用幼儿乐于接受的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如在使用放大镜寻找户外的蚂蚁时,教师可以告诉幼儿:“蚂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让我们来猜猜蚂蚁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当幼儿产生了足够的探索兴趣后,教师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盒,让幼儿动手为蚂蚁制作一个小家,并放上充足的食物,方便后续开展观察活动。在制作蚂蚁之家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泥土与石块填入塑料盒中,并从户外抓取蚂蚁放入其中,然后观察蚂蚁什么时候去搬运食物,运用数学的视角总结蚂蚁在空间中的轨迹,梳理数、量、形状、方向等因素。等蚂蚁适应了新家后,幼儿再进行下一步的观察,总结蚂蚁合作的方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总结与反思本次活动的收获与不足,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如此一来,在融合了STEM教育的生成课程中,幼儿亲身完成了准备材料、制订计划、进行观察与反思等各个步骤,锻炼了多种能力,对蚂蚁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了生成课程的教育目的。

(二)善用游戏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幼儿园要极力避免学前教育陷入小学化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当前的幼儿园生成课程中,教师要更加凸显教学的游戏性,使用游戏资源优化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的融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改编各类游戏,并结合STEM教育理念丰富游戏的具体环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探究任务,增强学习兴趣,锻炼各项能力。

比如,在组织“垃圾分类”游戏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还要借助游戏的契机让幼儿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则是什么”,从而解决“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融入技术中“怎样做”和“如何做”的内容,设定如下的游戏规则:幼儿自行选择扮演某一种垃圾,以接力赛的方式跑向终点——垃圾桶。当游戏结束后,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数学环节,组织幼儿对游戏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垃圾分类”游戏中各类垃圾的数量。

随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设计垃圾桶,或为常见的垃圾桶设计新的功能,以此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提供蜡笔与画纸,让幼儿绘制出常见垃圾桶的形状,并标注出垃圾桶的尺寸。之后,教师再让幼儿思考:“现在我们要进行垃圾分类了,那平时一个垃圾桶够不够用呢?”于是幼儿发现,为了保障垃圾分类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对家中常见的垃圾桶进行改造。科学是关于“为什么”与“是什么”的学科,教师让幼儿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思考,可以使其更好地认识“科学如何为生活服务”这一问题。当幼儿理解了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知道要增加垃圾桶的种类后,教师再鼓励幼儿使用手上现有材料对垃圾桶进行改造,完成游戏活动中有关“怎样做”和“如何做”的部分。最终,幼儿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对垃圾桶的改造。

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获得STEM学习经验,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拓展。为了使STEM教育与幼儿园生成课程充分融合,教师要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人体验,不为幼儿制订苛刻的学习任务,而是让幼儿遵循STEM教育的基本原则进行自由探索,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如此一来,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融合过程中的“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得到遵循,而幼儿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从“灌输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善用评价技巧

STEM教育给幼儿提供了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机会。STEM教育的教学场所不是在教室,教学目的也不是让幼儿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旨在让幼儿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下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让幼儿尽情释放想象力并动手实践。因此,在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时,教师要避免使用常规的评价方式,而是要采取符合活动特点、能激发幼儿探究热情的评价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使用多角度评价的方式,即结合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和小组互评,最终给幼儿呈现一份角度多元、内容生动真实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的生成课程,凸显了教育的科学性,使幼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并在动手实践中积累了相关经验,为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基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手段融合生成课程与STEM教育理念,将幼儿园一日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幼儿在思维发育的初始阶段就得到正确的引导。

猜你喜欢
垃圾桶蚂蚁幼儿园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