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阈下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与保护路径创新研究

2022-11-05 01:22许朋展席永平王玉扩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非遗

许朋展 席永平 薛 军 王玉扩 李 贤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

2.张家口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

3.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

4.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1 前言

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就传统武术而言,很多传统武术拳种已经陷于“濒危物种”的状态,怎样能够使河北传统武术打破尴尬的传承发展局面已经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已是迫不及待的现实课题。河北自古以来称为“燕赵大地”“畿辅之地”同时也有“洋洋冀州,鸿原大陆”的美称。历史悠久的燕赵大地上,在其漫长的岁月造就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文化风格,这种独特区域文化是“豪气任侠、慷慨悲歌”。这种文化特征从战国末年一直到清朝前期。延续两千年而不改的独特文化特征,是人们向往和仰慕的,被天下有识之士视为典范。这种精神的延续是离不开燕赵地域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民悲壮的战斗历史,从“好奇任侠、慷慨悲歌”的精神特征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燕赵武术文化。这种历史的产生一定是燕赵人民形成一种尚武的社会风气,从而使武术在燕赵大地上延续发展。河北省是传统武术大省。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体委的领导下,经过和挖掘整理出129个武术拳种,其中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就有56种之多。素有典型的优秀拳种。如“北腿”之称的戳脚,“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八极拳,通背加披挂,神鬼都不怕的通背拳和劈挂拳,脆似一挂鞭的翻子拳。整体来看河北武术拳种传承现状是不容乐观,很多拳种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的自然生存状态,其中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拳种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大部分拳种的传承和发展令人担忧,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河北省传统武术打破传承困境现状,为传统武术健康发展提供一份微薄之力。

2 河北传统武术传承困境现状

2.1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方式困境

河北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现今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是严峻的。在武术拳种上传承人是一个武术拳种的“活字典”,往往武术拳种的传承人,可以基本代表某个拳种的“内核”。但是现在的武术传承人的现状也很不乐观,据1983年河北省对武术挖掘整理时期,调查统计得出,当时60岁的武术家约为350余人,现在到2021年长达近40年的时间,当时老拳师 、老武术家都已不在当世,那么老武术家的所传弟子与再传弟子 ,是否能够代表其拳种的全部,可想而知是不能代表其某个拳种的承载信息的全部。传承人受到传统的禁锢的思想,很多拳师比较保守,其内部有仍有一些传统矛盾和内耗,如“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以上因素都为传统武术拳种传承起到了阻碍作用。

2.2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途径的困境

笔者在秦皇岛区域中小学开展武术课调研时问道中小学生,你们喜欢武术吗?他们一致的回答道喜欢,笔者又问道:喜欢上武术课吗?学生们又一致的回答道:“不喜欢”。这样的现状就是现在大部分学校武术课教学的现状,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是自1949年来武术进入学校教育以来一直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武术就一直把武术的竞技元素作为武术教育的主阵地,那么这条路走下来看,策略是很不成功的,主要是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和不喜欢。那么现今的武术教育怎么改、改什么内容等都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院校与综合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进行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学习传承途径之一,现今的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现存的问题也是较多。正如众多武术教育工作者所言,传统武术教育在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中普遍“失忆”。武术教育中过多追求竞技、轻视理论、淡于应用、轻视文化等这样的武术教育缺失必定会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道路越走越窄,重复在自我否定中。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上应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和文化熏陶,这样才会培养出全武人才。

2.3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内容的信息衰减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的内容发生改变,尤其是在传统武术中的习练内容和练习器物中发生改变,其中,过去的传统武术拳种教授中,重视教授拳种的技击属性,而套路练习只是对一个拳种延续。比如,武术的一个动作“轮臂砸拳”在现代的武术教学里包括专业武术院校和其他各级各类的武术课堂,在轮臂砸拳的动作练习方法上教练员和大多数教师教授为“拳握实手臂伸直,然后把用拳抡砸向下砸去…”,而具有技击含义的轮臂砸拳却没有在教学上体现,用体操的教授方法来教授武术,必然会丢失传统武术的基本属性。在习练器械上,过去的传统武术习练传统器物逐渐的沉寂和消失,过去的“石锁”“木桩”“大枪”等等练习器物,却在现代社会传统武术习练中很难一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用现代材料制成的武术器械,这些器械在习练上却是“轻”“飘”等特征,在武术器械的比赛棍术项目很多武术运动员在比赛时用的器械已经不是传统武术的“腊木杆”材料的器械,而用玻璃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特点就是“轻”,这种玻璃纤维材料的棍术器械,试想而知在棍术演练中能够更轻易的展现出所谓的“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点。如这样引领发展下,传统武术必定会失去“原汁原味”。

2.4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环境的变化

传统武术是根植于民间,并且在民间中繁荣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物质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在社会变迁的环境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城镇化不仅改造了村落,也建构了同质化的城市空间,催生出了现代城市文明。但同时导致孕育和维系传统武术数百年村落的萎缩,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乡土村落沦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村落被视为必须被拆除的经济障碍。村落中大量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古建筑和庙堂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经济利益诉求的新空间意识形态,使传统武术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土壤,破坏了传统武术的自然传承环境。传统武术的传承环境已经慢慢的走向衰减。

3 河北省传统武术保护途径创新探究

3.1 进行武术教育改革,有效衔接武术教育

早在20世纪80年代 ,武术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受到重视,令人可喜可贺的是在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这标志着武术已经步入现代科学文化的学术殿堂,成为培养高层次研究的专门学科。但是在新时代的视域和要求下武术的传承和保护理念、课程的开发、学科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进行改革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要实现全社会对武术传承和保护的自觉与自醒上来,必须要把武术传承全程贯穿到国民教育中,能够有机的衔接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最终到社会教育上来。

3.2 打破“越武越寂寞 ”的怪象

“一个球,一座城”,如欧洲的一系列的足球赛事和国内的中超联赛、CBA等赛事尤其是重要的赛场,都是一票难求,整个观众席基本上是座无虚席,可以说是一个球能够带动一座城的活力和城市魅力,那么回过头来看现今的武术,单从武术比赛来看,不论是大型武术赛事,还是某一地域的武术比赛,基本无观众观看,有一些赛事送票都不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武术作为中国特有“体育+文化”的载体,武术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发展到现在也暴露出一些很大问题。现今武术在逐渐失去武术的灵魂,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如果不加强保护与改革武术必会越走越寂寞的怪象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怪象的?下面将剖析武术被人们遗忘的原因。竞技武术的发展似乎更朝着西方体育的更强 、更高、更难、更美、更新的目标发展,更加与体操化、舞蹈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与现代奥林匹克的接轨。经过武术的改革,大家有目共睹是现代武术始终没有逃离以体操的打分方法为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结果会导致武术的技战术走向偏离,逐渐失去武术本质属性,甚至一些学者专家言辞现代的武术更像“四不像”,现今的竞技武术正在逐渐远离大众。

学校武术教育从1966年开始有武术内容的教学,武术教学一直沿用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这两个主要的运动形式为主体的学校武术教学。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学校体育中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又一个机遇。学校武术教育从1966年开始有武术内容的教学,武术教学一直沿用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这两个主要的运动形式为主体的学校武术教学。那么在教学上始终没有起到较好的作用,甚至到很多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局面。在武术课的教学上应该注意到什么?这是武术工作者需要共同研究的问题,其实在武术课的教学上应把握和区分“术”和“操”应该会促使学生喜欢上武术课。武术教学上要注重“明理得法”,武术套路的演练也好,还是武术单势也罢,都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所以用“体悟”能够更好的体会武术之奥秘。例如,在武术教学上,应让学生明白其拳种的内涵和拳种特点,具体来讲就是明其德、知其理、悟其性、得其法,练之有形,用之无形,这样才会使学生在上武术课时候,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例如,八极拳是河北一支优秀的典型拳种,其讲到八极者,乃取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及其也。在行拳中必须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课讲解到八极拳就要讲解出什么是八极拳,八极拳的特点,及其习练的要求和技击对抗的含义,让学生对武术课进行认知。教学改革上强调拳种意识,立足单势,适当套路、突出技击,这样的武术教学想必学生还不能喜欢之?这样的武术教学必定会使学生耳濡目染的进行身体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塑造完全人格上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3.3 整合拳种,构建传统武术拳种品牌

河北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中的邯郸地区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沧州地区的八极拳、衡水地区的形意拳,廊坊地区的八卦掌。以形意、太极、八卦等为代表的河北传统武术拳种,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河北武术的一个最大亮点,也是和其他地域武术的一个特色。以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为代表的优秀拳种,其代表和蕴含了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思想,其经典的传统哲学思想不仅为其拳种自身丰富和发展有着载体催化作用,同时这种经典哲学思想也会吸引大众来学习探究其拳种,通过文化载体和加上技术加功法等承载,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形意+八卦+太极”等为代表的河北优势拳种组建河北武术品牌,充分挖掘拳种之间内涵联系,应用主流拳种的技术,文化内涵打造河北特色武术品牌,在打造河北传统武术品牌要兼顾一些小众拳中的发展,努力实现河北武术整体发展。

3.4 创新传统武术拳种传承模式,设置拳种发展传承中心

河北是知名的传统武术大省,也是武术资源分布最广的区域,如沧州的八极拳、披挂拳、通背拳等,邯郸地区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保定地区的孙式太极拳和翻子拳等名动四海的拳种。除上述的一些知名拳种外邢台地区的义和拳,唐山地区的五子拳等一些小众拳种在处还比较落后,面临濒危的尴尬处境。面对这种尴尬处境的武术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武术组织应强强联手,设置各项拳种发展传承中心。形意拳传承发展中心、八卦掌传承发展中心、太极拳传承发展中心等等,在各项拳种中还可以依托各拳种代表性传承人创建传承工作室,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带动拳种的发展,在各地域设置拳种传承发展中心,在具体操作上要设置明确的统一工作职责,研究各拳种的传承发展模式和驱动联系机制,利用优势拳种尽可能的带动和帮助当地的一些小众拳种发展,这样会对河北全省的各个拳种有着统一领导和统一规划,又有着统一协同和灵活管理,共同促进河北传统拳种协调发展。创新传统武术拳种传承模式,取长补短,发展河北拳种品牌。

3.5 建立武术博物馆、烘托武术教育

众所周知,武术在不同时代彰显了其不同的时代价值和魅力。武术的起源是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和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不断提炼出来的,是经过原始社会生存、生活活动,到古代军事的搏杀,再到近代社会的由健身、技击、文化为一体的中华国粹。博物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代表当地区域历史与文化的集聚地。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是能够对传统武术的保护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专门性的武术博物馆就有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博物馆和大连市武术文化博物馆,其他地域都还没有建立。河北省建立专门性的武术博物馆是河北武术一大幸事,是延续河北武术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举措。建立武术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到河北传统武术拳种的全面性,科学定位,建立一座能够彰显河北武术历史文化的综合型的武术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体验、传承、教育为核心的多功能的综合型武术博物馆。

3.6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拓宽传承路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有效的一种保护传统武术拳种手段之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武术教师不足问题。同样通过政府购买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购买有实力的传统武术拳种代表性传承人到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传统武术拳种教学,再次通过公共服务购买还可以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等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原汁原味”的传承,还同时对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有一定收入,也对其起到一定的职业身份认同。

3.7 互联网+传统武术,推动传统武术“活起来”

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给人们带来便捷的渠道和提供丰富的信息。新型媒体已经是互联网的新兴产物。新媒体已经成为人民获得信息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如何让新媒体和传统武术融合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媒体和传统武术融合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微视频、微记录、VR和AR和动画3D技术的融合开发。在融合传统武术知识素材上充分挖掘武术的功能价值,例如教育功能价值、彰显民族精神价值、强身健体功能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价值等。在武术微视频、微记录的视频制作上坚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行、强身与防身并行、拳种与文化并行的理念,创新新媒体与武术融合理念、融合技术和融合产品,真正地发挥新媒体在传承发展传统武术方面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功能和价值已经发生了现实的转变,由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活、生存到古代的军事战争到近代社会的“强国强种”,再到有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转变。传统武术的发展应紧跟时代发展,去糟粕,取精华。河北省是传统武术大省,在武术传承与保护中应率先立足,更深层次,全方位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武术,探索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思路。从传统武术大省转变为传统武术强省努力,繁荣河北武术文化,为建设美丽河北提供做出更多贡献。如再不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改革,很有可能后人只能在博物馆的找到传统武术的踪迹。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非遗
传统武术怎么了?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