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

2022-11-05 14:20李守培李朝旭
文化遗产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德人际身心

李守培 李朝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伦理文明正经历由“拔根”向“扎根”的历史转型。对此,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还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为世界范围内道德失范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武术基于中华文明伦理特色,秉承“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的坚定信念,始终格外推重伦理秩序和道德教化,累积形成的丰富道德智慧,理应在新时代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及全球伦理发展贡献力量。但综观已有研究,尚极少从世界视野出发,着意于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为参照,从中国武术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的具体实际出发,着力贯通“人际、身心、天人”的三重维度,以“一字”与“二字”的二级递进形式,融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为一体,构建突出“中国特色、世界意义、时代特征、专业特性”的新时代中华武德。

一、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融道德危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

传统中国形成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构成了当时社会共同的道德基础。但伴随近代中国持续百余年的不断转型,传统道德不断瓦解,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一度缺失,致使社会道德危机愈发严重,甚至一度演变成“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瓶颈”,威胁着国家安全。着眼于此,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将其切实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武术领域而言,以新时代习武者具体行为实践为依据,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武术道德标准,有助于以武术为纽带,架起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信任之桥,增进和谐气氛,提升向善意志,消融社会中潜在的各种道德危机,维护国家安全。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伦理观念,为全球伦理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人类文明达到的高度有目共睹,但面临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就此,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当代人类正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中华优秀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当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启示。就此,如果说传统中国的盛世文明在“文、武”两个维度交相辉映中形成,中国武术则主要就是“武”之维度,其以“武”的特色全息映现着中华文明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旨趣等。由此,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即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伦理观念,可为全球伦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突出伦理自觉,强化身份认同,助力中国武术的深度传承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不断转型中,由“师夷长技”而累积的文化习惯使部分人的思维和思想近乎被“殖民”。如此,在思维和思想没有高度主体性的背景下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便不能很好解释中国,因为“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在“中国是谁”未能很好说清的背景下,中国武术的身份认同也成了问题。对于“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的中国武术而言,强化身份认同是首要任务,而其关键是突出伦理自觉,以高度主体性重建具备“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武术特性”的新时代中华武德,这不仅是助力武术传承传播的重要选择,也是创造知识体系、解释何为中国的重要过程。

(四)发展中华武术道德话语体系,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中国学术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性转换过程中,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等曾受西方话语强烈渗透。但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话语的表达力和阐释力愈显不足。如此,新时代中国尤需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改变中国“西方化”的趋势与现状。在武术领域,应基于武术历史发展及当代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新概念、概括新范畴、形成新表述,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从本质上打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武术道德话语体系。这与近年来整个中国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本土化发展的大势相吻合,可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五)融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为一体,重建新时代习武者的精神世界

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旨在使新时代习武者重塑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境界。习武者的境界具有双向性。如邵雍所谓“我性即天,天即我”,意在展现思想的“上下双回向”。“我性即天”是上回向,我的本性可以提升直至天的境界;“天即我”是下回向,要从高远的层次回到具体的我的生命中。中国武术伦理观将此具体化为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技术修习是具体的、实际的、下回的,道德养成是高迈的、超越的、上回的,但二者却彼此不离、互渗互融,在上下双回向的互动中,不仅促进习武人群的道德养成,也为其技术修习提供关键指引,进而完成习武者精神世界的重建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二、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基本原则

(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内在一致

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当代习武者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而必须与其取向内在一致。所谓“内在一致”,要求新时代中华武德,从性质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内涵阐释和话语表达等方面体现鲜明的中国性和时代性;从内涵上体现武术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实现其在武术领域的具体化发展;从逻辑上与内涵相适应,凸显中国特色,以塑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目标,服务于习武者的道德养成和境界提升;从形式上言简意赅、易记易传,为其进行深入传播、获得高度认同提供保障。总之,要突破表达形式、表述方式的外在束缚,而真正着意于内在价值旨趣的贯通与协调。

(二)具有适度的超越性和强大的感召力

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根本原因在哪里?一个是一个世界,一个是两个世界。西方的“两个世界”,将真理、本源置放在超越于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因而形成强大的超越性和感召力。中国的“一个世界”也有其独特呈现超越性、散发感召力的方式。中国人习惯于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天地万物在大化流行中一气相通,人可通过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参赞天地化育,与天地并列而三。新时代中华武德理应立足于中国“一个世界”的根本特色,以武术为载体,在天地万物的大化流行中,提炼出具有适度超越性和强大感召力,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当代习练者价值共识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以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

(三)具有世界意义、反映历史进步方向

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大视野出发,必须具备从世界意义的高度提炼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深度自觉。由此,武术面向世界的道德标准提炼,不宜过度宣扬某些有一定局限性的观念,唯有更多宣扬来自中国的具有世界意义、面向全人类的价值观,才能更好让国际习练者形成价值认同,进而对武术的文化母体发生浓厚兴趣。所谓“世界意义”,还从某一层面反映人类历史进步方向,是当前、亦是未来人类之需求。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提炼,要反映历史进步方向,与人类发展愿景相一致,如此“基于历史发展,关照社会现实,考虑未来方向,才能真正具备世界意义,占领道德制高点,成为具有引领和感召功能的软实力”。

(四)突出武术特征、言简意赅、易记易传

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提炼,是从武术维度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因而必须更加鲜明地突出武术特征。例如,可与武术练用“一胆二力三功夫”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阐扬“勇”德价值,引导人们向文武兼备的方向发展。这不仅突出了武术特征,也是对中华文明“勇”德的提振。因为,尽管勇与知、仁同为“三达德”,但“勇”德实际常游离于人们的价值旨趣之外,远未成为人们的实践自觉,甚至只是一种流于高蹈的道德谈资。同时,还应遵循言简意赅、易记易传原则。据研究表明,“文字要让人过目不忘,字数应在2~6字之间,一般不能超过6个字”。而从内涵与功能方面考虑,言简意赅才能更好突出核心价值、彰显根本追求、发挥引领功能。

三、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对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有指导性意义。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华武德,怎样建设新时代中华武德。应站在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理解武德,以实践的、发展的眼光观察武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有引领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着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方向。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发展理念,对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具有更为具体的引领性意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基本遵循,为新时代中华武德提供基本价值支撑。

(三)中国武术的实践经验及伦理道德观念,对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有根源性意义。武术实践经验及伦理道德观念是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源泉,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武术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的规律提炼和经验总结,以在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中实现超越;二是武术虽在历史中形成,但对当代发展仍有重要价值的优秀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需思考其如何完成传统的现代“回归”;三是武术与作为其发展背景的中华文明的互动经验,主要思考武术是如何在与中华文明的互动中形成各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中华文明的那些理论知识与思想观念是如何皴染成习武者文化底色的,又是如何嵌入习武者精神世界的。

(四)以西方文明为主的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对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有参照性意义。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必须以世界其他文明模式的存在为生态前提,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批判性超越西方现代文明”,才能更好彰显中国性、体现时代性、展现世界性。当然,在当今世界西方文明最为强势,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理应给予其足够关注,但着眼于真正的“世界意义”,也绝不能忽视其他文明的价值。

四、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具体思路

本研究秉承构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基本原则,深入其理论来源,贯通“人际、身心、天人”三重维度,以“一字”与“二字”的二级递进形式,融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为一体,构建突出“中国特色、世界意义、时代特征、专业特性”的新时代中华武德。

之所以着力贯通“人际、身心、天人”三重维度,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追求“融通”的品格,将天、人、身、心视为一体。基于此,习武者在协调人际、修养身心、默契天道的持续修习中,逐步理解人际、身心、天人伦理间的内在相通和互为支撑,在天人相通、内外相通的高峰体验中不断确认“道”的存在。如此,习武者便走出了自我中心,“在大化流行的普遍联系中重新发现真正的自我,寻找自身生命在大千世界之大化流行中的恰当位置,力图搞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为自己的行为定位和定向”。

之所以选择“一字”与“二字”的二级递进形式,意在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着力融合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观念与核心观念体系。一字式的几个字构成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从关键处引领习练者价值取向;二字式的几个词组从一字式的几个字衍生而出,构成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体系,从总体上规范习练者伦理行为。另,传统中国有一字式表达价值观的习惯,影响广泛且深远,如“仁、义、礼、智、信”。因此,本文借助已有认知惯性,亦以5字提炼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

之所以强调融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为一体,意在凸显武术实践特性。武术常将道德要求与技术习练融为一体,贯通人际、身心、天人伦理的三重维度,同步实现习练者技术水平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之所以突出“世界意义”,是因为新时代中华武德的适应群体面向世界范围内的武术习练者,只有真正具备“世界意义”,才能占领道德制高点。

综上,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为“敬、义、勇、恒、和”5字;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体系为“诚敬、信义、智勇、专恒、正和”5个词组。显然,后者所加几字不仅本身即有丰富内涵,也对前者相应几字形成深化或限定意义,彰显出新的伦理意蕴。如此,新时代中华武德包含两个递进层,第一层是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仅5字,互相关联、互为支撑,简明扼要、易记易传;第二层是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体系,围绕第一层扩展为5个词组,容易通过联想被记住,且彼此关联、内在契合,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易于传播。总之,新时代中华武德的结构、序列和重心安排,并非随意为之,其间差异反映了习练者的价值焦点所在和理想人格预设。

五、新时代中华武德阐释

(一)敬与诚敬

自西周始,礼在传统中国便已被视为天地宇宙的普遍法规,所谓“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礼在天地间无所不容,贯通天人、人际、身心三维度,而礼的本质是“敬”,如“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凸显出“敬”在中国人心中的核心地位。

武术习练格外重“敬”,如《学拳须知》第一条即强调“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作为礼之本质的“敬”,亦具贯通天人、人际、身心三维的融通品质,所谓“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即师友关系属人际伦理,训练中的协调身心和默契天道则分属身心和天人伦理。因此,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应以“敬”为首,才能更好协调人际、修养身心、默契天道。

《论语·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文解字》释“忠”为“敬”。“恕”是“虑及他人”,即尊敬他人的行为及意志自由。可见,“敬”是忠与恕的实质所在。“敬”还蕴含“平等”思想。世界普遍伦理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根本观念便是人人平等的互敬思想。由此,新时代中华武德之“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平等、自由、文明、民主”有相通性。

“诚”即真实无妄、诚心实意,为道德之本,正所谓“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中华文明本质地将“诚”上升到天道和人道的本体论高度,在天、人、身、心互相融通的意义上加以凸显,如《中庸》把“诚”与天道、与成己成物联系起来,认为无诚不能做人做事,故不诚无物,至诚则可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故至诚如神。

基于此,武术才有“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这种以“诚”打通万有、和融莹彻的高妙之境。习武者劲力修习表现为明劲、暗劲、化劲的逐次进阶,以及真实无妄、成己成物的道德提升,也均以“诚”为始,因为“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神、气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故,“诚”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体系之始,与“敬”相连,贯通人际、身心、天人伦理三维度,展现真诚、质朴的敬谨情怀。

(二)义与信义

“义”即合理、正当,主要强调基于客观事理的应然选择,但在《六德篇》所谓“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的传统中国,其多存于血缘亲情外。相对而言,西方标榜的“正义”则脱离了家(私)的关系,作为平等的城邦自由民的政治关系(公)的准则,高悬法庭,理性至上。因此,新时代中华武德之“义”,应适当吸收西方标榜“正义”的理性至上精神。

新时代中华武德提倡“义以为上”,并非完全否定利,而要“有义、有道、有德、有法,形成一种义与利相统一的价值观、义与利相协调的利益观、义与利相协同的道德观,以此达成对物质追求和精神安顿的双重超越”。因此,新时代中华武德之“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法治、富强”相关联。

同时,“义”不仅是人际伦理的行为准则,也是技术练用的重要标准。比如,陈子明论“太极拳之要点”,要求“无贪无妄:习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须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贪与妄是利之所在,无贪无妄便是思义的功夫。这种见利思义的武术修习过程,正是合理协调身心、象天法地的过程,其对身心伦理和天人伦理观念的持续校正,必然深刻影响到习武者的人际伦理观。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义”可提升人际信任度与依赖性,与“信”紧密相关。守信不仅是人际层面的要求,也是身心和天人层面的规定,是对人之本性和良知的回归,更是对宇宙存在的价值肯定。在此人际、身心、天人三维贯通的伦理意义上,武谚“人讲信义,拳见正义”才更显示出其基于人性与天道的道德深刻性。

新时代中华武德之“信”应视合于“义”为基本要求与依据,正如张载所谓:“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2014年我国8大城市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这进一步凸显了“信义”之德的重要性,从行为准则的意义上,可为新时代习武者提供行为标准。

(三)勇与智勇

武术对“勇”德极为重视,如少林拳将“勇”列入六字真诀。这是因为没有勇气与人较技,功夫再好也很难取胜,而一旦勇气十足,则往往可克敌制胜,如形意拳谓“胆要大,心要细……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为此,各拳种流派均极为重视研究“勇”德提升之法,如少林拳认为,“口与心合益勇”,口的动作有助于力的增生,可使勇气旺盛。总之,“勇”德是习武者的基本德性。

“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习武者真正看重的并非争于气力的“血气之勇”,而是义以为上的“义理之勇”。“血气之勇”实为“小人之勇”,往往无所不敢,罔顾道义。“义理之勇”实为“大人之勇”,虽勇气十足却内敛含蓄,不仅蔑视好勇斗狠之徒,还严正指出“好勇斗狠者,不传”,但若“大义当前”,则“努力躬行……至死不顾”。这种对“勇”的价值取舍,促成了习武者在与大义无涉时非同一般的忍让精神。因此,新时代中华武德之“勇”可扩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健精神,同时也与“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内在相通。

这种义理之勇,在新时代可转化为“智勇”。所谓“知者不惑”,“智”是一种不为所惑的深刻洞察,更是一种明辨是非的道德理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观念内在相通。如此,“智勇”主要就是习武者以训练后智慧和勇气的提升为基础,在明是非、别善恶基础上的一种义以为上的大勇,不仅关涉人际伦理,还深入到身心和天人的维度,如武术对于习练者心智的提升、勇气的扩充,使其身心关系不断调整,而为更好提升心智、扩充勇气又需不断师法自然,其间对于天、人、身、心的一体贯通,可使习练者融技术提升与道德养成为一体,在当代社会极具价值。

“智勇”之德在西方也备受推崇,如“古希腊四德”为理智、正义、节制和勇敢,其中的理智和勇敢与“智勇”关联紧密,而正义和节制也与“智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相关。由此,新时代中华武德之“智勇”,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古希腊四德的超越,其在天人伦理层面的关涉,更与古希腊四德有明显区别。这种关联与区别,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中华武德之“智勇”的世界意义与中国特色,从方法学意义上,为新时代习武者提供心态支撑和行为标准。

(四)恒与专恒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恒”,周易乾卦所谓“天行健”就是叫人日日进步,不可中止。周易的今本与帛本两种卦序排列,恒卦皆处于中心地位。其实,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从上古的礼乐,直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都是强调经过艰苦的道德锤炼以建构理性凝聚的心理形式,这均以“恒”德为基础。

对武术修习而言,“恒”德尤显重要。“恒”德不仅关涉人际伦理,因若无恒心,可能根本无师可从,如《十不传》明确指出“不传半途而废的”;更关涉技术修习中的身心和天人伦理,如侧重身心伦理的“每日细玩太极圆……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重在天人伦理的“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循序无遢等,人尽自合天”等。如此,“恒”德融技术修习与道德提升为一体,实现了人际、身心、天人的三维贯通,主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内在相通。

“恒”以“专”为前提,不专虽恒,仍不能达到很高水平。故各拳种均极其重视“专”,如太极拳《口授穴之存亡论》指出,“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于徒也”。此处,须深刻洞悉少与多的辩证关系。以传统形意拳训练为例,师傅若真想成就徒弟,往往会让其在长时间内只是站桩,甚至有“站桩三年”的说法,因为“万法不离三体式”,当桩功训练有所得后,对五行拳、十二形等技法练习将一通百通。然若只为应付学生,则会在短时间内将桩功、五行拳、十二形等诸多内容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这样表面上学生于短时间内学了大量技法,但实际却无真正精通者。可见,新时代中华武德之“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内在相通,也蕴含着对“专恒”可实现的“自由”的期待。

“专恒”之德主要为新时代习武者提供了一种保障。习武者以诚敬之心、信义之则、智勇之法,作专恒之行,必可期非凡之成。当然,“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如此专恒才真正切中肯綮。

(五)和与正和

考察中华文明,和谐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规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因此,我们理应充分认识和大力发扬中华文明崇尚和谐的价值观,以人际和谐纠正西方的弱肉强食和霸权主义,以身心和谐缓和西方的二元对立和身心焦虑,以天人和谐改善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思想。

武术伦理始终将“和谐”作为其最高追求,在人际层面上,以诚实互敬为基础,以尚义大勇为准则,尽力完成对冲突的超越,不断趋近和而不同的理想境域;在身心层面上,以“六合”等理论为指导,逐步提高身体内外和谐如一的水平,使得技击能力不断提升,深层自我亦得以合理表达;在天人层面上,努力“尽生灵之本性,合内外之圣道,赞天地之化育,参天地之神工”,于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不断趋近道德自我的最高境界。

新时代中华武德核心理应承继武术伦理对“和”的根本追求。如此,习武者在大化流行中便能善体广大和谐之道,充分实现自我。当然,由于社会性质不同,传统社会中的武术伦理之“和”,强调道德自律,却往往少了建基于法律之上的公平正义。新时代中华武德之“和”,则不但要求道德自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友善”内在相通,还应突出基于法律之上公平正义的一面,以“正”为前提。

“正”是新时代中华武德的内在要求。从人际伦理角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法治”内在相通,要求遵纪守法、处事公正、弘扬正气,如太极拳《口授穴之存亡论》要求“不授心术不正之人。”从身心伦理角度,要求无偏不倚、身法端正,如此则上下通达、气血流转,身法稳健、身心易合,如《手臂录·治身篇》指出“持龙之道,身心为本,身法不正,则心无主,而手足失措”。从天人伦理角度,要求师法万物、以正身心,在对正己至善的不断追求中,实现天人合德、万物一体。可见,新时代中华武德之“正”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向内用力的功夫,有益于养成普遍和谐之气。

数千年来,中国人对生命问题一直是以广大和谐之道来旁通统贯。新时代中华武德秉承这种典型的中国特色,以饱含时代特征的“正和”观念作为根本追求,不仅有益于习练者武术技术的提升,还着力突出其道德禀赋和道德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修养自身而通达于天,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获得心灵上的平和,进而在“人际、身心、天人”的不同层面上均能和悦相应,完成幸福愉悦的人生。

结 语

中华文明素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武术则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武”的维度诠释着中华文明的道德追求。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全球视域下新时代中华武德的构建迫在眉睫。本研究构建的以“敬、义、勇、恒、和”为核心,以“诚敬、信义、智勇、专恒、正和”为体系的新时代中华武德,在贯通人际、身心、天人伦理的同时,尤其突出技术修习与道德养成的一体性。我们坚信,全世界武术习练者不分地域,以诚敬之心、信义之则、智勇之法,作专恒之行,必可入正和之境。彼时,他们将以独特而共通的精神世界,在对中华文化的倾心向慕与自觉传承中,构建起心心相通的武术共同体。

猜你喜欢
武德人际身心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给身心降个温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