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实践 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力量
——“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的创新理念及运作实践

2022-11-04 07:47李军
传媒 2022年20期
关键词:活动

文/李军

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活动的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表达、互动化传播日显重要。如何用更“有新意、接地气、聚人气”的好作品激发广大海外网民的情感共鸣,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是网络国际传播从业人员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有约 A Date with China”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以下简称“中国有约”)是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中孕育而生。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中国日报网联合各地网信办推出“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首次邀请了驻华使节、外国驻华媒体记者、外籍专家及网络名人等知华友华人士,分三条线路,深入全国8个省市地区,与中方记者团一同开展深度采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相关报道全球总传播量达10亿次。2022年,活动聚焦“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三大主题,上半年采访团相继走访了宁夏、安徽、福建、新疆等省市地区,总传播量突破16亿次。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者既作为采访者,也是被采访对象,充分发挥“外嘴”“外脑”作用和“网红”效应,创作优质网文,以视频海报、直播、微纪录片、Vlog等前沿新媒体传播方式,全景展示中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发展成就,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

中国日报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新闻网站之一,拥有全球顶级网络媒体传播资源,也是被国外主流媒体转载量最高的中国网站之一。网站全球全平台用户近8000万,其中客户端全球下载数超过3700万。网站与印尼雅加达邮报、泰国民族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哈萨克斯坦实业报、美国洛杉矶邮报等境外主流媒体网站开展多语种、多形式合作,国际媒体“朋友圈”遍布全球。在这些积累下,“中国有约”活动像丝带一样将各国媒体朋友连接了起来,共话中国故事。

“中国有约”活动的经验

“中国有约”采访活动在议题设置上坚持一地一策、主题鲜明,在采访报道中突出外籍记者、网络名人的优势,拉近与海外网民的距离,在传播渠道上联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搭建传播矩阵,在采访活动后举办分享会总结经验,着力提升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2021年“中国有约”采访活动分三条线路进行。线路一的国际采访团在陕西突出报道当地脱贫攻坚成就、乡村振兴进展、自然生态保护和陕西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实践;在湖北,则重点关注疫情后重生的武汉,展现涌动在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发展活力;在贵州,聚焦大数据产业为当地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展现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在广西,充分展示乡村建设、“东盟”桥头堡的开放开发作用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崭新面貌。线路二的采访团在新疆深入棉田、枣林、养殖农场等地方,以典型人物、细微故事讲述新疆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福建,深入福州、宁德、南平、泉州等地实地采访,以中外媒体独特视角和多元传播渠道,把福建的绿水青山、多元文化展示出来。线路三的国际采访团采访了天津市、苏州市,从各地文化特色、自贸区发展、科技创新等角度着手,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前沿阵地取得的丰硕成果。

2022年,践行“万山磅礴看主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脉络,“中国有约”国际采访团在福建走进厦门大学,与美籍教授潘维廉以及厦大留学生等交流,通过“厦大的故事”听懂“中国故事”;采访厦门信息中心、大国重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京东方等,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擘画的“数字福建”思想和战略;采访古田会议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读懂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历史性变革和人民至上、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采访中融入体验互动,制作同利肉燕、油纸伞等,见微知著,以情动人,把数字福建的文化特色以及福建人民的优秀品格展示出来。在新疆站,国际采访团从“美丽新疆”“幸福新疆”“数字新疆”三个方面着手,探访昭苏天马旅游文化园、伊宁市六星街、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等,不仅展现了新疆的壮丽景观和数字科技,也将新疆人民丰富多彩、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幸福新疆”展现给全世界。

在采访报道中,中国日报网将媒体报道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突出外籍记者、外国网络名人的作用,发动他们积极制作新媒体作品,用其熟悉的叙事语态、网言网语,发挥其在海外平台的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中国日报网还积极邀请采访团成员出镜体验当地美食、文化活动,与民众交流互动,通过打造主题直播、系列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用“高颜值”的美食、美景展现当地美好生活,拉近与海外网民的距离,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2021年5月19日的“美籍记者探访喀什古城”主题直播中,中国日报网美籍记者伊谷然探访喀什古城特色店铺,采访当地民众,零距离呈现古城历史风貌、展现当地人民美好生活场景,在中国日报网、客户端和海外社交媒体等国际传播平台上吸引了20多个国家受众的关注,收获了很多客观、正面的评价。外籍采访团成员们在各站采访途中,实时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发布图文报道,吸引了大量海外网友“围观”。来自英国的司徒建国、德国的吴雨翔和拉脱维亚的安泽三位外籍网络名人,每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通过组图和短视频记录自己的采访之旅,19篇网言网语特色的作品获得了超过300万次阅读和近10万次的点赞互动。

中国日报网与各中央新闻网站高效联动,共计在各新闻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以及脸谱、推特等海内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刊发中英文图文、视频等相关报道近千篇。2022年“中国有约”主题报道和社交话题的全球传播总量超过16亿次,形成强烈的“破圈”传播效应。

中国日报网在用好英文网、客户端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垂直账号矩阵,做好分众传播,通过文化、美食、旅游等脸谱账号进行精准推荐,得到数万名海外粉丝的关注和热议。如美食账号发布视频“美国小哥打馕之旅 感叹在新疆当打馕师太幸福”,海外网友Vita表示,经典的美食就是跨越文化的语言,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毫无障碍的交流。不少网友在新闻报道的跟帖评论中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借鉴,网友Bires说:“‘宁德模式’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生动体现。”曾在中国生活过多年的网友Apesland说:“福建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和干净整洁的城市,让人感觉福建是个至福之地。”

中国日报网还利用境外主流媒体合作传播渠道,积极推动活动报道的海外落地,多篇报道被美联社、雅虎、白俄罗斯通讯社、蒙通社、葡萄牙卢萨通讯社、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等140多家海外主流媒体通过英语、俄语、蒙古语、土库曼斯坦语、阿拉伯语等进行转载转引,覆盖海外超过2亿受众,有效地扩大了“中国有约”活动的国际传播实效,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在做好线上线下活动报道的同时,中国日报网还在南宁举办了活动研讨分享会,参与活动的外籍记者、外籍网络名人分享了整个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纷纷表示对中国的真实面貌、发展进步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和希冀。加纳籍网络名人罗伯特·那尼表示,许多不了解中国现状的外国朋友认为中国还是有很多的贫困人口,但实际上和他们想的相反,中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英国自媒体人奥利·巴雷特说:“我制作和发表了许多视频告诉大家,现在的中国是怎样的。在扶贫方面,我们看到中国村民的收入上涨很多,生活也有了改变。中国的扶贫工作非常令人敬佩。我希望可以通过视频帮助全球的朋友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有约”活动的创新点分析

“中国有约”采访活动通过国际化的视角,“边走、边看、边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数字媒介时代,技术赋能下的平台媒体和数字终端放大了公众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障碍。“中国有约”将体验活动融入采访实践中,利用共情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有约”在宁夏、安徽的采访线路中突出体验和互动,邀请采访团成员到田间地头采摘枸杞、到百年老店制作徽墨、打磨砚台,体会生态建设的“宁夏样板”、徽风皖韵的厚重灿烂,见微知著地感知“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辉煌发展成果。在福建的采访过程中,“中国有约”邀请采访团成员共同录制MV合唱闽南语歌曲,致敬“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在新疆克拉玛依,看着高高耸立的钻井设备,了解到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采访团成员深受感动,特录制当红歌曲“孤勇者”小视频,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这些精心设计的体验式采访和互动活动得到了采访团成员的高度评价,他们感同身受、收获颇丰,创作了大量生动、共情的多媒体作品。

活动期间,采访团外籍成员通过海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知乎、脸谱、优兔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可视化、互动化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权威报道与自媒体、网络达人与粉丝、线上与线下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增进了国内外受众对参访地发展成就的了解与认可。

“中国有约”活动首次邀请驻华使节、外国驻华媒体记者、外籍专家及网络名人等不同背景的代表。采访报道中既有他们创作的图文、视频作品,也有中央及地方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多维度、立体展示他们眼中的我国脱贫攻坚、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和世界意义,增进了知华、友华外籍人士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共识和情感共鸣,推动国际人脉建设。

“中国有约”活动的思考与启示

2021—2022年,“中国有约”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采访团用融通中外的独特视角,对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成果进行生动报道,推出各类报道数千篇,搭建起中国故事与国际受众之间的桥梁,也为今后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活动期间,英国网络名人李·巴雷特在谈到中国对西方媒体污名化报道的应对时表示,中国在遭遇一些西方媒体不实报道时,媒体往往更多地呈现出应激反应态势,会做出大量辩解,试图去驳倒对方,改变西方媒体存在的刻板成见。这种被动的解释和说明就落入了一些西方国家设下的舆论陷阱,在错综复杂的跨文化语境下,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争取第三方听众。面对这种局面,媒体需要加强对中国领先领域和重要议题的主动议程设置,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需要创造性地将中国价值、中国话题、中国式现代化转化成国际社会乐于接受的议题,主动发声,突破西方媒体固有的议题设置“藩篱”,建设符合我国利益和价值理念的议题设置体系。

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打动人,谁就能赢得更多受众,产生更大影响。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宏观叙事,离不开对鲜活个体的聚焦。国际传播中要发掘更多生动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发挥好不同主体的作用,形成多元传播主体矩阵,从不同视角、不同渠道分享中国故事。在新形势下,通过整合资源、全民参与、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传播,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多种国际传播资源,发挥多主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形成由外宣媒体、民间交往和个体发声构成的全平台、全方位、多层次传播体系,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佳效果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做个沟通小达人
平远开展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
世界各地的劳动节活动
借助“阅读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借助“阅读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手抄报活动展示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