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2-11-05 01:22甄嘉玲马文友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现代化体育

甄嘉玲 马文友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现代化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着世界各个民族,当然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辐射”,中国所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正如“滴水石穿”般逐渐被弱化、击垮。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告诉我们血的教训,我们希望缩小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但一直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有色眼镜”对中国武术进行点评与规划,以西方体育文化为标杆、指挥棒,在这追随地道路上,成为别人体育的附属品。在对于老一辈武术家所生产的中国武术文化,由于我们态度的不明确,导致中国武术文化在现代的价值体系变得模糊。拿来主义与保守主义只会让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失去自我或是停滞不前,因此,如何保持传统中有用的东西,如何学习外国有用的东西,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事实上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再认识、再定义中国武术文化。

1 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现状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武术文化的出场范式一直在不停歇地改变着,农耕社会,由于自给自足的地理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给人们创造出一幅和谐的文化生态图,此时中国武术文化表现的是一种内倾的、稳定的文化性格,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中国武术文化的文化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具有开放性,敢于打破常规。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里,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文化性格在现代化社会中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传统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改变,此时传统武术文化只能“变”才能有“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有底气、有能力、有实力去展现东方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武术文化从历史的长河走来,一直在继承与超越自己已有的文化体系,它具有世界其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绵延性,在世界文化之林的争夺中可以拔得头筹,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露骨的”,中国武术文化在社会转型的生存语境中却迎来当头一棒。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文化, 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惰性,在现代化的生存语境中,它的墨守成规和抱残守缺的出场方式是不明智的。现代化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和勇于学习的精神,中国武术文化在学习先进体育文化时,需有兼收并蓄的胸怀,也要避免走进西方的“普遍价值”论的噱头中,在近代中国历史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看似是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是向落后国家输送先进文明,然而这种文明并非是先进的而是野蛮的。中国武术文化是由每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有机组成的,它并不是以过去的某个时代的文化节点为最终的模板,中国武术文化是人们通过实践,理性批判所得出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时代的需求去选择、继承、超越老一辈武术家所遗留下的武术文化,以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方式出场,推动中国武术文化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文化复古主义的发展理念,使中国武术文化成为昔日的黄花;文化拿来主义的发展理念,使中国武术文化成为它国的复制品;文化虚无主义的发展理念,使中国武术文化成为白色的纸张。中国武术文化在目前的生存语境中,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中国武术文化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强之路。

2 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困境

2.1 中国武术文化的效仿化

当今世界高喊文化多元化,持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原则,由于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以它为榜样,向它取经,熟不知却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模仿的深渊”。西方体育与中国武术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理念追求上,中国武术是艺术的科学,而西方是写实的科学。在表现形式上,中国武术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引领下注重“精、神、气”内外兼修的追求,而西方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引领下,不断的挖掘,挑战人类的极限。在尚力态度上,中国武术强调用巧力而西方强调的用“实力”。中国武术在追赶西方体育的脚步时,也制造了一个基本符合西方体育文化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制造有助于中国武术的普及与交流,但这次的“中国制造”,少了自己“活的东西”。中国武术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知行合一”的实用性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断被弱化、淡化。先进文化必然会向落后文化辐射,西方体育文化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交流时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自谦,原因有二:其一是西方体育文化属于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然而资本主义文化是落后于社会主义文化;其二是西方对于文化的研究已经处于后现代的研究阶段,他们目前更加关注东方的人文情怀,中国对于文化的研究仍处于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处理方式。

在现代化的进程里,中国武术文化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个性,以至于没有拿到通往“多元文化俱乐部”的通行证,只能远远观望这场“文化多元盛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才是各国民族体育文化共存、共赢的相处准则,而不是一味地膜拜、模仿西方体育文化。

2.2 中国武术文化的视觉化

时代的背景不同,大众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方式也发生改变。“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时日空”“太极十年不出门”等方式,都是老一辈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手段是目的与结果的桥梁,而不是我们实践的结果。在现代化中,我们常把手段视为我们最终的栖息地。老一辈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是“拳打千遍,其意自现”,以体悟为手段,实现对道的追求以及到达臻美之境。然而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大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从“体”向“感官”转换,以“视觉体验”为手段,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如在武打电影中, 常用一些独特的拍摄技术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视觉盛宴,在影片里武术技术被夸张化、神奇化后认为传统武术是战无不胜的“奇功”。大众在享用着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出现了思维短路的现象,对这得天独厚的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出现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我们由开始对这种方式的惶恐、陌生逐渐变得理所当然,不再思考这种方式对我们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替代印刷机,图书所造就的‘阐释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的快感。”娱乐化使中国武术文化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基因,却成为大众的“笑点”,现代化已成为不可争论的事实,传统武术只能调节自己,不断去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评判。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市场经济既给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带来消极影响,传统武术文化“独特性”在观众掌声的背后一次又一次的被磨平,不断地消耗中国武术文化的文化个性,使之变成惊世骇俗的“视觉俗宴”。

2.3 中国武术文化的离土化

在原生态社会中,中国武术文化内容的组成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生活在原始生态的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理解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如“闲来时造拳, 忙来时来耕田”的娱乐活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埋头深造。文化结构分物质、制度以及精神,三个层次,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是物质及制度,而精神则是最深处的,封闭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精神文化的蔓延,不需要官方、政府的宣传,它如同氧气一样在人们的一吸一呼中进行交换,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杂居、小聚居”的群体生活也将不复存在,城市“标准化、制度化、规定化”的特性也影响着村落。乡土的人不再以“闲来时来造拳”作为唯一的娱乐方式,而是转向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外来体育。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等活动也逐渐销声匿迹,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集体记忆也只能以书籍、影视、图画等形式存放在艺术馆里,五光十色的集体记忆慢慢黯然失色,这些文化不再贯穿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中国武术文化的“离土”是脱离了自己的母胎环境,任何文化都不是在真空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的,而是以原来的文化环境为基础进行自我更新。回归乡土也是更好的认清“我是谁”的问题。

3 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

3.1 一体两翼: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义

唯有秉持一体两翼的发展理念,中国武术文化这一特殊的身体文化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热浪中才不会被淹没。一体两翼:一体是文化建设,两翼是本来文化与外来文化,这两翼也可以说是“用”,是可资利用的材料。中国武术文化的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设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化共享之林为结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拿来主义或保守主义对于本土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西方崇尚竞争,东方崇尚和谐,不同的文化两种文明的截然反向,决定两种身体文化的本质差异。在中国武术体育化中,中国武术入奥,都是以西方体育为“模型”,一直“精雕细刻”着自己,为跻身世界体育之林做好准备,在这次演变中,中国武术以“掩耳盗铃”之式,欺骗自己,丢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中国武术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抱守残缺,这只会让中国武术文化在其他优秀文化面前更“愚钝、迷信”。王蒙相信,没有外来文化的刺激和加入,本来文化将是“一个生硬的、呆板的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的加入,这才会使中国武术文化更加“鲜活、灵动”。良好的交流准则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独特的身体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国门的“护照”。中国武术之所以源远流长,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之一,就是不断地进行继承与超越,生产与消费。文化是属于民族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中国武术文化要以服务世界、国家、民族的心态去优化自己的文化结构体系,才能在这无序、混乱、多元的文化舞台中,别树一帜。

3.2 守正创新:中国武术文化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在农业社会的影响下,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内倾型文化,它的表现形式是晦涩难懂的,它需要“口传、身教、心授、体悟”后,才能“知其意、明其理”,“拳打千遍,其义自现”“太极十年不出门”都证实中国武术文化属于“缄默知识”。在工业社会,中国武术文化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表现形式,有效地解决了中国武术文化地域性的问题,使中国武术文化得到广泛的普及,但这种以吸引大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虚化了文化的真实性,且缺少身体体悟的机会。市场虽是检验文化形式价值的最佳场所,但是一味以经济效益去衡量该文化的价值是不正确的。不同时代,文化的呈现形式不同,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我们需要确保文化是真实、完整的。由于传承人的断层、文化空间的破坏、生存空间的挤压致使中国武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来保护,但这一举措不利于中国武术文化“活态”传承。文化的守正不是原封不动的进行传承,不是回归到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保护,社会如同细胞一样,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文化也如出一辙,中国武术文化如何在这动态的社会中,改变以往的展现形式,既守正又创新。中国武术文化是缄默文化,就需要身临其境去体悟,而现代人生活时间的制度化、碎片化,是无法去体悟的。中国武术文化需要改变其展现形式与内容,与现代化生产要素进行融合,云平台、大数据、VR 虚拟,等高科技,可以解决文化的地域性、真实性以及时代性问题,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社会效益进行高度的提炼,也能有效增加大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守正,不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原封不动的继承过来,这并不是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尊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中国武术文化以“活”的形式,不断的演变下去;创新,不是在一个真空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创造,要以前辈所生产的优秀中国武术文化为蓝图,并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

4 结语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武术文化的交流方式、表达形式、内容样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由“各美其美”变成“西方独美”的交流方式;由“身体体悟”变成“视觉享受”的表达形式;由“乡土一体”变成“城乡一体”的内容样式。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要在认识自己身份的基础上,以时代诉求为发展方向、大众需求为发展内容、价值理性为发展核心,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交流原则,不断丰富自己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在文化多元的文化武林中,占得一席之位。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现代化体育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