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南地区早春低温对秧苗期寒地早粳稻的影响

2022-11-07 06:43蒋海凌欧阳由男曾孝元齐文尹先龙何贤彪何豪豪陈剑王旭辉马义虎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秧龄根冠叶龄

蒋海凌, 欧阳由男, 曾孝元, 齐文, 尹先龙, 何贤彪*, 何豪豪, 陈剑, 王旭辉, 马义虎

(1.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6;3.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4.临海市气象局,浙江 临海 317000;5.台州市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台州 318000)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水稻“北种南引”,但由于引种后生育期缩短、生态条件不适宜、稻作制度不同以及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而未能成功[1]。先前杂交籼稻以其强大的杂种优势被急需温饱的南方人民认可,近年来籼米特别是早籼米由于品质较差,造成积压多、外销困难[2],粳米则品质较优。全国范围内粳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区域逐步南移[3]。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州又是浙江的东南沿海地区,历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光、温、水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双季稻种植区域[4]。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单改双”“早稻-蔬菜”轮作模式等,使得早稻播种面积逐年稳定增长[5]。浙东南地区目前种植的早籼稻不耐低温,播种面临倒春寒[6],收获面临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7],不仅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严重时还会造成绝产绝收。同时该地区还面临早、晚稻生育期矛盾加剧,双季稻生产的茬口衔接紧张的问题[8]。上述问题严重影响该地区早稻生产。

浙东南地区早稻育秧期正值早春气候,冷暖相间,忽冷忽热,时晴时雨,气候变化反复无常,给当地早稻育秧造成很多的问题。长时间低温阴雨导致种胚活力下降,影响秧苗正常扎根。叶部向根系输送的氧气少,根系缺氧,胚乳大量养分被呼吸作用消耗[9],造成还原性物质毒害秧苗,导致死苗[10]。毁种重播浪费种子,且妨碍布局、贻误农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11]。该气候影响叶绿素形成,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秧苗活性减弱,秧苗和根系呼吸作用和水肥吸收的能力减弱,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12-15],最终导致植株缺乏营养,抗性减弱。

苗期水稻的耐低温性、生长性状、秧苗素质与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个性状相关,可将其作为水稻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16]。本文在台州地区试种多个寒地早粳稻品种,考察秧苗素质,对比不同品种的秧苗期性状,为台州地区早粳稻的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依据202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及前期工作的基础,2021年2—7月在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溪基地(121.137°E,28.787°N,海拔8 m)进行试验。

1.2 参试水稻品种

参试水稻品种为9个常规寒地早粳稻品种(龙粳18、龙粳1656、龙粳31、龙庆稻3号、空育131、空育163、通35、珍宝岛1号、合江19)和长江中下游普遍推广种植的早籼稻品种中早39(CK)。

1.3 处理设计

10个参试水稻品种于2月20日用800倍咪鲜胺浸种,2月24日催芽,2月26日播于机插毯苗秧盘,每个品种30盘,每盘播种量60 g。育秧基质为纯黄泥土,底土厚2.5 cm,覆土约0.5 cm。待暗室叠盘出苗后于3月3日移入单栋塑料大棚内。

1.4 项目测定

测定育秧时期大棚内、外温度和秧苗素质。

1.4.1 秧苗素质

分别于秧苗生长中期(3月16日,秧龄18 d)和秧苗移栽前(3月24日,秧龄26 d)对10个品种进行秧苗素质考察,主要考察指标包括株高、叶龄、茎基宽、主根长、二级根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等。

1.4.2 株高和叶龄

出苗之后,定期测定株高,并记载叶龄。

1.4.3 植株含水量

称得植株鲜质量,放入105 ℃烘箱杀青15 min,然后于80 ℃下烘干至恒质量,称得干质量,计算植株含水量,并计算根冠比。

1.4.4 SPAD测量

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10株,使用日本MINOLTA公司SPAD-502型叶绿素仪分叶位进行测定,测定上部3~4张全展叶,测定部位为距叶基部1/3、1/2、2/3处,并分别记录SPAD读数。注意避开叶脉和叶片边缘。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做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期气温

育秧期为2月20日—3月30日。图1是试验点2—3月份育秧时期温度变化趋势图,表1是试验点2—3月份育秧时期平均温度。试验点2月的户外平均温度为12.4 ℃,3月为13.9 ℃,期间最高温度为27.8 ℃,最低温度为-0.1 ℃。其中2月上旬平均温度为12.1 ℃,中旬为11.5 ℃,下旬为13.8 ℃;3月上旬平均温度为11.6 ℃,中旬为14.7 ℃,下旬为15.2 ℃。育秧棚内2月平均温度为15.6 ℃,3月为16.0 ℃,最高温度为34.7 ℃,最低温度为1.9 ℃。其中2月上旬平均温度为13.4 ℃,中旬为12.3 ℃,下旬为15.1 ℃;3月上旬平均温度为13.3 ℃,中旬为16.9 ℃,下旬为17.6 ℃。

表1 试验点2—3月平均温度

育秧大棚内温度虽然高于户外温度,但在阴雨天和晚间也有低于10 ℃的气温,对育秧期的水稻秧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2.2 秧苗生长性状及SPAD

表2是不同参试寒地早粳稻品种在秧苗期生长性状及叶绿素对比。由表2可知,参试的寒地早粳稻在秧龄18 d时株高为8.7~11.6 cm,平均株高为10.4 cm,均高于中早39的8.2 cm;秧龄26 d时株高为9.9~15.3 cm,平均株高为12.7 cm,除龙粳31和珍宝岛1号外,其余7个品种均高于中早39的12.0 cm,其中通35、空育163、龙庆稻3号株高较高。9个参试品种在秧龄18 d时叶龄为2.7~3.0叶,平均叶龄为2.9叶,均大于中早39的2.5叶;秧龄26 d时叶龄为4.2~4.7叶,平均叶龄为4.5叶,均大于中早39的4.1叶,其中通35、珍宝岛1号、龙庆稻3号叶龄较大。从SPAD值中可以看出,9个参试品种在秧龄18 d时SPAD为27.43~32.33,平均值为29.70,均大于中早39的26.70;秧龄26 d时SPAD为27.00~30.50,平均值为28.60,均大于中早39的25.73,其中龙粳31、龙粳1656、空育163叶片较绿。

表2 不同水稻品种育秧时期生长性状以及叶绿素对比

2.3 秧苗素质

表3是不同参试寒地早粳稻品种秧苗素质的对比。9个参试寒地早粳稻茎基部宽在秧龄18 d时为0.145~0.165 cm,平均茎基部宽为0.153 cm,均宽于中早39的0.140 cm;在秧龄26 d时为0.160~0.175 cm,平均茎基部宽为0.170 cm,均宽于中早39的0.145 cm,其中珍宝岛1号、合江19、龙庆稻3号、龙粳31茎基部最宽。9个参试品种主根长度在秧龄18 d时为4.1~5.0 cm,平均主根长度为4.6 cm,均短于中早39的7.1 cm;在秧龄26 d时为4.9~6.1 cm,平均主根长度为5.4 cm,均短于中早39的7.9 cm,差异较大。9个参试品种二级根数在秧龄18 d时为4.5~5.5条,平均二级根数为4.9条,均多于中早39的3.4条;在秧龄26 d时为5.0~6.1条,平均二级根数为5.6条,均多于中早39的4.3条,其中珍宝岛1号、龙粳18、龙庆稻3号二级根数较多。上述差异也可在图2不同水稻品种秧苗素质及表型对比中直观体现。

图2 不同早粳稻品种秧苗素质及表型对比

表3 不同水稻品种育秧时期秧苗素质对比

2.4 秧苗的干物质和根冠比

表4是不同参试寒地早粳稻品种秧苗含水量和根冠比情况。由表4可知,9个参试寒地早粳稻在秧龄18 d时,地上部鲜重为每株39.17~54.50 mg,平均地上部鲜重为每株47.04 mg,除龙粳31和空育163外,其他7个品种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41.50 mg;在秧龄26 d时地上部鲜重为每株48.50~76.50 mg,平均地上部鲜重为每株66.44 mg,除龙粳31外的8个品种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54.50 mg。在秧龄18 d时地下部鲜重为每株45.12~65.83 mg,平均地下部鲜重为每株52.66 mg,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40.83 mg;在秧龄26 d时地下部鲜重为每株54.50~82.00 mg,平均地下部鲜重为每株70.00 mg,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47.00 mg。在秧龄18 d时地上部干重为每株5.67~7.50 mg,平均地上部干重为每株6.95 mg,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5.33 mg;在秧龄26 d时地上部干重为每株10.00~14.50 mg,平均地上部干重为每株12.83 mg,除龙粳31和龙粳1656外,其余7个品种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11.00 mg。在秧龄18 d时地下部干重为每株6.33~9.83 mg,平均地下部干重为每株8.11 mg,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5.00 mg;在秧龄26 d时地下部干重为每株9.00~13.00 mg,平均地下部干重为每株10.67 mg,均大于中早39的每株7.00 mg;珍宝岛1号、合江19、龙庆稻3号在上述质量指标中较大。秧苗含水量在秧龄18 d和26 d时与中早39均差异不大。在干重根冠比上,参试品种秧龄18 d为0.87~1.47,平均为1.17;26 d时为0.72~1.00,平均为0.84,其中龙粳1656、珍宝岛1号、龙粳1656根冠比较大。

表4 不同早粳稻品种秧苗含水量和根冠比

3 小结与讨论

3.1 寒地早粳稻在浙东南地区比早籼稻更耐低温

浙东南地区早春2、3月份的最高温度可达20 ℃以上,育秧棚内可达20~30 ℃,但仍存在低于10 ℃的低温。籼稻的生物学零度为12 ℃,绝大多数早籼稻品种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短[17]。粳稻的生物学零度为10 ℃[18],寒地早熟粳稻品种比南方早籼稻品种的感温性强,其生长发育的总积温及各生育期的积温相对稳定[19]。寒地粳稻品种不同生育期的耐冷性均较强[20],可更好利用早春积温进行生长发育。

参试寒地早粳稻与浙东南地区广泛种植的早籼稻中早39同期早播,寒地早粳稻秧苗表现为株高较高、叶龄较大、茎基部较宽、叶片较浓绿、光合作用强,对应积累干物质多,生长性状和秧苗素质均优于中早39。在浙东南地区早春温光资源不是十分充沛的情况下,寒地早粳稻在育秧时期表现出更好的长势长相、壮秧壮苗,给早粳稻后期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

3.2 寒地早粳稻秧苗期具有抗逆潜质

寒地早粳稻秧苗期地下部分根系表现为短而多,地下部分鲜重大于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较大。中早39则表现为根系长而少,地下部分鲜重小于地上部分,干重根冠比较小。发达的根系使得寒地早粳稻具备更强的吸收、传输、支持、合成和贮藏功能,在完成自身生长发育的同时具备更好的抗逆境胁迫潜质。

猜你喜欢
秧龄根冠叶龄
微喷旱育不同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季节放牧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牧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2020年富岛侧深施肥试验总结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不同秧龄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草地地下生态系统研究
铝毒胁迫下水稻根冠黏液中铝形态的变化
浅谈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应用
论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
不同播量和不同秧龄钵苗机插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