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转型思路研究

2022-11-07 13:44徐俊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融合创新

摘要:万物互联互通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巨大发展和转型,出版融合在此背景下诞生并高速发展。出版融合既是一种新模式,也是一种新业态和新领域。当前,线上营销成为图书销售的主要渠道,线上渠道的不断扩展带动着出版融合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图书出版多元化的趋势。文章介绍了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以内容创新和主体建设为基础,结合图书出版机构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版权合作、项目共建等形式,打造多元化的图书呈现形式。最终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建成书、讲书、课、剧、播客、访谈对话节目、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图书出版新型生态圈,为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助力。

关键词:出版融合视域;图书出版;转型思路;融合创新;出版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200-03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蓬勃发展,出版融合成了图书出版转型的新方向。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和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六个方面,为图书出版业的转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根据实施意见的指引,在出版融合的视域下,图书出版需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图书出版单位的提质增效转型势在必行。

一、图书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图书出版的现状

2010—2019年,我国的图书市场一直保持着年均10%左右的稳定增速,从图书出版的细分市场来看,少儿、社科、文艺类图书的出版和销售数量稳居图书市场的前三名。由于我国的人才选拔方式多以考试为主,教辅类图书的出版和销售数量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不大。值得关注的是,近十年来,我国新书的码洋贡献率从30%左右下降到15%以下,且还有不断下滑的趋势,经典图书的再版率持续性提升,表明新出版图书的整体竞争力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重印图书的种数已超过新版图书约5万种。虽然近两年来,图书出版行业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但是市场的基本面仍然呈现出持续稳定的状态。另外,受到新媒体快速崛起的影响,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多元化,传统图书除在教辅方面保持一定的优势外,受到新媒体的多重冲击,需要在图书出版领域进行持续化的转型,以符合更多读者的需求[1]。

(二)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

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数字图书出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数字阅读者数量的不断攀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对图书选题的要求更高,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选题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和出版的数量。全媒体时代,社会热点现象更多,选题的方向更加多元化,优质的选题能让图书出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资源整合的力度更大。在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已不再是单纯的选题、排版、印刷和发行。还会注重图书周边/衍生品的出版、发行工作,依靠衍生产品带动图书销售量的增加,形成图书出版的良性循环。最后,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由于盗版图书的泛滥,損害图书作者著作权的同时,也用低价扰乱整个图书出版市场,影响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当前,出版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针对图书版权保护的工作必然会成为行业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

虽然出版融合的概念已提出多时,但是不少出版机构仍然未从思想和意识上完全转变观念,还以传统的图书出版思路进行工作。另外,一些出版机构虽然在积极谋划或者实施转型工作,但是始终没有抓住核心的问题,使得转型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一)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问题

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尤为重要,若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必将影响图书后期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全媒体时代,所有传播媒介的选题策划特点出现了变化。以前图书出版策划选题的时间较长,不少编辑可以对选题进行认真的打磨。当前,图书出版工作既需要准确选题,同时也要追求策划选题的速度,要超越同行,也要超越其他传播媒介。现今的图书出版出现了选题严重趋同的趋势,尤其在少儿、社科和教辅图书领域,存在着出版内容相似性较强的问题。特别是全媒体平台上,某一领域、某一话题较火,就会出现大量相关的出版物,策划选题的中长期规划严重缺乏[2]。

(二)满足读者需求方面的问题

部分图书出版单位仍然缺乏与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仍然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采纳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导致图书出版工作与读者的阅读需求脱钩。除部分教辅图书外,读者越来越青睐于电子图书,这对于传统图书出版单位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不同年龄段读者对于图书出版种类的需求差异较大,存在阅读方式、偏好内容的巨大差别。图书出版单位需结合自身的定位,匹配对应的读者群体,进一步满足其需求,最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留住读者,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改变传统纸质图书出版的弊端。

(三)专业人才流失问题

出版融合视域下,各种信息、知识媒介的传播存在一定的相通性,导致传统图书出版单位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图书出版工作离不开专业的编辑人才,不论是选题、拟稿,还是后期的编辑和校对工作,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专业人才除需要具有各类图书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需要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能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和各种新媒体的编辑技术更好。但是具有这类能力的专业人员往往倾向于选择各项待遇更好的新媒体行业,造成当前多数图书出版单位均存在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

(四)图书内容的表述问题

图书内容的表述决定着图书出版的层次,如今图书内容的表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过于口语化,图书内容的表述与很多新媒体的表述较为一致,让图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二是内容的表述过于生涩和抽象,让读者不知所云,难以领悟到图书本身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进而使读者失去兴趣,不愿意阅读图书。三是内容表述与图书的目标读者群体不匹配,如少儿读物使用的文字描述过多,读者难以理解;针对某专业领域的科技图书,使用了较多口语化的内容,使读者对其专业性产生了质疑。

三、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转型的思路

出版融合视域下的图书出版转型必须站在全媒体一盘棋的高度,发挥图书出版单位严谨、认真的知识传递作风,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策划选题和内容建设为基础,通过思想意识的转换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打造图书出版的一条龙服务。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优质内容输出体系,让图书出版在出版融合的浪潮中占领一席之地。

(一)明确自身定位,保证策划选题的创新性

出版融合视域下,图书出版单位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在自身具有优势和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打磨自身的拳头产品,明确自身的定位,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某一细分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解决好出版社之间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问题。在策划选题方面不能盲目跟风,进一步加强与细分领域读者双向交流的同时,要保持细分市场的前瞻性,不能一味满足读者的思想和意识,要达到引领知识传播、引领正能量传播的目的。策划选题的创新可以更多地依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加强创新与现实的匹配,将策划选题的创新更多地建立在读者的需求之上,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当然,对于系列图书选题策划工作的创新应该更加谨慎,不能为了做系列图书而做系列图书,更不能将原本一册图书能涵盖的内容生拉硬拽成一系列图书,要注重系列图书策划的延续性。在策划选题时,不能仅考虑到纸质版图书的出版工作,要同期启动电子版图书,甚至听书内容、剧目等的策划工作,使其在出版工作开始之初就能完成整个出版融合生态圈的打造,有利于适应图书出版的新形式[3]。

(二)夯实自身技术,实现出版融合生态圈的打造

基于当前多数读者选择电子书或者听书软件的现状,图书出版单位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夯实和完善自身的技术,为出版融合生态圈打造提供技术支撑。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重点项目合作、寻求外部技术支撑的方式,延展图书出版的宽度,站在出版融合的角度,打造多维度的图书出版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例如,通过与某个电子书APP开发企业合作,建立图书出版单位的电子书阅读专区,读者只需要通过扫描纸质书中二维码的方式,即可享受到便捷的电子阅读服务,同时还满足了图书著作权保护方面的要求。当然有技术支撑的出版单位可以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上架相关图书的电子版,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听书、讲书也是目前深受读者喜爱的获取图书知识的方式,也是图书融合出版的重要衍生方向。不论是通过自建APP、微信公众号,还是借助于一些大型成熟的软件提供服务的方式,都是实现出版融合生态圈打造的重要利器,各出版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选择。当然数字化阅读与传统图书的出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数字图书的出版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加大对读者感官的刺激,进一步促进读者对于图书内容的吸收。

(三)坚持“内容为王”,实现主题内容和精品内容的输出

图书出版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的主旨,用心打磨作品,用主题内容和精品内容打动读者,形成良性的发展之路。图书出版单位要发挥自身的编辑把关和内容输出优势,在价值观、主流思想和科学观的引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全面摒弃炒作思想,让出版的每一本图书都富有文化内涵。当然在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探索项目合作的形式,借助全媒体平台的优势,让图书的功能、内容更加丰富。要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服务意识,尽量提供更多的内容呈现传播方式。同时,还需要通过读者画像等技术手段,追踪图书出版后读者对内容的反馈,为今后图书的再版以及数字化图书的内容优化工作提供依据。

内容的输出要坚持效果导向,要适应时代的舆论生态与传播形态,提升内容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主题内容和精品内容需要质量上乘且传播的主旨突出[4]。不仅要适应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要符合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各领域文献数据库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內容支撑。

(四)建强人才队伍,为出版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图书出版的转型必然离不开人才,出版融合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强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加大对口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通过体制机制保证现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图书出版单位可与对口高校展开联合培养,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的根基,拓展人才队伍的基数,也能让毕业生提早适应工作的角色,减少进入单位后的培养时间。通过内部选拔的方式,让更多有志于从事出版融合工作的人员进行“一专多能”的培训,让其参与外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组织的专门培训,全面提升其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产品策划、技术开发、内容编辑、传播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有条件的图书出版单位可以定期举办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并配套相应的工资、福利激励措施,使高层次人才能安心长期为本单位提供服务,专注于业务能力的提升。当然,图书出版企业要发挥人才建设的主体作用,运用全员参与和专人负责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的模式,提升人才队伍的深度和广度,为出版融合和图书出版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改善营销模式,形成图书出版的良性生态循环圈

图书出版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保证图书出版单位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不论是传统的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化的电子图书,其营销渠道和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线上销售额已占有绝对优势,这对图书出版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运用好互联网和全媒体的营销模式,可以为图书出版单位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其在策划选题和内容方面的创新,也有利于其在技术能力和编辑水平方面的提升,更有利于挖掘和留住更多的专业人才。虽然现在大多数图书出版单位已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拓展图书的线上营销渠道,但忽视了线下营销能力的提升[5]。线下可结合专业性的机构与场馆,举办读者互动的活动,拉近图书出版单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能倾听到更多读者的声音。当然,营销模式需要以精准营销为前提,有针对性地组织图书营销活动,精准定位读者群体,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语

出版融合视域下的图书出版转型思路必须以优质内容的输出为创新前提,在策划选题时具有充分的大局观,深刻把握文化内涵和读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图书出版内容的输出质量。同时,要强化图书出版的体系建设,以出版融合的视角,全面提升人才的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优质内容输出渠道,摆脱传统图书出版思维的束缚,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型图书出版生态圈,加速出版融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羽佳.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融合创新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6):56-59.

[2] 李美.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出版的转型策略探究[J].今传媒,2022,30(7):66-68.

[3] 粟钰琪.广西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研究:以GNU出版社集团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0:15-38.

[4] 李荣莲. AR技术在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应用中的问题研究[J].出版广角,2022(7):79-83.

[5] 张海波,于艳华,张海英.媒体融合时代科技图书出版转型升级研究[J].今传媒,2022,30(5):67-70.

作者简介 徐俊杰,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融合出版。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融合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