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背篼干部”

2022-11-10 04:44田旻佳彭瑾李良科
党员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长顺县老乡干部

田旻佳 彭瑾 李良科

麻山,一直是贵州甚至中国最为著名的喀斯特贫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敦操乡,正处于麻山腹地。

土中刨食,望天吃饭,这里能耕种的土地不过是石头缝里的山地,年复一年的种植让土地愈发薄稀;加之居于深山中,出行也是一件难事,近三分之一当地人靠着低保与救济金度日。

十多年前,一群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身背背篼,为大山深处的农民捎带生活物资和救灾物品,用双脚穿越群山和石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

如今,“背篼干部”们带领山区农民探索出了新的道路,新型小城镇建设正如火如荼。

孤勇成军

“喂,朝良,我们这里来了个说普通话的小伙子要收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钱,是不是个骗子啊?”

2011年的一个清晨,一个电话打到了王朝良的手机上。作为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的他,身上挂着敦操乡斗麻村的包组任务。

“你放心吧,这是我们乡里的干部小王,来收今年的费用。”

王朝良口中的小王,是敦操乡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王茹刚。

2006年,学医的王茹刚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长顺。志愿服务期满后,他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和女友选择一同留在长顺,组成了美满的小家庭,还有了孩子。

因为敦操乡计生服务工作缺人,王茹刚被调到敦操乡工作。在这里,王茹刚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办公用品——背篼。

“背篼用来干啥?”一口普通话的王茹刚好奇道。

等一进山,王茹刚就懂了。老乡们出一趟门不容易,所以他们经常给下村的乡镇干部们打电话,托干部们带点米、买点盐。王茹刚常常要下乡收取新农合的费用,一个背篼可比背包好用多了。

敦操乡,90%为苗族同胞,苗语为主要的语言。对于外来的乡镇干部来说,交流就成了一个难题,于是当地人梁东元、梁勇成了大伙的“翻译”。

1999年,梁勇成为敦操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几年后,他又多了一个战友梁东元。根据工作安排,他们负责打召村穿洞组和麻地组的包组工作。在穿洞组和麻地组,不少人家门前都记着他俩的名字和电话。大家知道,有什么事,给他们打个电话就能行,家里需要什么物资,他们也能用背篼背回来。

乡镇的工作比想象中更忙碌,而收入却低得可怜,常常入不敷出。

当时妻子没少埋怨梁东元。为了这个家,梁东元强忍着不舍提了辞职,带着妻儿去外面的世界闯闯。

那一年,梁东元30岁,坐上从敦操去县城的班车,路上的颠簸却比不上他内心的颠簸:总觉得走了就难回来了。

此时,一个电话突然打来。

“喂,东元,上次你答应给我带的东西什么时候给我啊。”电话那头,是梁东元负责的贫困户梁幺妹。

梁東元一愣,对啊,他答应过的,怎么可以忘了。虽然难以开口,可是他最终还是跟妻子说了:“我们回去好不好?”妻子不理解他在坚持什么,梁东元有些语塞,但还是希望回到敦操,把他允诺的事情办完,把他的“背篼”拾起来。

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梁勇。不少亲朋好友劝他出去打工,守在这里什么时候是个头。

“可是我一想到我走了,以后大家下乡连个帮忙翻译苗语的人都没了,我就狠不下这个心。”梁勇说。

后来,“背篼干部”被大家所认可,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梁勇和梁东元也涨了工资,两个人高兴得像孩子一样。“那天我们发了1760元,我到现在都忘不了,这笔钱让我更有动力了。”梁勇感慨道。

老乡的认可、组织的鼓励,让他们觉得:“背篼干部”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苦尽甘来

干部走进去,是要群众走出来。

“许多自然组不通公路,村民年年领救济粮。”2011年8月,曾德凯来到敦操乡任副乡长、武装部长。他犹记碎石的路、巨石的山,石缝里野草肆意地生长,而破碎的一亩三分地里长出的一点包谷,吃不饱,富不起,低保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人甚至当起了懒汉。

“曾经有位农户到乡里来,抱怨说为什么要有闰月,多的那个月又不发低保和救济粮,那个月的生活怎么办?”这个故事常常挂在时任敦操乡党委书记胡荣忠的嘴边,曾德凯深知,如果光靠“背篼干部”们捎带点盐巴、大米来脱贫,显然是不现实的。

“只有让他们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找到更合适、更科学的致富路径,才能让这里改天换地。”曾德凯思索道。

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背篼干部”们借着送物的机会,不断地宣传和动员,让封闭在山里的老乡们了解搬出来的好处。

“故土难离,老百姓不愿意也是人之常理,只有用时间和感情来感化,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最终会明白的。”王朝良说。

2012年,根据长顺县敦操乡统一安排,规划建设了敦操乡富民小区。在“背篼干部”的劝解、帮助和宣传之下,无数的敦操老乡逐步搬出了深山。

当地因地制宜推进麻山产业发展,做好林下套种其他产业文章,推进“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全力推进产业选择落实,在有限的土地中创造最大的效益。

2020年1月8日,敦操迎接“大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目前,敦操乡紧扣农业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做好以山地特色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管护工作,全乡共种植花椒1360亩;与此同时,采取“养殖场+散户”的模式,发展生猪产业……

敦操的天空,逐渐放蓝。

虽然当年的“背篼干部”们已奔赴不同岗位,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背篼干部”们依旧践行着相同的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无论是有形的背篼,还是无形的背篼,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那些“吃饱穿暖”的梦想,是他们耗费毕生精力去努力和实现的。

(摘编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贵州日报》《中国日报》)

猜你喜欢
长顺县老乡干部
《老乡系列》之八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苏区老乡
长顺县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长顺县板丛水库灌区跨沟建筑物方案比选
贵州省长顺县白腊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分析
干部任免