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故事”,展现“大主题”
——跟着“中国有约”看中国

2022-11-04 07:47谢诗佳
传媒 2022年20期
关键词:喀什新疆

文/谢诗佳

2021年上半年,“新疆棉花”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话题上总是先入为主,对于新疆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却“选择性失明”。作为一名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呈现最基本的事实真相,驳斥西方的不实报道。2021年5月,我有幸参与了由中国日报网组织的“中国有约 A Date with China”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与外国记者、外国网络名人一起以“边走访、边研讨、边报道”的形式记录下最真实的新疆。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讲好新疆故事”在新的时代和国际舆论背景下更显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中国有约”新疆之行,我以特稿、消息、组图等形式写下《一户一门店 喀什古城旧貌换新颜焕发新活力》《新疆麦盖提县在沙漠中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新疆和田县:好平台撬动核桃大产业 农民心里乐开花》《和田团城老城换新颜 居民吃上旅游饭》等多篇纪实性报道。在行程最后一天,我采访了一同参与此次活动的印度、英国、突尼斯和美国记者,写下了《外国记者眼中的新疆:我看到新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专稿。多篇报道获得百万阅览量,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篇高质量报道离不开好的议题设定、好的叙事方式和好的人物故事。“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给中外记者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空间。从乌鲁木齐大巴扎到喀什古城,从麦盖提沙漠到和田团城,我们深入新疆各地和当地百姓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小故事”,展现生动、立体、多元、全面的新疆。那么,在国际传播中如何讲好新疆故事呢?

首先,要主动设置议题,在重要议题上积极回应国际关切,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在“中国有约”采访中,中外记者围绕新疆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重要主题进行参观采访,近距离、多角度地了解新疆,感受新疆百姓生活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和田的田间地头,我们坐在拖拉机上和新疆棉农一同“工作”,听他讲述如何靠种植棉花过上小康生活;在喀什农村的生产车间,曾长期在外务工的妇女麦木力告诉我们她如何在获得相同收入的同时还能每天回家照顾孩子……某些西方媒体鼓吹的谎言,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物和故事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要善于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中国的发展故事。此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通新疆百姓生活的改变,那么如何通过他们的故事反映整个新疆的发展面貌呢?在喀什古城,沙拉麦提古丽依托2009年开始实施的喀什老城改造工程,逐步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极具新疆民族特色的民宿。这家民宿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她在宣介维吾尔文化的同时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在《一户一门店 喀什古城旧貌换新颜焕发新活力》报道中,我通过描写这位普通新疆姑娘的创业故事来展现独立自主的新疆新女性形象,通过她个人的小故事,展现新疆百姓在正确治疆政策下过上了更安稳、更富足的生活。

最后,要坚持透过“外眼”观察中国发展,借“外嘴”讲述中国故事。参与“中国有约”采访活动的不仅有外籍记者,还有活跃在微博、哔哩哔哩、优兔、脸谱等海内外社交平台上的国际“网红”达人和视频博主。他们通过镜头和文字,用外国人听得懂的叙事结构和话语模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新疆形象——这一点尤为重要。这些外籍人士既是报道者,也是我们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受众,他们关注的角度和设置的议题可能也有所不同。比如,参与此次采访的印度记者库诗布·拉兹丹尤其关注新疆在女性权益保障方面取得的进步。她也为此行写下一篇“她面孔”的特稿。在新疆之行最后一天,我也邀请全程参与此次采访报道活动的四名外籍记者分享了他们此行的感受。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新疆的发展面貌,但他们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有约”是一次由媒体国家队先导、外国专家和网红压阵、互联网平台赋能的创新性国际传播活动,将内容优势、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转化为传播优势,展现了一个耳目一新、生动立体的新疆形象。只要我们立足实际,注重叙事技巧,总结经验方法,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一定能够逐渐化解国际社会对新疆的误解,进一步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将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广泛应用于其他对外传播场景,让中国故事讲得出,传得好,立得住。

猜你喜欢
喀什新疆
走进新疆
Beautiful And Rich Xinjiang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遇见喀什
新疆多怪
遇见我的喀什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