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2022-11-10 01:43温红彦姜赟张炜等
党员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焦裕禄总书记

温红彦 姜赟 张炜等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同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李学仁/新华社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今年8月17日,辽宁沈阳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格外热闹。

在辽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这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看看老小区有什么新模样”。

在居民李水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拉起家常。这个始建于1983年的社区,居住着3000多户居民。如今路平了,灯亮了,各项设施完善了,休闲健身设施也建起来了,大家心里也亮堂了。谈起这些年小区大变样,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看到他们日子和美兴旺,总书记十分欣慰。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深情。

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人民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书写着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描绘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斑斓画卷。

2013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刚当选国家主席不久,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8年多后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坚定有力的话语,激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也让世界感受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有一次,习近平对时任正定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亚平袒露心声:“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先是带领正定“翻身”,后在福建强调“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从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到上海要求“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再到掌舵全中国造福人民……时光的一页页,都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对人民的质朴感情。

至高无上,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在疫情来势汹汹的危急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强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小到出生30多个小时的婴儿,大到100多岁的老人的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胜利是千千万万的人牺牲换来的,这里面更多的是靠老百姓啊。”

今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参军160万人,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支前馆里,一组“东北解放战争人民支前统计”数据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

正是深知“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里动情地说,“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正是深信“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历史的强音:“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紧紧依靠人民,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位代表委员发言。一次次坦诚交流、一次次深入互动,交汇着来自人民、源自基层的智慧,升华成中国的未来规划、顶层设计,同时也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不断注入活水。

回望这十年的波澜壮阔,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贡献“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从打赢防汛抗震救灾的顽强斗争,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人民的支持参与,正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

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新华社

“老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正定县塔元庄村,一声问候从围拢过来的村民中传出。总书记转过身来,微笑着和大家握手。

“几张方桌、几把条凳,坐得很随便,聊得很热烈。”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计平回忆起当时在村里召开座谈会的场景,那感觉就如同30多年前一次寻常下乡座谈,又让大伙儿想起当年那个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过”“很接地气”的年轻书记。

“当干部就应当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干几件惠及长远的实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话。当年他任县委书记时就是这样倡导、这样干的。”老县长程宝怀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听说正定农民因为高征购,粮食不够吃,顶着农业高产的帽子到周边地区买薯干充饥,习近平忧心不已。他跑省进京,反映问题,通过调查核准,上级把正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为调整和改变全县农业结构减轻了压力,也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此事至今让正定人民感念不已。

从人民利益出发,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小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这是一份情怀,一份承诺,一份使命。

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十年历史成就,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的成绩单里,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都有政策措施最密集的覆盖。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富足、扬眉吐气,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上有尊严地生活着、幸福地欢笑着、激情地奋斗着,充满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个故事,跨越时空,辉映共产党人的初心。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也留下了一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共产党就是“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时13岁的习近平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被焦裕禄事迹深深感动,他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几次都泣不成声……”

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直抒胸臆;到中央工作后,三入兰考,提出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多次号召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推崇备至。“直到我从政,直到我担任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一直是一盏明灯。”

一个政党,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實”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重建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了一个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因为深知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我是党员,我先上!”“危急时刻,不正是党员站出来的时候吗?”一声声震撼人心的冲锋号,响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迸发在地震洪涝等灾害救援中,成为群众心中最富有号召力的动员令。实践证明,共产党人牢牢植根人民,以身作则凝聚人民力量,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攻坚克难才能立竿见影。

迈上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

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焦裕禄总书记
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总书记的告诚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